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好的姿态适应互联网时代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越剧院是启动线上节目最早的一批,从今年2月8日开始第一期,到现在一共三期,总的直播量已达到46场。其中有演出资源的展示,线上的教学普及,也有为直播量身打造的、适合线上的直播类节目。上越的线上节目具有开播时间久、覆盖面广、参与人次多、形式和内容丰富、网络流量大等特点。
  我们对线上节目的思考与探索分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储备与对互联网的认知。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只有经过亲身参与的过程才能对其有所适应和认知。上越早在2016年就开始尝试建设属于上越和越剧的互联网全媒体矩阵,包括直播平台、网络电台、机顶盒和大屏端用户的开发。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积蓄了一批属于越剧和上越的网上观众。也正是因为这三年多的尝试、探索和储备,所以在疫情发生的时候,上越能够比较快速地适应网上的要求,同时依照自身的特色打造网络产品——“云赏越”。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开发了新的平台并快速成长,比如抖音和哔哩哔哩。上越抖音账号的关注人数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人,各类自制的短视频达200余条,最高一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2万余人。所以从传统戏曲的角度来说,我们在互联网方面要以相互适应的姿态不断投入、培育。
  二是应对疫情期间互联网的特殊性以及之后的长效发展。在后续的延伸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区分互联网和线下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以越剧为例,“越剧在线”和“在线越剧”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越剧在线”,专门为宣传推广、观众培育、艺术展示打造属于互联网的艺术产品,或者说是让原有的艺术产品以适应互联网的方式展现给互联网观众。之后,我们更多地是要去做“在线越剧”,让互联网艺术产品和线下艺术产品两线并行、相互促进。
  我们非常关注观众的各类反馈。在各大平台上,观众通过留言、弹幕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同时也通过大数据的显示让我们对观众的群体有了全新的認识。四场直播观众流量达到了582万,加上“云汇剧”和其他类型的直播,总观众量人次已经达到1600万。在这样大的数据下面,我们发现三个特点:一是观众的年轻化,线上观众5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代表着戏曲对年轻观众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只不过需要一个很好的渠道来接收信息;二是观众的投入度和关注度的提升。我们原来认为观众会更多地关注经典的、传统的剧目,但在直播中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状态。比如青年团的直播中,我们在背景、服装和节目串排中用了很多“动漫”“古风”“国风”“国潮”等元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也促使我们在之后针对年轻观众打造属于他们的,具有越剧特色和韵味的节目和创作;三是观众带来的新资源的汇聚。高流量带来了高关注度,高关注度带来了各方资源,比如我们5月23日的直播就吸引了很多企业品牌和各领域的文化名人参与。这也使我们的直播更具时尚性、青春感,也更“出圈”。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在做“线上越剧”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节目内容、演员阵容、播出形式和技术手段,这也是双向互动和大数据给我们的全新的、及时的、良性的促进。
  通过这段时间“线上越剧”的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也一定程度上集合了线上、线下,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在今后,线上节目一定会成为常态,也是线下节目的补充或另一种状态的存在。
  在未来发展中,线上演出将会成为以后戏曲演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忽视线上演出这种液态的存在,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去学习、掌握线上演出的液态特征、传播特征和演出特征,在做好线上线下并行的同时,寻找差异化生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线上大量的流量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线下经济效能,使观众进入剧场,成为越剧类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成为越剧文化的爱好者和推广者。在这种情况下,线上演出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其他文献
