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时节,笔者有机会客居南德巴伐利亚州与巴登符腾堡州交界处的乌尔姆市一段时间。较为充裕的时间,使我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感受这个号称“德国最小的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感受她外在的环境风貌,更感受她内在的人文风情。
环境
乌市地处德国最富饶的两巴州交界处,大名鼎鼎的欧洲母亲河——多瑙河穿城而过。河西面称乌尔姆,属巴登符腾堡州,河东面称新乌尔姆,属巴伐利亚州。一市分属两州,在德国是唯一的,在欧洲也不多见。
乌市人口不到20万,面积却近200平方公里。作为爱因斯坦的故乡,乌尔姆既有许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古老建筑,又有不少造型新颖别致的现代化楼宇,更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地、绿荫旷野,加之该市居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使乌市环境呈现出城乡分布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田园诗般的优雅宜人面貌。祖籍上海、移居乌尔姆已有七八年的赵女士告诉笔者,在这里生活确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都市的便捷,乡野的闲适,在此兼而得之。每到风清日朗的周末下午,茵茵绿草上满是携家带口的当地居民,大人孩子嬉戏玩耍,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笔者居所恰在多瑙河附近。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朝阳到多瑙河边漫步是一件赏心悦目、令人心醉的事情。空中,蓝天白云簇拥着朝霞撒满天际;身旁,野花小草在向你问好,参天林木为你遮风送氧;河里,野鸭天鹅缓缓游过,伴你同行。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丝丝甘甜沁人心脾,那叫一个爽!
绝佳的环境有赖天赐,更有赖人为。在乌市,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及相关制度让人信服,更发人深思。垃圾分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各家的垃圾如不按标准分类,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不予回收。工厂需按照排放废气的程度建在相应面积的森林旁边,以便林木的光合作用吸纳废气,否则不予批准建设。全市下水系统分为两套,一套收集工业及生活废水,经严格处理后排放,另一套收集天然雨雪,视需要排放灌溉。有此等制度意识,环境想不好也难!
友善
也许是因为小城人口稀疏(笔者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当地民风淳朴),乌市居民的友善礼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外出,无论是遇到衣冠楚楚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尽管素昧平生,对方都主动招手致意,浅浅的莞尔一笑,一股暖流直扑心底。
小城居民的友善是真诚无私的。一个周日的下午,笔者与家人漫步森林公园,看见一群大学生在玩杂技,小小球棒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目睹他们的高超技艺,我禁不住叫好,一位女大学生见状拉着同伴跑过来,就在我面前表演起来,让笔者超近距离地看了个够!还有一次去当地游泳馆游泳,门口的自动售票机全部为德文标注,让不懂德文的我不知所措。一位大姐(泳馆工作人员)赶忙跑过来,她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于是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连说带比划地示范演示,直至教会我如何买票、进场、使用更衣柜等等。最后,她还略带歉意地表示:“对不起,我只会说一点英语。”让见惯了世面的我也感动得不轻。泳馆内负责救生的小伙子也是个热心肠。我原本只想了解一下当天的水温,没想到英语不错的他一股脑把该馆每天的开闭馆时间、水温、何时人多何时人少、全市共有多少室内游泳馆等等给我说了个遍。如此热情,笔者除了一叠连声地“Thank you very much”,也说不出啥了。
小城居民的友善又伴随着些许幽默。一次笔者骑车进城,在市政厅广场休息,恰遇两位骑车锻炼的当地老人也在那休息,攀谈起来,当老人听说我来自中国,故作惊讶地指着我的车说:“你不会是骑着车从中国到这儿来的吧?”哈哈一笑,双方的心理距离一下拉近了许多。
游走乌尔姆,意想不到的友善随时可能降临。在当地问路寻道,被问者不厌其烦地为你指路不说,旁边还会冷不丁地冒出个人来拿着地图为你进一步解释,随后地图就送给你了,再随后还可能干脆带你走一程。这样的经历多了,笔者也见怪不怪地意识到:在小城,乐于助人已成为居民们的基本素质和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我们还在感慨唏嘘,人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秩序
都说德国人特别守法依规,有时甚至近于迂腐,这个特点在乌市居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遵守交规。不得不说,当地居民遵守交规的认真自觉劲,实在让人敬佩。无论行人、自行车还是汽车,路过十字路口都会按灯办事,哪怕眼前的路上没有任何车辆,人们该等照等。一开始,在国内习惯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笔者还真有些不习惯。一次,我过两个连续但又不宽的小马路,红灯,眼瞅着左右两边空空如也,我实在忍不住,几步跨过了第一个马路,刚停下来,第二条马路驶过来一辆大卡,老远就看见驾驶楼里的司机在指着我颇为不满地说些什么。“坏了,是司机大叔发现了我闯红灯。这幸亏是司机,要是警察呢?”自知理亏心虚,我站在路边半天没回过神来。
