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粒细胞缺乏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37例诊治分析

来源 :中国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治特点,提高对非粒细胞缺乏型IPA的认识,为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新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非粒细胞缺乏型IPA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出院时的结局分为生存组(26例)和死亡组(11例),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建立ROC曲线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7例IPA患者中确诊5例,拟诊32例,其中血清GM试验阳性者31例.临床表现以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影像学上表现为实变渗出、空洞、单发或多发结节等非典型特征.治疗上以静脉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死组中存在肺部慢性疾病者显著多于生存组,且APACHEⅡ评分、血清GM水平及有创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但在年龄、是否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入院后是否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及静脉抗真菌药物选择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M水平与死亡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M水平有助于判断此类患者预后(敏感度81.8%,特异度76.9%).结论 非粒细胞缺乏IPA患者临床表现特异度不高,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早期误诊、漏诊较多见,及早行气管镜检查或结节穿刺活检有助于确诊,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有效,早期诊断及治疗者预后良好.血清GM试验作为IPA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在IPA患者的预后判断中也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天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资料的网络化管理成效。方法:对比网络化管理前后天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筛率、复筛率、随访率和干预率等情况。结果:全市实现网络化管理以
目的了解精神专科医院儿童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办理出院的儿童住院患者常用精神科药物用药情况,并依据药品说明书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精神专科医院儿童住院患者常用精神科药物前三位分别为阿立哌唑片、舍曲林片、丙戊酸钠缓释片;使用无儿童安全性资料的药品数及涉及病例数均最多;共12种药品存在使用诊断与药品适应证不相符情况,其中涉及病例数最多的药品为阿
目的探讨联合益生菌预处理及后期应用的三联疗法在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采取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10 d为1个疗程;B组给予益生菌预处理,于三联疗法前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片/次,三餐后冷开水送服,服用2周,后续以三联疗法治疗10 d;C组于三联疗法前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
目的 评价液体管理对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在我院ICU进行液体复苏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7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PTEN表达的差异;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BRAF V600E突变情况,探讨PTEN表达与
期刊
期刊
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评估测试(CAT)是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工具,评估COP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
目的探讨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十字征的演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OP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成像采用SE序列,平扫T1WI、T2WI,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结果8例患者均隐袭性起病,临床表现以小脑共济失调及自主神经障碍为主。影像学阳性所见符合临床表现,主要为脑干萎缩,8例患者均有此表现,其次为小脑萎缩,其中6例患者为对称性萎缩,2例为非对称性萎缩。6例患者在发病后1.5
目的探讨对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0.6 g/次,每次间隔12小时,连续用药1周;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1 g/次,每次间隔12小时,连续用药1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致病菌及感染部位,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