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实践初中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例题、练习的设计以及学生的数学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知识技能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考虑数学科学自身特点的同时,应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面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初中数学的生活化问题它源于生活,面又高于生活,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
一、让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接收机,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淅淅相关的,我们学习数学我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面体会到我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教学更丰富、高效,达到提高各学科素养、服务生活的目的。 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有时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思考”、“探究”、“归纳”之舟,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问题。利用“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思考”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二、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在讲完《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投掷并验证一元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
原来的应用题即现在教材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实际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全作交流、必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生活中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大应用”中,实实在在体验到数学的利用价值。从问题中挖掘同学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教材中的找数学规律题,一位教师让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回家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如课本图示:请问照这样搭下去,第8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第100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第n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通过这次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第二天数学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学习因此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又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趣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变得充满活力,从而使所学知识变活,做到培养能力与学习知识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2]《“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陈剑葵 小学教学参考2009(2)
[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陈京桦 基础教育研究 2008(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知识技能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考虑数学科学自身特点的同时,应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面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初中数学的生活化问题它源于生活,面又高于生活,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
一、让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接收机,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淅淅相关的,我们学习数学我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面体会到我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教学更丰富、高效,达到提高各学科素养、服务生活的目的。 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有时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思考”、“探究”、“归纳”之舟,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问题。利用“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思考”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二、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在讲完《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投掷并验证一元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
原来的应用题即现在教材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实际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全作交流、必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生活中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大应用”中,实实在在体验到数学的利用价值。从问题中挖掘同学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教材中的找数学规律题,一位教师让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回家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如课本图示:请问照这样搭下去,第8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第100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第n个图形需要多少根火柴?通过这次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第二天数学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学习因此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又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趣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变得充满活力,从而使所学知识变活,做到培养能力与学习知识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2]《“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陈剑葵 小学教学参考2009(2)
[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陈京桦 基础教育研究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