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加快办理矿业权手续、支持企业多渠道融通资金、设立每年2亿元的非煤产业发展资金等手段,来解决企业去产转型中的财税和土地困难。
2016上半年,河南经济“亮出” 更有动力、更有质量、更有自信的新气质。
今年前5个月的数据显示,河南工业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消费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其中,原煤、钢材、水泥、电解铝产量同比下降明显,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同比缩短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开始下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近四成,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型产业方兴未艾……
透过数据看发展,作为一个正向农业强省、新兴工业大省奋进的人口大省,这种经济结构所发生的重大而积极的变化,离不开今年以来全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相互协同,重点突破,多种措施综合发力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落后产能出清 长痛不如短痛
“去产能”,是五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河南省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全国性产能过剩行业在工业中占比高达45%左右,产业层次低、中低端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高品质消费品生产能力短缺。如果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产能过剩行业就会陷入“越生产越降价、越降价越生产”的恶性循环,在高负债、严重亏损之中苦苦挣扎。
“关停”“分流”“转型”,2016年河南供给侧改革的首个目标,落在了煤炭行业上。
3月份,河南省政府公布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解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意见》中,从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到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再到多渠道推动人员转岗分流,解决河南煤炭产能问题的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
《意见》直言,河南省煤炭经营困难已成常态,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并提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建设不符合国家要求的矿井、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及煤矿生产能力核增项目,并将用3年左右时间,依照国家退出标准,大幅淘汰省内煤炭落后产能。
为让煤炭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速度,此次《意见》同时针对煤炭企业去产能困境,提出了一系列扶植和推进计划。如采取省内发电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骨干煤炭企业电煤,鼓励和支持新投产电源项目与省骨干煤炭企业建立长期购销关系等方式来提升煤企销售;再如利用加快办理矿业权手续、支持企业多渠道融通资金、设立每年2亿元的非煤产业发展资金等手段,来解决企业去产转型中的财税和土地困难。
但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仅靠减产分流化解困境,显然还远远不够。
也正是看清了处境,河南省内煤炭企业在煤炭绿色开采、焦化产品深加工、煤电一体化产业方面顺势而为,并获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去年4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就与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两家共同出资兴建超洁净燃煤电厂。而目前包括许昌首山电厂等多个电力项目,也多有煤炭企业涉足的身影。
为了较快解决人员分流和安置问题,煤企也在积极寻找优质合作伙伴。如平煤神马集团就在去年年底与中兴集团展开多方位合作意向,该集团大批转岗职工进入中兴科技产业园就业。再如义马集团,目前已与苏州工业园签订合作协议,为后者提供高素质产业工人,解决部分员工的转岗就业问题。
“其实煤炭企业也意识到,资源开发已不是企业方向。”河南唯创咨询分析师魏宏龙表示,河南煤炭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长期压力下所形成的下游产业链条,将煤炭从燃料资源向材料化、高端化延伸,这正是河南煤企产业机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7月19日,《河南省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出台,准确界定河南省不同国企功能,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采取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有针对性地推进国企改革。
“僵尸企业”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
目前,河南省亟待有序出清的“僵尸企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记者在郑煤集团了解到,该集团龙力水泥、中亚化工等13家子公司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将通过此次国企改革,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最终实现全部出清。
按照河南省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明晰后,将通过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退出一批、剥离移交一批,收缩过长的战线和过大的摊子,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办”等实际问题。
煤炭企业和国企正在探索自己新的成长方式。与全国的大形势相似,淘汰落后产能,房地产去库存以及国有“僵尸企业”的兼并重组,正是这一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
国务院负责人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去过剩产能,并提出了“三大法宝”: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
今年以来,河南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倒逼、依法依规,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以省属国有企业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对全省钢铁冶炼企业和煤炭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并与企业逐一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河南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方案》,省政府已分别于5月4日、5月9日与国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计划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关闭退出矿井256对、退出产能6254万吨、安置职工13.63万人,其中2016年关闭矿井98对、退出产能2111万吨,安置分流职工4.8万人;压减粗钢产能200万吨。目前,河南省已经开始实施这两个方案,正在研究制定分企业产能退出、职工安置、债务处置具体方案,并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加快落实。 供给侧改革 “第一拳” 企业成本直降830亿元
企业可盈利,有活力,经济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201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5元左右,2015年跃升至87.52元,同期企业利润率不足6%。现实中,很多企业反映经营成本高,日子难过。
能源原材料产业用电成本高。河南省能源原材料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煤炭价格至今一直处于跌势。安钢、天冠等高耗能、受调控的企业的负责人直呼:煤价“降落伞”、电价“直升机”,我们真的吃不消。
企业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接近年息20%。“现在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银行经常只放贷400万元,剩下的600万元给开承兑汇票,有些银行甚至让企业多次贴现。这样一来,银行做大了存贷款规模,企业却增加了财务成本。转过头再找到担保公司,为期90天的一般要贴现3%以上。”一位民营企业主抱怨说。
用工成本和社保缴费高。这是大型企业最不愿意“豁出脸”的问题,说了职工有意见,不说自己受不了。现实情况是,人才供需脱节造成结构性招工难,再加上《新劳动法》实施后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增加较多,企业用人成本飙升。