自觉排队。乌市居民以自觉排队为荣,加塞儿取巧为耻。甭管多少人,他们不急不躁,认认真真排队的劲头你还真不能不服。但有时过分认真也弄出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9月中的一天,乌市每半年一次的“儿童用品跳蚤市场”开卖。是日人头涌动,购者如云。到该付款时,大门两边(市场在室内)的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当天一边的台前是一个结账点,而另一边是两个。其中一个结账点因被遮挡而知者不多,付款者寥寥,急的收银员直招手让大家过去,但周围一片嘈杂,效果不佳。笔者好心好意跑到队尾,告诉人们前面还有一个结账点且人少,不妨到那去排队付款,不料遭到的不是拒绝就是白眼,倒好像我在做什么投机取巧的不义之事似的。受此不白之冤,笔者愤愤不平,甚至对循规蹈矩的德国人心生不满“这帮死心眼的德国佬,爱排队你们慢慢排去。”哥们儿我也不学雷锋了,拉上家人到人少的那个点结完账,潇洒离去。
也许这就是乌尔姆,一个既古老又新颖,既传统又现代,既都市又乡野,既热忱又古板,一个多面混搭的南德小城!
责编:谭震
短讯
首部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在京发布
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暨首部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6月2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国际传播蓝皮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年度专业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并汇聚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纂完成的。全书从实践与理论、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三组维度,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树立、分析中国国际传播行业动态、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进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价值的国际传播模式与理论范式,建构体现国情、行情和世情的国际传播阐释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表示:“我们力图把这本书打造成为搭建政府、业界和学界交流的学术平台,融通中外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平台,构建一个体现当代中国价值的诠释体系。此蓝皮书计划每两年出版—次,期待此书能够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业界实操的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和广大传媒爱好者学习和讨论的资料库。”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主持并致辞,来自人民网、环球时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电影资料馆、蓝海电视台的资深媒体人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
来源:人民网
环境
乌市地处德国最富饶的两巴州交界处,大名鼎鼎的欧洲母亲河——多瑙河穿城而过。河西面称乌尔姆,属巴登符腾堡州,河东面称新乌尔姆,属巴伐利亚州。一市分属两州,在德国是唯一的,在欧洲也不多见。
乌市人口不到20万,面积却近200平方公里。作为爱因斯坦的故乡,乌尔姆既有许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古老建筑,又有不少造型新颖别致的现代化楼宇,更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地、绿荫旷野,加之该市居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使乌市环境呈现出城乡分布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田园诗般的优雅宜人面貌。祖籍上海、移居乌尔姆已有七八年的赵女士告诉笔者,在这里生活确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都市的便捷,乡野的闲适,在此兼而得之。每到风清日朗的周末下午,茵茵绿草上满是携家带口的当地居民,大人孩子嬉戏玩耍,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笔者居所恰在多瑙河附近。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朝阳到多瑙河边漫步是一件赏心悦目、令人心醉的事情。空中,蓝天白云簇拥着朝霞撒满天际;身旁,野花小草在向你问好,参天林木为你遮风送氧;河里,野鸭天鹅缓缓游过,伴你同行。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丝丝甘甜沁人心脾,那叫一个爽!
绝佳的环境有赖天赐,更有赖人为。在乌市,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及相关制度让人信服,更发人深思。垃圾分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各家的垃圾如不按标准分类,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不予回收。工厂需按照排放废气的程度建在相应面积的森林旁边,以便林木的光合作用吸纳废气,否则不予批准建设。全市下水系统分为两套,一套收集工业及生活废水,经严格处理后排放,另一套收集天然雨雪,视需要排放灌溉。有此等制度意识,环境想不好也难!
