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传奇》:我愿传奇再出发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您作客“传奇茶馆”,“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选登,虽无稿酬,但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从2017年起,我开始订阅贵刊。两年来,每当邮递员把贵刊送到我家,我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常读到半夜。刊中人物事迹,有的我以前有所了解,但不全面。而贵刊刊登的却很全面、细致、生动有趣,尤其是对人物思想品格表达得高度到位,令我获益匪浅。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我认为是文章的表达形式使然,例如贵刊2018年第5期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陈刚:主政雄安的日子
   在陈刚的身上,能照见党的用人政策。“一个学者型的干部,也有其丰富的实践阅历;一个现代化的干部,又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
   这个标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行揭示了中心思想:为人民服务;第二行是主标题,字体大,笔画粗,突出了全篇主题;主标题下面是导语,使读者一目了然:陈刚是一位有作为、会作为、敢作为的好干部。这样别具一格的“三段式”标题设计,引人入胜,让读者一看就会产生阅读的欲望。
   这篇文章的正文设置有4个小标题,以与陈刚一起工作的刘宝玲的介绍为线索,贯穿起陈刚“主政雄安的日子”,结构清晰,内容顺畅,我读了五六遍,每一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我的学生中,有的在村级单位主政,有的在乡镇主政。每当遇到他们,我都会将陈刚的事迹讲给他们听,希望他们以陈刚为榜样,为党为民工作。
   最后,我祝贵刊越办越好,愿《今古传奇》再出发,不断创造辉煌!
  (山东 于厚亭)
   于厚亭,山东莱阳市人,小学退休教师,曾任小学校长、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等职。
  【读者评刊】
   春风万里,新年已至。
   细看今古,文势澎湃。
   读者喜欢,纷纷购买。
   传奇人物,开创未来。
   《今古傳奇》人物专刊2019年第1期刊登了排雷英雄的专题文章。排雷英雄们、地雷村的村民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排雷行动,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令人感动、敬仰。
   2019年,开局打响,辉煌属于传奇人物,谁与争锋?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也作为一名传统报人,我既感受到她的魅力,也了解她的“行路难”。在此,借用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贵刊,希望贵刊在电子信息化的时代洪流中,逆势而上,再创辉煌!
  (湖北 张荣)
   编辑回复:感谢读者对本刊的支持!对于读者的勉励,我们郑重回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退休后,我连续几年订阅并收藏贵刊,这是第一次给贵刊写信,阐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并给贵刊提出意见。
   阅读了贵刊2018年第11期后,我最喜欢“中华家风”“特别报道”“百年人物”三个栏目,以及《“拆弹专家”王厚鑫:“行走刀尖上,与死神共舞”》《方志敏文稿“越狱”记》《罗昆禾:1953年,我见证了板门店停战谈判》这3篇文章。这3篇文章很有代表性,第一篇与时俱进、书写当下人物,第二篇史料丰富、情节精彩,第三篇是口述,以亲历见闻吸引人的眼球。
   我想提几点建议:一、文字内容可以少一些,图片可以增加一些;二、广告可以减少一些;三、文字字号可以增大一些;四、印刷质量可以提升一些。
   (江苏 吕烨)
   编辑回复:感谢读者对本刊的支持!从本期刊物开始,我们已调整了刊物字号,相信广大读者的阅读体验会更加舒适。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已经连续订阅贵刊5年。贵刊是一本好刊物,内容丰富,故事生动,史料新鲜,我很喜欢。在此,我提几点看法:
   第一,“评刊表”这一形式很好,但剪刊花会破坏刊物的完整性,“开卷有礼”的奖品可否按读者订单发放?
   第二,贵刊每一期都有很多插图,我希望这些插图的图解可以注解得更准确一些;
   第三,贵刊每一期有一百多页,有错处在所难免,可以理解,但是我仍希望贵刊编辑加强校对,避免出错;
   第四,贵刊以前每一期都会标注“第1期”“第2期”等,按一年12个月的顺序依次排列,我看着一目了然,非常方便,但是近期的刊物上没有了这个标注,而代之以“总第四七五期”“总第四七九期”这样的标注——相邻两个月的刊物的序号不是按照顺序排的,之间隔了4期,我看着很不方便,每次要翻开封面才能知道是第几期。希望贵刊恢复“第1期”“第2期”这种标注方式。
   希望贵刊越办越好!
