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问鸣:实业报国需科技“导航”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wish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2日晚,201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万众瞩目中揭晓,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大热”当选。从当选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到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中央纪委委员,再到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胡问鸣来说,2012年算得上是一个“丰收年”。但在空、陆、海军工装备制造领域工作了几十年的他,对这份荣誉却有着很平静的理解,从颁奖盛典现场回来后的第二天一早,他就投入到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仿佛只是多了一个奖杯。
  作为实业英雄,胡问鸣实至名归。他亲历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三大跨越:军机从第二代、第三代到迈向第四代,飞机发动机从涡喷时代跨越到涡扇时代,机载装备从模拟量控制到实现数字化和信息集成。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兵器工业的改革重组和自研装备在国庆60年阅兵式上的集体大展示。如今,他在“走向深蓝”的中国船舶工业领域临危授命,力挽危机狂澜,他率领的中国造船“国家队”、“主力军”——中船集团公司开发出中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摘下了造船“皇冠上的明珠”;为中海油建造出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亚洲首艘新一代12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号和全球首艘集钻井、水上工程、勘探功能于一体的3000米深海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号等一系列重点海工装备,为中海油组建“深水舰队”深海钻井船队和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装备和技术支持;为人民海军建造了80%以上的水面舰艇,为海军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再到远海防卫的战略任务转型提供了坚强的装备支撑,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中坚力量;建造的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综合登陆舰和综合补给舰先后12批开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主导研制了形成战斗力的航空保障系统与航母编队作战指挥系统……
  能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胡问鸣感到“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实现科技主导,通过追求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将船舶工业做优、做强”。
  记者:作为第一个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造船人,您如何看待此次获奖?您觉得评委们把宝贵的选票投给您,更多的原因是什么?
  胡问鸣:经济年度人物这个奖在中国经济领域的“含金量”确实很高。我认为,这个奖项不仅仅是授予我个人,更是授予中船集团公司全体员工乃至整个中国船舶工业的。2012年,全球船舶工业进入“冰区”,处于不景气状态,中国船舶工业也不例外,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大家选择了我们,正说明大家对中国造船规模迅速成为世界第一的认可,是对中船集团公司为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壮大所作出的贡献的认可,也是对船舶制造业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的支柱产业今后将继续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热切期待。对我来说,则意味着压力,更是动力。我只有紧迫感。
  评委们此时将票投给我,我认为首先是投给了船舶工业的昨天和今天。这些年来,船舶工业不仅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而且在维护国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造船业是目前中国少有的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产业之一,从造船完工量、新船接单量、手持订单量这三大指标衡量,中国造船业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同时,评委们的选票也是投给了船舶工业的明天,凝聚着人们对中船集团公司节能减排新船型占领国际市场,引领造船复苏的期待,也许饱含着人们对中船集团公司为我国海军、海关、海监、渔政、边防提供更多装备,御敌护民的期待,也许充满着人们对中船集团公司摘取造船界另一颗“皇冠上的明珠”豪华邮轮桂冠,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乘坐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豪华邮轮在海上旅游的期待,也许……船舶工业有着很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刚刚闭幕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央站在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海洋问题,为我们船舶工业提供的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船舶工业大有可为的十年。我们的使命是成为海军装备研制的中坚、全球航运事业的伙伴、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供应商、海洋强国建设的先锋。
  记者:在颁奖仪式上,主持人分别请颁奖嘉宾谈了对“实业”二字的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您是如何看待“实业”这个概念的?您带领的中船集团公司在发展实业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布局?对船舶工业来说,您认为做强的关键在哪里?
