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要产生一种幻想:如果四十年前我们就懂得世界上还有旅游事业,属于无烟工业,不仅可以扩大眼界,陶冶性情,娱乐休息,而且还可以赚大钱。如果我们早就懂得它,还懂得怎么爱惜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末,我们就可以把古老的苏州城好好地保护下来,加以整修,那就可以成为东方的明珠,每年的旅游收入,很可能会超过目前有烟工业的出口创汇。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三年,对于苏州到底如何发展还在那里进行激烈的争辩。一种意见认为苏州是个古老的文化城市,要全面保护,不能变;一种意见是苏州人要吃饭,要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折衷的意见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分区分片,保护点和线。人们往往要讽刺中间路线,其实世界上最行得通的倒是折衷主义。
苏州城是无法原封不动的,她虽然被称作东方的威尼斯,可那意大利的威尼斯除掉旅游者和为旅游服务的人以外,很少有长住的人口,而且它的古老的建筑都是用石头造成的。苏州有户口的住民将近七十万,它的古老建筑全部是砖木结构。一切问题都从这里产生了,不管你权力有多大,学问有多深,如果你忽视了七十万人,一切美好的想象都是纸上谈兵。
外地人、外国人到苏州来都是观光旅游,寻古访幽。可是苏州人却在这块土地上安身立命,生儿育女。你说那古老的民居栉比鳞次,高低参差,高围墙,小庭院,很像画中的世界,很富有东方古典的美。可居住在那些房子里的人却感到阴暗、潮湿、拥挤。冬天里屏门会透风,夏天连墙上也出水,没有煤气管道,没有卫生设备,倒马桶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小庭院里住了三、五家,小楼也成了危楼,这日子怎么过呢!所谓保护一个古老的城市,主要是保护它的地面建筑,如果把古老的地面建筑全拆光,那古老的城市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古老的名字。
要保护古老的建筑,同时又适应生活发展的要求,最好的办法是外形不变,结构不变,内部重新装修,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可是对于砖木结构的房子来说,困难就多了。有许多房子不是装修,而是翻修,几乎是拆掉了以后根据原样重建。据有关部门测算,按现有的经费,要把苏州古老的民居重新修一遍,得花五十年!
有人说,如果房改完成,房屋都归私人所有,他们自己会修。不对,到时候如果没有硬性的法律规定,那就不是修,而是拆,拆得比现在更快些。因为翻造砖木结构的旧房,又要进行现代化的装修,花的钱比新造楼房还要多,而且不能增加住居面积,不能一劳永逸。所以说,我们不但要为苏州在建设中遭到的破坏而摇头,更要为未来在发展中的遭殃而担忧。
一个满载着人口的城市总是要变化的,因为它不能像一件古董似的封闭在橱窗里。即使解放前的苏州,和明清两代的苏州也不一样。顾颉刚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出门都是乘船,那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交通运输主要是靠小河与小船。待到我小时候到苏州来时,交通已经主要是靠人力车和马车了,小河里的小船,只是運瓜、运菜、运柴草、运垃圾。现在我们的人口翻番,生活的需要也比过去复杂得多,如果现在还靠小河,大概只能运送啤酒瓶和可乐罐头。汽车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于是便得拆民居,拓宽马路,马路两边造高楼,开商店、办公司,苏州人沾沾自喜,好,城市有了现代化的气息。怀旧访古的人前来一看,糟了,苏州已经面目全非!
面目全旧又不行。你说那小茶馆很有情趣,可那长板凳上有人翘着腿,四仙桌上坐了五个人,地下满是花生壳和瓜子皮,茶碗里的茶垢从不清洗,闹嚷嚷嘈杂一片,可能还加上震耳欲聋的收录机,你敢进去?
你说从前的那些小旅馆很好,可以,假如我把你领到一家四十年前的小旅馆里去,茶房把门帘一掀,里面就出来一股怪味。给你沏上一壶茶,送上一盆水,那茶杯肯定没有消过毒,脸盆上也是油光光的。跟着便为你拿来几张草纸,拎来一只恭桶放在你的床边:“先生,你请便。”此种情景保证你看了会皱眉头:“啧啧,苏州为什么还这样落后!”不能把小旅馆翻修一下吗?
