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代有知识基础的农村带头人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职业高中的生物课既不列在必修的文化课之内,又不属于哪一个类别的专业技术课,它是一门常识类课程。这样,教学的目标任务所给予的刚性压力不大。这对生物教学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课题,并给生物教师留出了广阔的教改空间。在农职中学,以培养出能为农村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劳动技术人才,是农职中学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农职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适应农村的发展。笔者多年从事农职中学教学工作,为使生物教学与农学、牧医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生物教育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带动对知识的学习
  
  情感和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干扰的。一方面,知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知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人的思想感情对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在农村,由于历史和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特别是“打工潮”等种种影响,相当多的农村学生,包括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跳出“农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缺乏认识,“脱农”思想严重。
  生物是实验科学,在职高生物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践在生物教学中,学“植物科学”尽量结合当地种植业,学“动物科学”尽量结合养殖业,分析种、养产业在本地应如何选择、如何发展,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环保的目的,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道路。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自觉服务“三农”的思想情感。
  学生树立爱农村、爱家乡的牢固思想后,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物教学。
  
  二、培养学生适应意识
  
  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培养学生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运用于农村实践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农村生产劳动的其他各种能力。笔者在生物教学特别是在生物实验和专业实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为将来应对农业生产中常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做准备,如作物或禽畜生长发育问题、病理问题、生产管理问题等;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如品种的培育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产量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竞争等;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以适应农业生产繁重的体力消耗,正确面对生产中常出现的因主观或客观引起的灾害性损失。
  
  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教育能否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的表现就是能否与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以指导当地生产的发展。为使生物教学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笔者具体做了以下尝试。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当地主要的种植、养殖产业中,这样不仅能复习巩固所学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为今后科学地从事种植、养殖产业,走向致富的道路打下基础。 讲课要以当地能常见的动植物为例,因为讲的知识内容就在现实中,学生能看到、能体会到,很有用,所以学生觉得直观、亲切、兴趣大,听得认真。如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教师举例:①小麦播种后,持续低温降雨,出苗率低,扒开土壤,发现种子变坏发霉。②若低温、土壤湿润,出苗慢,种子一般未变坏无发霉现象。③连续天晴、土壤湿润,出苗快,且整齐。④连续干旱天晴,出苗慢,种子一般未变坏无发霉现象。
  分析:上述③保证了水分和适宜温度;④缺乏水分生命活动力弱,导致出苗慢;②温度偏低,生命活动力弱,而出苗慢;①温度低,生命力弱,加上水分过多导致缺氧,使正在萌发的种子不能呼吸而死亡,死亡后感染病菌而发霉。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后验证了种子萌发所需的3个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同时也知道了死后的生物易感染病菌。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任何一种作物都有一个适宜的播种期,过早、过晚都不宜,对作物三基点温度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像这样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事例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讲解、联系、运用,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好生物课的同时,作为职中的生物老师还要组织学生学习或实习当地植物管理的系统技术。如组织学生到学校的马铃薯育种基地实训,熟悉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开辟生物角进行作物栽培试验,学习土壤改良、农药和化肥施用方法、番茄整枝、人工授粉、采果贮存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既丰富了专业理论,也提高了专业技能。
  总之,职高生物教师务必重视生物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实验、实习引入到教学,尤其要重视生物课堂的延伸,摸索出适应生物及相关农、牧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通过诸多的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巩固了其专业理论知识。并能让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达到学以至用,真下成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的农村带头人。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力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师群体中建立新的教育观念    在新的教学观念
期刊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期刊
全面推进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呢?下面就我个人观点谈两点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落实素质教育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当代经济的竞争,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也在于“创新”;而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其目标还在于“创新”,在这个亟需创新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意识到仅靠书本中死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一种必然。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这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因此,“尊重学生”几乎成为新课程理所当
期刊
所谓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正在发生着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身没有界限分明的阶段,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也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化即是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增加和扩展。    一、教育管理现代化无论是作为现代化在教育系统的体现,或者是教育现代化在管理领域的生动体现,都决定了它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管理
期刊
在地理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诸如“当某种地理现象发生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季节判读”题目作为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几乎每年都有考查。高考非常重视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其对应季节的理解,由于学生对其把握不准,很容易出错。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以下地理现象可以用来“季节判读”。  一、日出日落的判读  北半球某地某天如果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则北半球昼长于夜,为夏半年,南半球为冬半年;北半球
期刊
高考分数有高低,填报志愿技巧各不同。目前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政策是根据高考成绩分批次录取,考生处于不同的分数段,填报志愿时就要掌握不同的技巧和原则。  高分考生:名校优先  高分考生名校优先。这些考生原则上可以填报任何一所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但是高分考生也不要一窝蜂奔向北大、清华及其热门专业,应该综合个人兴趣、志向和特长选择专业,慎重填报好第一志愿。此外,这些考生还应适当考虑其他名校的有
期刊
绿色是我们人本能的需要,因为绿色能使我们身心愉悦。走进绿色之中,烦躁的心情便会慢慢平静;疲劳的眼睛会渐渐明净;闷热的感觉会顿时消失。绿色数学教学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顺应学生自然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主动的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让师生在“绿色“的海洋中愉悦翱翔。    一、关注发展,激发学生学
期刊
关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驻足观望,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句名言警句,更不是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