   2012年,全球船舶工业进入“冰区”,处于不景气状态,中国船舶工业也不例外,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大家选择了我们,正说明大家对中国造船规模迅速成为世界第一的认可,对船舶制造业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的支柱产业今后将继续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热切期待。
  胡问鸣:这次评奖大家将重心转移到了“实业”,说明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华尔街的“坍塌”和金融业的“倒下”给了太多人怵目惊心的教训,大家开始意识到发展“实业”的稳妥性。从过去的“实业救国”到今天的“实业立国”,实业的地位不言而喻。当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互为补充的,如果说金融是一个国家的气血,是维持生命的源泉,实业就是一个国家的骨肉,是国家命脉的支撑。实业只有与金融相结合,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而“实业”这个概念中既有“实”的部分,也有“虚”的部分。船舶工业本身就是实业,是国家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之一,但船舶企业的业务仍有“实”、“虚”之分。近年来,中船集团公司在“实”的部分做得相对较好,但在业务多元化发展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相关的金融和其他服务业,这导致了集团公司业务结构过于单一,造船一业独大。这种“结构不调”必定会导致“虚实失衡”,制约整个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在业务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努力挖掘相关多元业务与造船业务的协同价值,并基于平抑造船业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考虑,制定了产融一体化发展的结构调整总思路,形成了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自动化、成套物流、国际商贸、金融服务、工程总包、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传媒、咨询)等十大业务板块。同时,在集团层面加强顶层战略规划及产业孵化,通过产业之间相互借力、相互促进,推动业务板块联动发展,希望形成“造船主业鲜明、多业并举发展”的新格局。   要将船舶工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支柱产业,必须坚持科技主导。必须看到,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思路已经从“产业空心化”向“再工业化”转变。美国提出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明确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强烈信号,这是因为他们已充分认识到拉动经济不能过于依赖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转而开始重视其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以制造低端产品为主的中国船舶工业企业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以高科技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比如以智慧地球、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等为代表,构建长期经济竞争力。这些年来,我们在船舶批量化、精细化建造等方面正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作支撑,我们即使在产品建造方面追赶上世界第一,而别人已利用他们掌握的先进科技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领域,我们就将陷入新一轮的被动跟随之中。
  中国产业的发展,需要自主创新来引领,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可以换来发展,但换不来创新。以往我们拉动经济主要靠投资,但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转移到自主创新上,依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所以,中船集团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就必须突破目前这种被动经营模式,突出主动性和前瞻性,领先于船东的期待,由同质化竞争向走高端发展路线,由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转变。今后,我们还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用我们的绿色船舶、高技术产品等引领市场、创造需求,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也就是成为市场需求的引领者。
  中船集团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目前这种被动地经营模式,突出主动性和前瞻性,领先于船东的期待,由同质化竞争向走高端发展路线,由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转变。
  记者:您受命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船集团公司遭遇市场冲击的最危急时刻,接手这样的军工企业,您觉得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为您录制的“获奖理由”短片中,提到了中船集团公司开发出很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船型,并在希腊等国举办的大型海事会展上进行了推介,您认为打破订单僵局的关键在哪里?作为第一个提出“当前航运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由运力与运量的矛盾转变为运力结构的矛盾”观点的人,您认为,这个观点将给航运及造船业带来哪些改变?
  胡问鸣: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航运和造船市场先后陷入发展的困境,2012年,经济形势再度恶化,航运业遭遇了史上最大“寒流”。经济复苏乏力和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对全球政治、军事、民生、金融等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对本已十分低迷的航运市场形成新的压力和冲击,直接把今年的国际航运业拖入了历史罕见的“冰区”。摆在中船集团公司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严峻局面。调结构、保交船、抢订单、稳增长,无一不是紧迫的问题。要推动企业走出困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实质的问题仍然在于如何能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的建造水平,发展新型船舶,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业务结构,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非船业务,抢抓到发展的最佳时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滞后性影响,无一不需要科技的支撑。在科学分析外部形势、准确评价中船集团公司优劣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破局发展的总思路,寄希望于改变过去粗放发展、规模扩张、产品低端、技术追随的传统习惯,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解发展困局、破解经营困局、破解管理困局。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滞后影响全面显现,中船集团公司的新船接单收入只达到高峰时期的四分之一。我们派出了强大的经营队伍到希腊参加海事会,推介节能环保的绿色船型,但由于航运业陷入深度低迷,各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大幅恶化,对订造绿色船舶基本保持观望态度。而我认为,危机越严重,越会加快全球航运业洗牌的步伐,而且,航运市场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高油耗、高污染的老旧船型将提前退出市场。今年,全球船舶拆解量预计将达到5500万载重吨(超过了新船订造总量),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拆解船舶的船龄已经降至15年,有的甚至更低。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并没有因希腊之行未能收获订单感到绝望。在我们“当前航运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由运力与运量的矛盾转变为运力结构的矛盾”这一观点逐渐被航运界认可后,一些大型航运企业从今年8月开始,已经着手订造新船,调整运力结构。他们已普遍意识到,谁能通过拆旧补新,让绿色船舶占据主体地位迅速优化运力结构,谁就将在下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航运市场“吐故纳新,布局未来”的战略部署味道越来越浓。我们提前开发出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低于基线值15%~30%,平均年碳排放量可减少18%,能够全面满足最新生效或即将生效的国际海事组织新规则新规范要求的40型绿色船舶,现在已经普遍被船东接受。我相信,一旦这些油耗低、排放低、价格低的新船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鲶鱼效应”就会出现,整个航运市场的竞争格局很可能随之调整,船东力量的对比也将发生明显改变。
  记者:您在获奖后回答主持人提问时重点谈到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提到中船集团公司要为海军、海关、海监、渔政、边防提供更多的海洋装备,要为中海油、中石油等企业建造出更多的海洋工程装备,让他们把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遍布南海九段线,在这方面,中船集团公司有着怎样的规划?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胡问鸣:建设海洋强国,装备建设必须先行。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要有探测海洋的极地考察、深海潜探、油气钻探等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还要有远洋捕捞、深海采油采气等海洋生产装备,以及远洋运输船舶等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装备;此外,还必须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人民海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坚强的装备保障,是我们中国造船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相继发生的黄岩岛和钓鱼岛事件,使维护中国领海主权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中国海军要远海巡航,就对舰船的保障补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船舶工业对此肩负着重大责任。而且,目前中国55%以上的石油和大量资源性物资依靠进口,对人民海军的护航能力提出了“走向深蓝”的更高要求。作为海军装备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应肩负起支持海军战略任务转型的历史重任,加大海军装备建设力度、优化装备结构、发展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同时,加大海监船、渔政船、缉私船等公务船舶研制配备的投入,加大对区域内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及海上安全等监管和保护的力度。   其次,中国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大量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及航道疏浚等方面的装备。我们必须尽快提高这些装备的研发设计能力、总承包能力、总集成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工品牌”,同时,要积极推动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船舶工业既连着航运产业,又连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产业。这些都是海洋经济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我们要充分发挥船舶工业的纽带、辐射和牵引作用,加快提升海洋经济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配套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产业联盟,推动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设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可以说,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要敢于舍弃一些眼前利益,将业务从我们熟悉的造船转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需要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层面考虑技术创新,追求世界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把这些技术转为民用,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记者:您在颁奖仪式上提到“中国造船业目前正在滑入‘冰区’”,也就是说,造船业的整体形势近期还难以有很大的改观。那么,接下来您打算如何开启船舶工业的“破冰之旅”?如何践行商业领袖的责任?