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研究院院长马光远说,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很多方面成本偏高,呈现一种“未富先高”的现象。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转型升级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和延长原有的竞争优势,只有降成本。否则,很多企业就会被高成本压垮。
6月15日,河南省政府面对实体经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的现状,正式发布了《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预计今年能够给企业减少成本约830亿元,打出了河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拳”。
河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根法说:《行动方案》全面而具体,着眼于从河南省产业发展实际、更好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角度出发,从制度、财税、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6大方面成本,进一步细化为税负、用电、融资、社会保险、资源使用、行政费用、物流费用、出口通关、中介费用、检验检测等10大领域,朝着为企业减负这个方向共同发力。
在郭根法看来,《行动方案》招招直击企业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招招直指政府权力,“为企业降低成本,从很大程度上说,也是政府对自己‘动刀’的过程”。
降成本这“第一拳”招招打实,服务企业送出“大礼包”。
降低用电成本,有色、钢铁、化工等企业最直接受益。自2016年6月1日起,降低尖峰电价水平;2017年全面放开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直接交易规模;取消企业暂停用电次数限制。
降税费这记重拳。4月1日起洗选煤折算率下调5%,可年减轻煤炭企业负担1734万元。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个行业整体税负由3.96%下降为3.54%,预计全年可减税80亿元。四行业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数量众多,为很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可抵扣项目,上交增值税减少。
降低社保费,会不会影响员工所享受的社保待遇?降低社会保险费成本,这一拳无疑打到了“敏感部位”。据了解,河南省降低社会保险费为企业减负解困,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交费率是20%的省份;上年结存资金保证9个月以上支付费用。河南省认真落实国务院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政策,自5月1日起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为19%,失业保险比例由2%降为1.5%,期限暂按两年执行,实施后企业五项社保缴费率由29%降为27.7%,初步测算可为企业减负超过60亿元。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老大难”,还有什么管用的新招?《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降低承兑汇票、信用证明及中间业务收费费率等贷款成本,金融机构在贷款支付中使用承兑汇票的比例不得超过50%。河南省结合3月份出台实施的《关于优化工业企业融资服务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基准利率下调幅度相应下调实际发放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费标准,进一步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完善融资担保并降低担保费率,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降成本具体措施能出台多少,企业负担就能减轻多少,服务型政府暖了企业的心。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说:“企业遇到困难了,政府正在帮咱们解难。”
现实的效果是,河南省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收负担、融资成本、社会保险费负担、物流成本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7元,比去年全年下降0.82元。持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近半,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县两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部编制完成并对社会公布,省、市、县三级上下衔接的权责清单体系基本建成,比中央规定时限提前9个月,由此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认真落实一系列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方面:今年起,分别下调上网电价、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每千瓦时4.46分和5.57分,预计年减少企业用电成本21.4亿元;确定全年电力直接交易规模180亿千瓦时,33家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减少13亿元;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下调0.7元,预计年减少企业用气成本12亿元。落实国家铁路运价调整政策,2016年5月起煤炭运价下浮幅度调整为20%,其他铁路运输货物3月起直通运价自主下浮幅度调整为30%,自2016年2月4日起煤炭铁路运价吨公里下调1分钱,预计年减少企业运输成本6.5亿元左右。4月28日起放开了地方铁路运价,这些都降低了物流成本。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虽然一般的矿石加工生意难做,但在河南省南召县产业集聚区康亦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条以当地丰富的石头粉为原料的环保壁纸生产线满负荷开工,一卷卷图案精美的壁纸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是以石头为原材料生产环保壁纸的公司,一吨400元的钙粉,可生产出1500卷壁纸,最低能卖3万元,一条生产线月平均销售收入1200万元。”该公司常务副总时天命说。
石头“变形记”的背后,源于当地对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源于对科技创新这个新动能的培育。
好消息其实就在大家身边。自2011年第一部苹果手机在郑州下线至今,郑州富士康累计生产苹果手机超过4亿部,同时带动120多家手机企业入驻,使郑州航空港从“一颗苹果”变为“一片果园”。“在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智能手机市场其实已经饱和。”河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王作成说,正是依靠创新供给,苹果手机激活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潜在需求,引领了消费升级。
“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唯有转变发展方式,用改革的办法校正要素配置,才能真正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河南大学经济系主任李保民分析道。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外需中,世界经济疲弱复苏,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明显减弱。内需中,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增速放缓,需求侧的发展空间受限。今后,经济动力的新常态迫切需要供给侧来引领,靠深化改革创新来驱动。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表面上是通过放权、减税、创新等手段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则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达到供给新制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推进新开放、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目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兴方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生产要素的供给潜力,一方面要“做减法”,淘汰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省工业以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发展壮大高成长性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突出技改提升、产业培育、集约集聚、两化融合、产业转移,全省工业经济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全省突出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河南省在郑州宇通新能源客车工厂等10家工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等,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指导推动信息化应用,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改造计划,大力推动机械、汽车、轻工、食品、纺织、电子等行业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自动化、数控化和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行动,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河南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稳步前行。
