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中的“山东大汉”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贴年画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在我国民间已经流行近千年了。年画的题材一般都是反映百姓生活的,比如福、禄,寿、禧、农事耕作等等,由于年画根植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其画面表现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曾看过这样一张照片,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子中,一位老人捧着一张年画端坐在炕边。炕上的棉被又脏又薄,四周的墙壁在岁月的冲刷下亦涂上了灰暗的颜色。可老人的神情却是骄傲与自信的,他的眼睛已经无视自身的贫寒,因为他拥有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手中的那张年画,以及制作年画的全部技艺。在这近乎摆Pose的照片中,我们却读不到丝毫的造作,老人眼中那种对民间文化的执著与坚持,使我们的心在年画面前隐隐作痛。
  后来得知照片上的老人叫杨洛书,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名民间工艺师。千百年来正是由于这些工艺师的不弃不舍,潍坊年画才得以保留并闻名遐迩,并成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之一。
  潍坊年画主要集中在今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和高密市的姜庄等地。据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到清朝康熙、二雍正时已相当发达。全村出现了永盛、公茂、吉盛、万顺、广盛泰等十几个字号的画店。到清朝咸丰、光绪年间,发展到作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相传,明朝后期有位太监回杨家埠探亲时,从宫中带回一幅彩绘门神画,乡亲们十分喜爱,就让一个能画善刻的人细细地将它临摹下来,然后雕成木版,涂上颜色,印制了许多张分发给每一户,这样乡民们也能贴上皇宫的门神像了。而木版年画也自此在潍坊兴盛起来。
  


  与杨柳青年画中那种咄咄逼人的华丽不同,潍坊的年画由于早先的需求者是乡间的农民,所以摒弃了其它年画中大家闺秀般的精致,用夸张近乎笨黼造型,鲜亮趋于俗艳的色彩,简练而朴实地迎合着农民的粗犷。而它也由于那份“土生土长”的不羁,被誉为年画中的“山东大汉”。
  喜庆是潍坊年画中最常表现的主题,所以,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安乐身平等所有的期盼与祝愿都在画面上通过当地人认为最欢悦的红、绿、黄、紫四种颜色和富有寓意的造型中热热闹闹地张贴出来。不仅如此,潍坊年画的题材随着岁月的积累越来越多,从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到房间内的中堂、灶王、炕头画等,可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
  如果说粗犷和喜庆还不足以让潍坊年画这个“山东大汉”显露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制作工艺中的“扑灰”画法则令其显得更加独具一格。据考证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只有潍坊高密存在这种扑灰年画。它采取半印半画的方式,是当时的高密人为提高速度而发明的。所谓“扑灰”就是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然后艺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并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这种年画,色彩大都凝重含蓄,古朴却又不失丰富。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其他文献
“我独自走过你身旁,并没有话要对你讲。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你不知不觉已和花儿一样”    长长的银色耳坠还没有来得及停止晃动,她的脸快乐得发光,那是被山风和阳光漂洗过的美。我猜不出她的年龄。但那缀着红缨和珠花的鸡冠帽鲜亮招眼,这是未嫁彝女的装扮。今天嫁人的是她姐姐,新娘子躲在新砍松枝搭起的一青棚里,她不去陪姐姐,倒跟村里的姐妹们嘻嘻哈哈的挽手并肩,抖擞起精神,到村口路边设防以待
期刊
到了晚上,你会觉得泸沽湖上空的下弦月近得简直伸手可触。坐在湖边,水声一波一波是情人的手,不远处,泊岸的猪槽船随着湖水一摇一摆,你的整个人也会柔软得即刻就化了。  夜空下飘荡着“阿夏”们的情歌,柔情中带着野性,是在等待情郎还是诉说思念?再侧耳听时,远处隐隐的还有几声口哨,那正是走婚的“阿注”在唤狗呢,轻轻嘘声口哨,再把准备好的塞肉馒头一扔,狗也被甜蜜得粘住了嘴。他们说,这儿的男孩一出生,家人就会为他
期刊