  胡问鸣:目前,造船市场“千里冰封”,虽然我们对未来的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持谨慎乐观、总体向上的基本判断,但绝不能坐等“坚冰”融化,而应坚定发展自信,主动作为,用技术进步改善外部环境,用高技术节能减排的绿色船舶去引领市场、创造需求,一点一点地打破“坚冰”,再进行“残冰消融”。
  首先,从造船能力上看,目前,中船集团公司与世界第一造船集团现代重工仍有一定差距,距离做强、做优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要想在能力上达到最强,必须像现代重工一样调整“一船独大”的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我们要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展绿色环保船型的关键技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中国船舶工业突破“绿色壁垒”,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实施“精品船型”系列化战略,以安全、环保、高效、节能为目标,突出资源和成本两大优势,突破核心技术和综合经济技术指标两个堡垒,加快主流船型的升级换代,为航运业提供高效、经济的各类运输船舶;瞄准世界船舶技术发展主流,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突出经济性和环保性,开发引导船舶技术发展的概念船型,做好船型储备,引领行业发展,满足人类生活、经济发展对船舶工业的多方位需求;要敢于舍弃一些眼前利益,将业务从我们熟悉的造船转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我们完全具备这方面的基础条件。
  其次,要按照“军品第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方针,整体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任何国家的尖端科技都是靠军工技术拉动的,每次世界大战都促进了很多重大科技的诞生,比如以原子弹为代表的核能技术。如今,很多民用的高精技术,不乏源自军工技术的事例,比如网络技术。军工科技在引导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多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得益于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国家支持自主创新,我觉得首先应该支持军工科技的创新。中船集团公司也需要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层面考虑技术创新,追求世界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把这些技术转为民用,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在相关多元发展上下功夫。纵观世界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大多在多元化发展方面颇有建树。要想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做大“蛋糕”,因此,要在船舶动力系统、电力系统、保障系统、船桥系统等船舶功能系统,成套物流、国际贸易、工程承包、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和非银行金融等领域拓展业务,并努力发挥这些业务与造船主业的协调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吸引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真抓实干,在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行动,脚踏实地。当前面临很多困难,还要做好继续过几年“苦日子”的思想准备。但只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不畏艰险,就一定会开启中船集团公司的新纪元。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报)
其他文献
8月22日,是大连解放65周年纪念日,大连市档案局(馆)利用馆藏资源,精心制作了《大连解放档案文献图片展》,向社会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分为过境歼敌、解放旅大、军管驻防、撤防回国和
军工行业主要包括军工企业、军工高校、军工科研院所以及政府军工管理机关等多个主体。虽然这些主体的工作内容与管理特色不同,各自的组织文化氛围与内容也有诸多差异,但因为它们共同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具有相同的军工性质,因此,军工行业各主体的组织文化中必然包涵了军工文化的元素。辨析军工行业各主体文化结构,对于我们从深层次认识什么是军工文化以及如何建设军工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军工企业文化的结构
<正>~~
期刊
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丹东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工作,新馆建设已进入立项申报阶段,这标志着丹东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已经纳入了市委、市政府重要日程。
对7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采用羊膜镜检、B 超测羊水量、NST(无负荷试验)、测定尿E/C 值和数胎动等5项联合监测。结果:联合监测之诊断符合率为85.7%,高于任何一单项监测;联合监
阐述了重症肝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按其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不同,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它们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临床综合症候群,其特点为进行性神
本文就整流变压器使用中出现的绕组断线、互感器组别判断、同名端判断等问题,结合处理过程介绍了检测方法及判断过程。
中国黄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参与单位包括13家企业、4所高校和8所科研及设计单位。
10月25日,海峡两岸清代文献学术座谈会在江都市召开。会议期间,国际著名清史学家陈捷先等海峡两岸的清史专家、学者向该市捐赠了部分珍贵的清史档案资料。江都市委书记倪士俊
重回“百亿俱乐部”的株洲冶炼集团交出骄人成绩单:全年完成铅锌产品总产量6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15%与6%。电锌、热镀锌合金、粗铜等产量再创历史纪录,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