突出集群引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创新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明确主导产业,以省辖市为主体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引导各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强化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推广“整机+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链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实现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矿产资源与终端制造业双向对接,打造高附加值和终端消费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链。
突出技术改造,提升“河南制造”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出台了大力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每年实施一批“短平快”的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质量品牌建设。
眼下,河南工业呈现出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特点。推动了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河南省正砥砺前行,不少人已经或者正在分享改革红利。
河南供给侧改革还面临哪些难题?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指出,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压力较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才能解决”。
“河南的难题是:供需错配更突出,存量调整更痛苦,补足短板更艰难。”王作成介绍,我们的三产占GDP总量的比例较低,多年在全国排倒数第一;能源原材料占比较大。调整起来较难。“另外,大量玉米过剩,河南的农业结构也要调整。还要补短板,河南很大的短板是有460多万贫困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三,任务很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与部分领域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双向挤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艰巨。河南省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国相比,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这在工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四个并存”: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薄弱与传统路径依赖并存,市场需求不足和企业成本上升并存,生产方式粗放与环境约束增强并存。 在供给侧领域,河南省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高素质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粗放,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充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还比较高,等等。“我省供给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亟待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李保民说。
就全省而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拥有战略和政策叠加优势、综合竞争优势及经济发展潜力等众多机遇。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要确保河南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五大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着力点,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新动能,以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推动河南发展再上新台阶。
谷建全认为:从河南角度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我们的改革目标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对河南来说,宏观政策要稳。只有稳了,才能为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谷建全表示,“产业政策要准,要确立好改革方向,引导市场;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落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只有政府守住政策的底线,民众参与性才会高。”
“一句话,我们就是要把政府推动市场的劲放下来,让真正的市场主体发挥决定性作用,因为企业是最懂市场的。”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介绍,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让政府往后站,让民营经济往前站。“这样,我们的改革就成功了,忍受的阵痛就少了。”
“现在,任何一个产品的竞争都不是在河南在中国竞争,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市场是垄断不了的。”耿明斋说,河南和中国一样,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容量大。“我们的柔性强,回旋余地大,河南的一些产品在省内在国内可以练兵,练好了,就可以冲出省门、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就有竞争力了。像郑州的盾构,焦作的轮胎、多氟多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河南和全国其他地方情况不一样,不是单纯地运用发展新动力。我们不是把以前的否定了,而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传统动力(能源原材料工业、食品)和新动力(科技创新等)混合运用,在新动力找到以前,不能简单地放弃以前的老动力。”王作成介绍,“供给侧改革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但前景是光明的。”
“改革要与需求侧精细化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培育新优势与传统产业提升相结合。通过一市一策、一县一策,甚至一企一策,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介绍,要营造好创新创业的环境,激发青年人“双创”的热情,因为“双创”的最大特点是青春现象,这关系着中原崛起大局。
8月11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的《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尽快出台实施。总体方案明确了河南省落实“五大任务”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总体考虑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力争到2018年,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壮大,基本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风好正扬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鼓已经擂响,随着河南省相关改革有关政策密集部署和加快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将逐渐成长和壮大,河南正向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迈进,必将为全省一亿多百姓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