   (上海 金永祥)
   编辑回复:感谢读者对本刊的支持!参与“开卷有礼”活动的读者可寄刊花或发票凭据至本刊编辑部,不按订单发放奖品是为了照顾到直接在报刊亭购买本刊的读者,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与广大读者的互动;我们向读者郑重承诺,一定加强编校工作,在细节处把好关;由于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我们以“总第**期”代替“第*期”,如给读者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其他文献
“为了个人的私利,有的人有功在闹,无功也闹;  有的人权大在闹,权小也闹;  这样的人同王福同志对照一下,不觉得脸红吗?”  在抗美援朝志愿军里,有4名志愿军战士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勋章”,他们分别是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王福。王福是4个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荣获特等功3次、大功7次、军功章53枚   王福在战争年代,曾荣获特等功3次、大功7次、军功章53枚。建国前,他经历了
期刊
他是黄继光生前的偶像;  他是邓小平亲自下令必须找到的英雄;  他是获得金日成、金正日两次接见的志愿军战士  1952年9月,上甘岭战斗打响前,进行全军动员。担负上甘岭中线关键制高点五圣山阵地防守任务的,是志愿军第15军第135团。这些天战士们一边紧张地构筑工事,一边参加“学英雄立新功”的誓师动员。战壕里、坑道中,团长以自豪的口气反复讲述本团一个响当当的战士名字:柴云振。  一年前的1951年6月
期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早在当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被正式提出。但直到9月27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才一致通过定都于此,并自当天起正式改北平为北京。   在更早之前的1月3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城。和平解放使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再次成为政治中心。从北平到北京,一字之差,千差万别。在它3000余年的建城史
期刊
毛泽东称:“何胡子是一条牛”  “爱国不怕死,为民除害,死而无憾。”“要有随时为革命牺牲的思想准备。”“身为执法干部,要排除干扰,主持公道!”   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人。1913年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
期刊
清除世界上所有的地雷,至少还需要1100年   “最难清除的战争痕迹不是倒塌的楼房和毁坏的桥梁,而是地雷。”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今依然有1.1亿颗地雷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有1.5万人到2万人因触雷致残或者死亡,平均每天约50人伤亡,很多靠近雷区的村庄都变成了“无腿村”。雷患,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威胁。据专家估计,清除世界上所有的地雷,至少还需要1100年。  2018年10月11
期刊
很多扫雷战士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  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  第一件事,是把遗书反复修改,添补新的内容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规模扫雷已扫雷场交接仪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举行。   16日下午,雷区移交现场来了一位拄着拐杖、背着孙子的老人盘金良。他是猛硐乡长地村人,知道雷区要移交给当地老百姓,他特意骑着摩托车赶了8公里的山路来探望
期刊
“战争的胜利不是一人之功,  合上功劳簿,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和平生活。”  1998年7月11日,解放军301医院,一个身患肺癌的病人在昏迷中不停地喊着:“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开炮。”“连长牺牲了,战士们全牺牲了,恳求援助。”“报告首长,我突围了……”见此情形,围在他身边的亲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领导都哭了。   病人叫张国富,40年前,他是全军出名的“特
期刊
“从1956年担任新疆策勒县县委副书记踏上  从政之路开始,漫漫半个世纪,他把自己所有的才华  与心血都献给了新疆,献给了中华大地。”  2018年10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维吾尔族领导人司马义·艾买提因病去世,享年83岁。10月18日,按照维吾尔族的土葬习俗,司马义·艾买提的遗体被送回新疆,安葬于乌鲁木齐烈士陵园民族区。     “他跟我们一样是‘老保’”   秘书赵建新对
期刊
他是1954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复员后,  他无怨无悔地回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  他生活非常艰苦,但从不向组织提要求  2010年10月,记者随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组织部及咸安区民政局的负责人,一同来到高桥镇的“特困村”——石溪村,拜望老英雄刘祚坤。他穿着打了补丁的灰旧衣服,腳上蹬着抗美援朝时穿的大军鞋。   刘祚坤是1954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复员后,他
期刊
他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研发;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代大师  89岁的顾诵芬至今仍是一名“上班族”。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他都会按时出现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的办公楼里。从住处到办公区,不到500米的距离,他要花十来分钟才能走完。   自1986年起,顾诵芬就在这栋二层小楼里办公。他始终保持着几个“戒不掉”的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