友善
也许是因为小城人口稀疏(笔者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当地民风淳朴),乌市居民的友善礼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外出,无论是遇到衣冠楚楚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尽管素昧平生,对方都主动招手致意,浅浅的莞尔一笑,一股暖流直扑心底。
小城居民的友善是真诚无私的。一个周日的下午,笔者与家人漫步森林公园,看见一群大学生在玩杂技,小小球棒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目睹他们的高超技艺,我禁不住叫好,一位女大学生见状拉着同伴跑过来,就在我面前表演起来,让笔者超近距离地看了个够!还有一次去当地游泳馆游泳,门口的自动售票机全部为德文标注,让不懂德文的我不知所措。一位大姐(泳馆工作人员)赶忙跑过来,她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于是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连说带比划地示范演示,直至教会我如何买票、进场、使用更衣柜等等。最后,她还略带歉意地表示:“对不起,我只会说一点英语。”让见惯了世面的我也感动得不轻。泳馆内负责救生的小伙子也是个热心肠。我原本只想了解一下当天的水温,没想到英语不错的他一股脑把该馆每天的开闭馆时间、水温、何时人多何时人少、全市共有多少室内游泳馆等等给我说了个遍。如此热情,笔者除了一叠连声地“Thank you very much”,也说不出啥了。
小城居民的友善又伴随着些许幽默。一次笔者骑车进城,在市政厅广场休息,恰遇两位骑车锻炼的当地老人也在那休息,攀谈起来,当老人听说我来自中国,故作惊讶地指着我的车说:“你不会是骑着车从中国到这儿来的吧?”哈哈一笑,双方的心理距离一下拉近了许多。
游走乌尔姆,意想不到的友善随时可能降临。在当地问路寻道,被问者不厌其烦地为你指路不说,旁边还会冷不丁地冒出个人来拿着地图为你进一步解释,随后地图就送给你了,再随后还可能干脆带你走一程。这样的经历多了,笔者也见怪不怪地意识到:在小城,乐于助人已成为居民们的基本素质和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我们还在感慨唏嘘,人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秩序
都说德国人特别守法依规,有时甚至近于迂腐,这个特点在乌市居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遵守交规。不得不说,当地居民遵守交规的认真自觉劲,实在让人敬佩。无论行人、自行车还是汽车,路过十字路口都会按灯办事,哪怕眼前的路上没有任何车辆,人们该等照等。一开始,在国内习惯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笔者还真有些不习惯。一次,我过两个连续但又不宽的小马路,红灯,眼瞅着左右两边空空如也,我实在忍不住,几步跨过了第一个马路,刚停下来,第二条马路驶过来一辆大卡,老远就看见驾驶楼里的司机在指着我颇为不满地说些什么。“坏了,是司机大叔发现了我闯红灯。这幸亏是司机,要是警察呢?”自知理亏心虚,我站在路边半天没回过神来。
自觉排队。乌市居民以自觉排队为荣,加塞儿取巧为耻。甭管多少人,他们不急不躁,认认真真排队的劲头你还真不能不服。但有时过分认真也弄出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9月中的一天,乌市每半年一次的“儿童用品跳蚤市场”开卖。是日人头涌动,购者如云。到该付款时,大门两边(市场在室内)的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当天一边的台前是一个结账点,而另一边是两个。其中一个结账点因被遮挡而知者不多,付款者寥寥,急的收银员直招手让大家过去,但周围一片嘈杂,效果不佳。笔者好心好意跑到队尾,告诉人们前面还有一个结账点且人少,不妨到那去排队付款,不料遭到的不是拒绝就是白眼,倒好像我在做什么投机取巧的不义之事似的。受此不白之冤,笔者愤愤不平,甚至对循规蹈矩的德国人心生不满“这帮死心眼的德国佬,爱排队你们慢慢排去。”哥们儿我也不学雷锋了,拉上家人到人少的那个点结完账,潇洒离去。
也许这就是乌尔姆,一个既古老又新颖,既传统又现代,既都市又乡野,既热忱又古板,一个多面混搭的南德小城!
责编:谭震
短讯
首部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在京发布
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暨首部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6月2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国际传播蓝皮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年度专业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并汇聚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纂完成的。全书从实践与理论、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三组维度,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树立、分析中国国际传播行业动态、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进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价值的国际传播模式与理论范式,建构体现国情、行情和世情的国际传播阐释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表示:“我们力图把这本书打造成为搭建政府、业界和学界交流的学术平台,融通中外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平台,构建一个体现当代中国价值的诠释体系。此蓝皮书计划每两年出版—次,期待此书能够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业界实操的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和广大传媒爱好者学习和讨论的资料库。”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主持并致辞,来自人民网、环球时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电影资料馆、蓝海电视台的资深媒体人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