2016上半年,河南经济“亮出” 更有动力、更有质量、更有自信的新气质。
今年前5个月的数据显示,河南工业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消费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其中,原煤、钢材、水泥、电解铝产量同比下降明显,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同比缩短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开始下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近四成,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型产业方兴未艾……
透过数据看发展,作为一个正向农业强省、新兴工业大省奋进的人口大省,这种经济结构所发生的重大而积极的变化,离不开今年以来全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相互协同,重点突破,多种措施综合发力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落后产能出清 长痛不如短痛
“去产能”,是五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河南省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全国性产能过剩行业在工业中占比高达45%左右,产业层次低、中低端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高品质消费品生产能力短缺。如果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产能过剩行业就会陷入“越生产越降价、越降价越生产”的恶性循环,在高负债、严重亏损之中苦苦挣扎。
“关停”“分流”“转型”,2016年河南供给侧改革的首个目标,落在了煤炭行业上。
3月份,河南省政府公布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解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意见》中,从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到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再到多渠道推动人员转岗分流,解决河南煤炭产能问题的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
《意见》直言,河南省煤炭经营困难已成常态,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并提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建设不符合国家要求的矿井、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及煤矿生产能力核增项目,并将用3年左右时间,依照国家退出标准,大幅淘汰省内煤炭落后产能。
为让煤炭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速度,此次《意见》同时针对煤炭企业去产能困境,提出了一系列扶植和推进计划。如采取省内发电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骨干煤炭企业电煤,鼓励和支持新投产电源项目与省骨干煤炭企业建立长期购销关系等方式来提升煤企销售;再如利用加快办理矿业权手续、支持企业多渠道融通资金、设立每年2亿元的非煤产业发展资金等手段,来解决企业去产转型中的财税和土地困难。
但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仅靠减产分流化解困境,显然还远远不够。
也正是看清了处境,河南省内煤炭企业在煤炭绿色开采、焦化产品深加工、煤电一体化产业方面顺势而为,并获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去年4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就与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两家共同出资兴建超洁净燃煤电厂。而目前包括许昌首山电厂等多个电力项目,也多有煤炭企业涉足的身影。
为了较快解决人员分流和安置问题,煤企也在积极寻找优质合作伙伴。如平煤神马集团就在去年年底与中兴集团展开多方位合作意向,该集团大批转岗职工进入中兴科技产业园就业。再如义马集团,目前已与苏州工业园签订合作协议,为后者提供高素质产业工人,解决部分员工的转岗就业问题。
“其实煤炭企业也意识到,资源开发已不是企业方向。”河南唯创咨询分析师魏宏龙表示,河南煤炭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长期压力下所形成的下游产业链条,将煤炭从燃料资源向材料化、高端化延伸,这正是河南煤企产业机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7月19日,《河南省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出台,准确界定河南省不同国企功能,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采取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有针对性地推进国企改革。
“僵尸企业”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
目前,河南省亟待有序出清的“僵尸企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记者在郑煤集团了解到,该集团龙力水泥、中亚化工等13家子公司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将通过此次国企改革,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最终实现全部出清。
按照河南省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明晰后,将通过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退出一批、剥离移交一批,收缩过长的战线和过大的摊子,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办”等实际问题。
煤炭企业和国企正在探索自己新的成长方式。与全国的大形势相似,淘汰落后产能,房地产去库存以及国有“僵尸企业”的兼并重组,正是这一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
国务院负责人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去过剩产能,并提出了“三大法宝”: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
今年以来,河南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倒逼、依法依规,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以省属国有企业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对全省钢铁冶炼企业和煤炭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并与企业逐一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河南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方案》,省政府已分别于5月4日、5月9日与国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计划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关闭退出矿井256对、退出产能6254万吨、安置职工13.63万人,其中2016年关闭矿井98对、退出产能2111万吨,安置分流职工4.8万人;压减粗钢产能200万吨。目前,河南省已经开始实施这两个方案,正在研究制定分企业产能退出、职工安置、债务处置具体方案,并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加快落实。 供给侧改革 “第一拳” 企业成本直降830亿元
企业可盈利,有活力,经济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201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5元左右,2015年跃升至87.52元,同期企业利润率不足6%。现实中,很多企业反映经营成本高,日子难过。
能源原材料产业用电成本高。河南省能源原材料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煤炭价格至今一直处于跌势。安钢、天冠等高耗能、受调控的企业的负责人直呼:煤价“降落伞”、电价“直升机”,我们真的吃不消。
企业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接近年息20%。“现在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银行经常只放贷400万元,剩下的600万元给开承兑汇票,有些银行甚至让企业多次贴现。这样一来,银行做大了存贷款规模,企业却增加了财务成本。转过头再找到担保公司,为期90天的一般要贴现3%以上。”一位民营企业主抱怨说。
用工成本和社保缴费高。这是大型企业最不愿意“豁出脸”的问题,说了职工有意见,不说自己受不了。现实情况是,人才供需脱节造成结构性招工难,再加上《新劳动法》实施后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增加较多,企业用人成本飙升。
