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活动课 主动参与 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49-01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和生活色彩,因而,它既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应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必须使形式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只追求形式是不行的,还应讲究实效。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教案。什么课文适宜抢答竞赛,什么课文适宜进行朗诵比赛,什么问题可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去设计。
2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还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如果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话,我想这也不是活动课的主旨。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化被动为主动。以前的语文课堂,是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只是陪衬。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反应慢,虽有兴趣参与活动,却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抢答、演讲中,后进生相形见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参与活动的勇气。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必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语文活动课要顺利进行,还须让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动起来,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要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语文活动课一个难点。中下层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信,不敢参与任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从而参加到活动课中来。记得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笔者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后因太紧张“,竹篓”翻了“,捕鸟”失败。这时帮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再来一次,结果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肯定,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3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设计语文活動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总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的重要时期。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建设,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时代需要。
活动课 主动参与 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49-01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和生活色彩,因而,它既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应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必须使形式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只追求形式是不行的,还应讲究实效。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教案。什么课文适宜抢答竞赛,什么课文适宜进行朗诵比赛,什么问题可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去设计。
2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还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如果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话,我想这也不是活动课的主旨。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化被动为主动。以前的语文课堂,是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只是陪衬。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反应慢,虽有兴趣参与活动,却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抢答、演讲中,后进生相形见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参与活动的勇气。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必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语文活动课要顺利进行,还须让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动起来,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要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语文活动课一个难点。中下层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信,不敢参与任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从而参加到活动课中来。记得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笔者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后因太紧张“,竹篓”翻了“,捕鸟”失败。这时帮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再来一次,结果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肯定,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3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设计语文活動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总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的重要时期。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建设,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