可以,外形不变,结构不变,修好雕花板,重换木扶梯,装上空调和卫生设备,红木桌椅红木床,案桌上放着大花瓶,内插天竹叶,墙上挂着字画,那些字画的作者已经谢世了一百年……我曾经请一个宾馆里的经理测算过,住这样的小旅馆其价格大大地超过了我们南林饭店的山水楼。这时候你又要发火了:“这么贵的房钱叫我怎么报销呢,想当年……”当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想是想不回来的。
生活的浪潮,人们的心态冲击着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要想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从古到今,苏州的变化也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古代是渐变,现在的生产手段却可以造成突变,可以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我们不能让苏州在二三十年之后变得只剩下几座园林、寺庙、宝塔,其余的都是蹩脚楼房、香港门面……
好在苏州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一个新城正在建设之中,以减轻老城人口的压力。城内不许再造高层建筑,不许再造“平顶头”,新房的建筑设计也力求与苏州的风格统一。人们也逐渐明白过来了,住高层的单元房不如住翻修过的小庭院适意,问题是缺少空间,缺少钱,也许还缺少点文化什么的。
当一个城市被人口挤得快要爆炸的时候,你还讲什么保护,还讲什么古典美?赶快用有限的钱财去造一些“平顶头”,先把人装进去。等到情况稍许缓和了,住单元高楼的洋味儿也尝过了,口袋里的钱也多了,人们就会十分怀念那些古老的民居,千方百计地去加以修缮,这和现在的欧洲人一样,能住古宅的人就表示他有文化,有地位。
好在我们拆除的老民居还不是太多,大部分还保留着。目前有一些新建筑十分难看,那也没有关系,现代的爆破术是足够对付的。到时候会出现一些假古董,也好,造得好的假古董时间长了也很珍贵。假古董和修整过的真古董放在一起,这恐怕就是古城苏州未来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一要靠我们的文化修养,二要靠经济实力,苏州所以能成为苏州,靠的也是这两点。苏州如果不是富甲江南,它是不会形成的,苏州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人住过、到过、写过,它也不会如此的有名气。唐伯虎描绘苏州是“翠楼三千人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注意,如果没有黄金百万的话,连那小河里的水都是臭的。
寒江摘自《深巷里的琵琶声:陆文夫散文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
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三年,对于苏州到底如何发展还在那里进行激烈的争辩。一种意见认为苏州是个古老的文化城市,要全面保护,不能变;一种意见是苏州人要吃饭,要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折衷的意见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分区分片,保护点和线。人们往往要讽刺中间路线,其实世界上最行得通的倒是折衷主义。
苏州城是无法原封不动的,她虽然被称作东方的威尼斯,可那意大利的威尼斯除掉旅游者和为旅游服务的人以外,很少有长住的人口,而且它的古老的建筑都是用石头造成的。苏州有户口的住民将近七十万,它的古老建筑全部是砖木结构。一切问题都从这里产生了,不管你权力有多大,学问有多深,如果你忽视了七十万人,一切美好的想象都是纸上谈兵。
外地人、外国人到苏州来都是观光旅游,寻古访幽。可是苏州人却在这块土地上安身立命,生儿育女。你说那古老的民居栉比鳞次,高低参差,高围墙,小庭院,很像画中的世界,很富有东方古典的美。可居住在那些房子里的人却感到阴暗、潮湿、拥挤。冬天里屏门会透风,夏天连墙上也出水,没有煤气管道,没有卫生设备,倒马桶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小庭院里住了三、五家,小楼也成了危楼,这日子怎么过呢!所谓保护一个古老的城市,主要是保护它的地面建筑,如果把古老的地面建筑全拆光,那古老的城市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古老的名字。
要保护古老的建筑,同时又适应生活发展的要求,最好的办法是外形不变,结构不变,内部重新装修,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可是对于砖木结构的房子来说,困难就多了。有许多房子不是装修,而是翻修,几乎是拆掉了以后根据原样重建。据有关部门测算,按现有的经费,要把苏州古老的民居重新修一遍,得花五十年!