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研究院院长马光远说,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很多方面成本偏高,呈现一种“未富先高”的现象。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转型升级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和延长原有的竞争优势,只有降成本。否则,很多企业就会被高成本压垮。
6月15日,河南省政府面对实体经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的现状,正式发布了《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预计今年能够给企业减少成本约830亿元,打出了河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拳”。
河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根法说:《行动方案》全面而具体,着眼于从河南省产业发展实际、更好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角度出发,从制度、财税、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6大方面成本,进一步细化为税负、用电、融资、社会保险、资源使用、行政费用、物流费用、出口通关、中介费用、检验检测等10大领域,朝着为企业减负这个方向共同发力。
在郭根法看来,《行动方案》招招直击企业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招招直指政府权力,“为企业降低成本,从很大程度上说,也是政府对自己‘动刀’的过程”。
降成本这“第一拳”招招打实,服务企业送出“大礼包”。
降低用电成本,有色、钢铁、化工等企业最直接受益。自2016年6月1日起,降低尖峰电价水平;2017年全面放开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直接交易规模;取消企业暂停用电次数限制。
降税费这记重拳。4月1日起洗选煤折算率下调5%,可年减轻煤炭企业负担1734万元。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个行业整体税负由3.96%下降为3.54%,预计全年可减税80亿元。四行业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数量众多,为很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可抵扣项目,上交增值税减少。
降低社保费,会不会影响员工所享受的社保待遇?降低社会保险费成本,这一拳无疑打到了“敏感部位”。据了解,河南省降低社会保险费为企业减负解困,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交费率是20%的省份;上年结存资金保证9个月以上支付费用。河南省认真落实国务院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政策,自5月1日起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为19%,失业保险比例由2%降为1.5%,期限暂按两年执行,实施后企业五项社保缴费率由29%降为27.7%,初步测算可为企业减负超过60亿元。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老大难”,还有什么管用的新招?《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降低承兑汇票、信用证明及中间业务收费费率等贷款成本,金融机构在贷款支付中使用承兑汇票的比例不得超过50%。河南省结合3月份出台实施的《关于优化工业企业融资服务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基准利率下调幅度相应下调实际发放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费标准,进一步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完善融资担保并降低担保费率,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降成本具体措施能出台多少,企业负担就能减轻多少,服务型政府暖了企业的心。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说:“企业遇到困难了,政府正在帮咱们解难。”
现实的效果是,河南省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收负担、融资成本、社会保险费负担、物流成本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7元,比去年全年下降0.82元。持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近半,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县两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部编制完成并对社会公布,省、市、县三级上下衔接的权责清单体系基本建成,比中央规定时限提前9个月,由此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认真落实一系列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方面:今年起,分别下调上网电价、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每千瓦时4.46分和5.57分,预计年减少企业用电成本21.4亿元;确定全年电力直接交易规模180亿千瓦时,33家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减少13亿元;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下调0.7元,预计年减少企业用气成本12亿元。落实国家铁路运价调整政策,2016年5月起煤炭运价下浮幅度调整为20%,其他铁路运输货物3月起直通运价自主下浮幅度调整为30%,自2016年2月4日起煤炭铁路运价吨公里下调1分钱,预计年减少企业运输成本6.5亿元左右。4月28日起放开了地方铁路运价,这些都降低了物流成本。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虽然一般的矿石加工生意难做,但在河南省南召县产业集聚区康亦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条以当地丰富的石头粉为原料的环保壁纸生产线满负荷开工,一卷卷图案精美的壁纸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是以石头为原材料生产环保壁纸的公司,一吨400元的钙粉,可生产出1500卷壁纸,最低能卖3万元,一条生产线月平均销售收入1200万元。”该公司常务副总时天命说。
石头“变形记”的背后,源于当地对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源于对科技创新这个新动能的培育。
好消息其实就在大家身边。自2011年第一部苹果手机在郑州下线至今,郑州富士康累计生产苹果手机超过4亿部,同时带动120多家手机企业入驻,使郑州航空港从“一颗苹果”变为“一片果园”。“在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智能手机市场其实已经饱和。”河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王作成说,正是依靠创新供给,苹果手机激活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潜在需求,引领了消费升级。
“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唯有转变发展方式,用改革的办法校正要素配置,才能真正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河南大学经济系主任李保民分析道。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外需中,世界经济疲弱复苏,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明显减弱。内需中,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增速放缓,需求侧的发展空间受限。今后,经济动力的新常态迫切需要供给侧来引领,靠深化改革创新来驱动。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表面上是通过放权、减税、创新等手段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则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达到供给新制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推进新开放、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目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兴方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生产要素的供给潜力,一方面要“做减法”,淘汰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省工业以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发展壮大高成长性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突出技改提升、产业培育、集约集聚、两化融合、产业转移,全省工业经济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全省突出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河南省在郑州宇通新能源客车工厂等10家工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等,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指导推动信息化应用,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改造计划,大力推动机械、汽车、轻工、食品、纺织、电子等行业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自动化、数控化和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行动,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河南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稳步前行。
