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5186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程度不断增强.为探究数字经济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的作用,首先基于理论层面进行机理分析,其次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验证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应强调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加强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地区协同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三变”改革被寄予厚望,但关注农户这一重要主体参与意愿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S村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了生计资本和风险感知对农户“三变”改革参与意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户对“三变”改革实际效果不够满意,超过50%的农户产生悔意,参与积极性大幅下降,生计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善,机会成本和信息风险高是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信息风险对农户的参股意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水
基于在地文化的视角开展乡村空间的统筹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广西省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乡村在地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瓶颈和障碍.围绕土地集约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文化融合等维度,重点探究了相应的空间统筹治理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在地文化的空间管控,划分“花卉苗木展示区”“农家风情聚集区”“九品香莲观赏区”“原始生态保护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等功能片区.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在地文化的空间统筹治理机制,合理科学地提出了空间管
文章通过分析当下我国中小城市用地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认识新时期空间规划对城区用地布局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发展策略,从城市开发边界、蓝绿空间管控、道路交通布局、空间混合立体利用等方面进行用地布局优化,探索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集约紧凑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小城市城区用地布局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重大赛会事件会对周边区域产生持久影响.本文尝试从受冬奥影响的乡镇入手,探讨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处理好规划编制要求与冬奥发展诉求的关系.并以2022年冬奥会赛区之一的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总结冬奥影响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先确保生态空间质量、重视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及保护传承文化魅力等方面的编制思路转变,并结合规划实践,探索能有效服务于赛会事件所在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深入实施,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在城镇化旅游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实践,然而部分特色小镇的盲目建设给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本土文化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从生态资源保护和振兴乡村经济角度,以特色小镇绿道为载体,分类总结现状问题,提出在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微观尺度绿道网络中以“基础调研—要素选取—分层构建—系统重构—网络优化—产业共创”六步为技术路线的规划设计方法,并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隐心谷生态小镇绿道网络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探索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绿道网络联动规划的要素及方法,推动特色小镇绿
我国乡村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空间治理作为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乡村空间治理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与研究团队.结果显示:(1)国内乡村空间治理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但总文献量较少,对比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的背景而言,乡村空间治理研究呈现出“量”与“质”的不足.(2)乡村空间治理主体从单一的政府治理转向多元主体治理,治
在先发地区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全要素空间治理框架下,本文探讨以县级集约引导与乡镇基本发展诉求博弈下的效率与公正关系.将已有研究对实施结果的关注转向“县镇联动”过程,并以浙江省H县近郊区的D、X两镇为例进行实证探讨,发现H县的集约引导虽使两镇承担的土地整治压力大,但由于“县镇联动”的规划编制过程、当地乡镇发达的块状经济,以及农民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的追求,D、X两镇能在县级要求的流量下限和自身发展流量潜力的上限中寻求到平衡,实现县级集约引导的效率面和自身发展的公正面和谐共存.但是另一方面,长三角城镇网络化协
产业基础能力是保障和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性支撑的综合实力.构筑形成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上积极探索、不断实践,逐步构建起由“创新支撑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企业主体能力、产业协同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组成的“五力”模式,持续引领提升全省产业基础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梳理产业基础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江苏“十三五”以来产业基础能力发展的现状与不足,从其“五力”模式的实践探索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为我国提升
深入分析全球排名靠前经济体的改革经验,可以对我国营商环境改革提出启示,明确我国未来营商环境改革的重点工作与方向.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利用文本分析及序列关联规则技术研究了排名前30的经济体2008-2020年的营商环境改革趋势,深入挖掘排名前30的经济体在获得信贷、办理破产、纳税、办理施工许可证这四个我国弱势指标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发现,营商环境排名靠前的经济体在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开办企业、纳税这两个一级指标上,随着时间的推进,改革开始集中在办理破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等一级指标上.我国目前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利用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考虑资本、劳动产出弹性以及技术水平的动态时变性,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增长潜力展开测算,估算出资本产出弹性将逐渐走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将逐渐走高,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经济平均潜在增速为5.532%.在此基础上,建构结构化经济增长支撑分析框架,分析得出,“十四五”时期江苏可从战略、需求、产业、要素、空间5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支撑.考虑到“十四五”时期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