有人说,如果房改完成,房屋都归私人所有,他们自己会修。不对,到时候如果没有硬性的法律规定,那就不是修,而是拆,拆得比现在更快些。因为翻造砖木结构的旧房,又要进行现代化的装修,花的钱比新造楼房还要多,而且不能增加住居面积,不能一劳永逸。所以说,我们不但要为苏州在建设中遭到的破坏而摇头,更要为未来在发展中的遭殃而担忧。
一个满载着人口的城市总是要变化的,因为它不能像一件古董似的封闭在橱窗里。即使解放前的苏州,和明清两代的苏州也不一样。顾颉刚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出门都是乘船,那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交通运输主要是靠小河与小船。待到我小时候到苏州来时,交通已经主要是靠人力车和马车了,小河里的小船,只是運瓜、运菜、运柴草、运垃圾。现在我们的人口翻番,生活的需要也比过去复杂得多,如果现在还靠小河,大概只能运送啤酒瓶和可乐罐头。汽车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于是便得拆民居,拓宽马路,马路两边造高楼,开商店、办公司,苏州人沾沾自喜,好,城市有了现代化的气息。怀旧访古的人前来一看,糟了,苏州已经面目全非!
面目全旧又不行。你说那小茶馆很有情趣,可那长板凳上有人翘着腿,四仙桌上坐了五个人,地下满是花生壳和瓜子皮,茶碗里的茶垢从不清洗,闹嚷嚷嘈杂一片,可能还加上震耳欲聋的收录机,你敢进去?
你说从前的那些小旅馆很好,可以,假如我把你领到一家四十年前的小旅馆里去,茶房把门帘一掀,里面就出来一股怪味。给你沏上一壶茶,送上一盆水,那茶杯肯定没有消过毒,脸盆上也是油光光的。跟着便为你拿来几张草纸,拎来一只恭桶放在你的床边:“先生,你请便。”此种情景保证你看了会皱眉头:“啧啧,苏州为什么还这样落后!”不能把小旅馆翻修一下吗?
可以,外形不变,结构不变,修好雕花板,重换木扶梯,装上空调和卫生设备,红木桌椅红木床,案桌上放着大花瓶,内插天竹叶,墙上挂着字画,那些字画的作者已经谢世了一百年……我曾经请一个宾馆里的经理测算过,住这样的小旅馆其价格大大地超过了我们南林饭店的山水楼。这时候你又要发火了:“这么贵的房钱叫我怎么报销呢,想当年……”当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想是想不回来的。
生活的浪潮,人们的心态冲击着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要想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从古到今,苏州的变化也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古代是渐变,现在的生产手段却可以造成突变,可以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我们不能让苏州在二三十年之后变得只剩下几座园林、寺庙、宝塔,其余的都是蹩脚楼房、香港门面……
好在苏州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一个新城正在建设之中,以减轻老城人口的压力。城内不许再造高层建筑,不许再造“平顶头”,新房的建筑设计也力求与苏州的风格统一。人们也逐渐明白过来了,住高层的单元房不如住翻修过的小庭院适意,问题是缺少空间,缺少钱,也许还缺少点文化什么的。
当一个城市被人口挤得快要爆炸的时候,你还讲什么保护,还讲什么古典美?赶快用有限的钱财去造一些“平顶头”,先把人装进去。等到情况稍许缓和了,住单元高楼的洋味儿也尝过了,口袋里的钱也多了,人们就会十分怀念那些古老的民居,千方百计地去加以修缮,这和现在的欧洲人一样,能住古宅的人就表示他有文化,有地位。
好在我们拆除的老民居还不是太多,大部分还保留着。目前有一些新建筑十分难看,那也没有关系,现代的爆破术是足够对付的。到时候会出现一些假古董,也好,造得好的假古董时间长了也很珍贵。假古董和修整过的真古董放在一起,这恐怕就是古城苏州未来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一要靠我们的文化修养,二要靠经济实力,苏州所以能成为苏州,靠的也是这两点。苏州如果不是富甲江南,它是不会形成的,苏州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人住过、到过、写过,它也不会如此的有名气。唐伯虎描绘苏州是“翠楼三千人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注意,如果没有黄金百万的话,连那小河里的水都是臭的。
寒江摘自《深巷里的琵琶声:陆文夫散文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