突出集群引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创新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明确主导产业,以省辖市为主体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引导各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强化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推广“整机+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链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实现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矿产资源与终端制造业双向对接,打造高附加值和终端消费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链。
突出技术改造,提升“河南制造”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出台了大力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每年实施一批“短平快”的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质量品牌建设。
眼下,河南工业呈现出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特点。推动了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河南省正砥砺前行,不少人已经或者正在分享改革红利。
河南供给侧改革还面临哪些难题?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指出,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压力较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才能解决”。
“河南的难题是:供需错配更突出,存量调整更痛苦,补足短板更艰难。”王作成介绍,我们的三产占GDP总量的比例较低,多年在全国排倒数第一;能源原材料占比较大。调整起来较难。“另外,大量玉米过剩,河南的农业结构也要调整。还要补短板,河南很大的短板是有460多万贫困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三,任务很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与部分领域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双向挤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艰巨。河南省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国相比,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这在工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四个并存”: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薄弱与传统路径依赖并存,市场需求不足和企业成本上升并存,生产方式粗放与环境约束增强并存。 在供给侧领域,河南省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高素质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粗放,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充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还比较高,等等。“我省供给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亟待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李保民说。
就全省而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拥有战略和政策叠加优势、综合竞争优势及经济发展潜力等众多机遇。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要确保河南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五大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着力点,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新动能,以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推动河南发展再上新台阶。
谷建全认为:从河南角度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我们的改革目标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对河南来说,宏观政策要稳。只有稳了,才能为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谷建全表示,“产业政策要准,要确立好改革方向,引导市场;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落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只有政府守住政策的底线,民众参与性才会高。”
“一句话,我们就是要把政府推动市场的劲放下来,让真正的市场主体发挥决定性作用,因为企业是最懂市场的。”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介绍,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让政府往后站,让民营经济往前站。“这样,我们的改革就成功了,忍受的阵痛就少了。”
“现在,任何一个产品的竞争都不是在河南在中国竞争,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市场是垄断不了的。”耿明斋说,河南和中国一样,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容量大。“我们的柔性强,回旋余地大,河南的一些产品在省内在国内可以练兵,练好了,就可以冲出省门、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就有竞争力了。像郑州的盾构,焦作的轮胎、多氟多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河南和全国其他地方情况不一样,不是单纯地运用发展新动力。我们不是把以前的否定了,而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传统动力(能源原材料工业、食品)和新动力(科技创新等)混合运用,在新动力找到以前,不能简单地放弃以前的老动力。”王作成介绍,“供给侧改革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但前景是光明的。”
“改革要与需求侧精细化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培育新优势与传统产业提升相结合。通过一市一策、一县一策,甚至一企一策,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介绍,要营造好创新创业的环境,激发青年人“双创”的热情,因为“双创”的最大特点是青春现象,这关系着中原崛起大局。
8月11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的《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尽快出台实施。总体方案明确了河南省落实“五大任务”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总体考虑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力争到2018年,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壮大,基本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风好正扬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鼓已经擂响,随着河南省相关改革有关政策密集部署和加快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将逐渐成长和壮大,河南正向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迈进,必将为全省一亿多百姓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