2020年初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已经举办了57年的“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的“柏林戏剧节(Berliner Festspiele)”也不得不由于疫情,首次取消所有线下活动。但是,“柏林戏剧节”并不会就此消失,它以 “2020线上柏林戏剧节”的形式分享给全球戏剧观众。5月1日至9日,10部入围值得关注的戏剧中的6部以线上点播的方式与全球观众见面。在线上播放的6部戏剧中,有一部戏剧——由法兰
期刊
7月3日,音乐剧《汉密尔顿》高清官摄在Disney+上线,成为音乐剧圈内的一大盛事。该片原定2021年10月15日在北美上映,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最终迪士尼选择放在流媒体平台与网络观众见面。《汉密尔顿》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全球文娱的现象级作品和事件,更囊括众多英美主流音乐剧和戏剧类奖项。此次流媒体上线之后,同样获得了影评网站高分推荐,IMDB9.0分,烂番茄新鲜度99%,Metacritic均分90分,
期刊
8月19日晚,恰逢第三个中国医师节,由上海评弹团推出的评弹剧《医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演出后,上海龙华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师代表被邀请到舞台上,通过一场特殊的致敬仪式,主创团队表达了对白衣英雄的真挚敬意。  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而评弹剧《医圣》呈现的故事与这一主题有着更深层的精神联系。《医圣》讲述了名医张仲景的传奇人生:东汉末年,瘟疫横行,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
期刊
当接到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创作任务时,离播出时间只剩下1个多月。我的创作节奏,也头一次以“24小时”连轴转,全速进军。该剧以上海援鄂医疗队群体为事迹原型,展现新冠肺炎疫情暴风雨般来临之际,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创作之初,时间紧、任务重,对如何严谨搭建戏剧结构和人物关系,凸显医者仁心,并体现当下医学和人文思考;如何因无法亲往一线,但要做到“情节设置在场
期刊
人到中年,当无处不在的事实和谎言交织缠绕,人们陷入生活的谜团,你会更想听到善意而柔和的谎言,还是赤裸而刺痛的真相?爱的谎言是否必要,坦白又是否是爱的见证?当你意外窥见生活的真相,会选择如何面对生活?  近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创作、田水执导的“反义词戏”《真相》(The Truth)和《谎言》(The Lie)中文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轮番上演,对复杂人生的戲谑解读
期刊
距离我的身体最后一次坐在剧院,已经过去了整整五个月。五个月前,我坐在吉尔格德剧院(Gielgud Theatre),看完了以莎士比亚生平为主要线索的情景喜剧《鹊起之鸦》(Upstart Crow)舞台剧版的首演。过不多久,伦敦的剧院在政府指导下纷纷关门避疫,一时间,《鹊起之鸦》成了我观众身份暂时的休止符。  《鹊起之鸦》最初是BBC二台于2016年作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播出的情景喜剧。它
期刊
疫情以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引领所属千名戏曲工作者携手并肩,艺起前行,倾情投身抗疫主题文艺创作,走上云端,推出一系列优质线上文艺服务,其中进行的线上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艺术抗“疫”·创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作品。截至5月底,京、昆、沪、越、淮、评等六院团共创作了23个作品,其中戏曲作品共计13个,朗诵作品1个,曲艺作品9个,已陆续在多个平台推出,以艺术振奋精神,用作品温人心。  二、艺起前行
期刊
上海沪剧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利用“云创排”创作了四部沪剧微剧场作品《阿拉上海人》《一路有你》《城市的温度》《凯旋》。这些作品均由沪剧院中青年演员联合演绎,聚焦疫情中的医务工作者、医务人员家属、热心市民、快递小哥、外卖员等。  3月底,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戏曲展演周,剧院推出了沪剧电影《雷雨》线上导赏活动。我们在汾阳路150号沪剧院新址,边走边聊边唱,将《雷雨》与花园洋房的渊源娓娓道来,并带
期刊
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到现在,上海京剧院做了5场线上演出直播活动,剧院从演唱、音乐、武戏等不同侧重点举办的云演出,均受到广泛关注。2月26日,上海京剧院与全民K歌APP共同打造了“全民在线演唱会”。3月5日,剧院开展了“三五”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之云游上海京剧传习馆,剧院首次尝试自主直播。3月26日,“一江连心 艺起前行”上海京剧院线上演唱会多平台同时直播。4月30日,“音韵——上海京剧院主题音乐会”再次
期刊
30多年来,国家一级编剧褚伯承先生专做一件事:研究沪剧。为此他写了不少论著。4月,他又出版了一本《沪剧与海派文化》,24万字,将沪剧这张“上海的名片”的正反两面、前生今世、高低起落介绍得一清二楚,论述准确而新颖。这本书,可谓是沪剧第一史。  著名学者、褚伯承的同班同学余秋雨为这本书写了序,对于褚伯承的努力,余秋雨以华美而形象的文字评介:“他是一名晚风下的守护者,秋霜下的扫野人。据我所知,这样的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