引言    1929年10月间,一场空前绝后的金融风暴横扫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很快,大萧条、失业、恐慌、破产……像瘟疫一般传到了东方的日本。短短几个月之内,日本经济瘫痪了。稻米价格的扶摇直上造成了大量饥民、难民,“米骚动”事件接二连三上演。经济危机、贸易萎缩,一下子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经济危机使得日本所依赖的经济资源,重新变成了原料、人力和土地。人们重新关注起了土地。这些关注的眼光,聚焦于
期刊
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毛泽东时代,我们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我所到的生产队是个长满翠竹、绿树环绕的壮乡小村,生产队长很热情的把我们迎进了村子。村里有两棵几百年的老树,浓郁茂密的枝叶把树下的地盘变成了绝妙的乘凉处,村子里到处是一簇簇的绿竹,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有几棵木菠萝树,一条水渠潺潺绕村而过。我们8位知青参加队里的劳动不久,就和队上的青年共十多人去参加公社(如今称为乡)组织的修水渠劳动。
期刊
清明时节,中国人重血缘、亲宗族,踏青祭祖是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这种浓重的凭吊祭奠仪式,却在江北古镇溱潼,慢慢演化成一个盛大的文化庆典。  祭奠孤坟,会船竟渡,民间艺术表演,成为溱潼人极具特色的民间活动。清明的阴沉气氛,已被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场面所打破,演绎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情调。  清明是一条河,思忆滔滔,我们在这头,故人在彼端。  清明是一场雨,追怀纷纷,润开冻土,生命又蕴新绿……  但
期刊
侗乡的青年男女是幸福的。  “行歌坐月”爹妈不会阻拦,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脸上光彩。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们都在仔细听,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答最好。他们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约定终身,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鼠年正月初三,是贵州省黎平县顺化镇青年谢俊武和潘婢花结婚的大喜日子。这一天,寨子里的族人们以侗族特有的方式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
期刊
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欧洲战场的战事硝烟逐渐散去,根据雅尔塔协议规定,斯大林命令红军挥师东进,组成了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总司令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150万苏联红军屯兵中蒙、中苏边界,随时准备南下。  1945年8月9日,苏军进攻开始,远东第1、第2和外贝加尔3个方面军多路并进。本文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远东第1红旗方面军进攻哈尔滨的一段战事。    苏军历来奉行“大炮兵主义”。图为准备轰
期刊
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流传着“版纳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说法。男人与女人的角色变换。成了傣族人婚俗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古老的爱情传说,缠绵绯侧的情书,诗意浪漫的情歌,都为傣族文化增添了广博而深厚的人文魅力。    充满热带气息的大森林,森林边有江,江边有竹,竹丛里有竹楼,竹楼外长满了果树。大象在漫步、孔雀在开屏、蝴蝶在飞舞,傣家姑娘担着竹篓、裸着蛮腰、款款远去……  这是一个久久积淀在我心中的梦中
期刊
这香喷喷的“大盘菜”竟吃了800多年,不知不觉已从一道菜肴吃成了一种文化。    2007年,下沙黄氏宗亲祭典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沙大盆菜宴也被列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热腾腾的大盆菜早已超越了吃的目的,成为阐释社区和谐、包容的文化载体,成为横贯家族历史的流动血脉,成为连接同胞同族的坚韧纽带,成为迎接外来宾客的特色品牌,成为展示时代巨变的魅力舞台,也为深圳和海外搭起了文化、经
期刊
伊莎贝拉·伯德,一个64岁高龄的英国弱女子,历史上第一位英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女性会员,于1890年到中国进行了一次“勇敢的探险”。  伊莎贝拉所旅行的扬子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分,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沿途中,伊莎贝拉记录了清末旧中国时代的风土人情。如今许多已经消逝的景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