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贴年画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在我国民间已经流行近千年了。年画的题材一般都是反映百姓生活的,比如福、禄,寿、禧、农事耕作等等,由于年画根植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其画面表现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曾看过这样一张照片,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子中,一位老人捧着一张年画端坐在炕边。炕上的棉被又脏又薄,四周的墙壁在岁月的冲刷下亦涂上了灰暗的颜色。可老人的神情却是骄傲与自信的,他的眼睛已经无视自身的贫寒,因为他拥有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手中的那张年画,以及制作年画的全部技艺。在这近乎摆Pose的照片中,我们却读不到丝毫的造作,老人眼中那种对民间文化的执著与坚持,使我们的心在年画面前隐隐作痛。
后来得知照片上的老人叫杨洛书,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名民间工艺师。千百年来正是由于这些工艺师的不弃不舍,潍坊年画才得以保留并闻名遐迩,并成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之一。
潍坊年画主要集中在今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和高密市的姜庄等地。据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到清朝康熙、二雍正时已相当发达。全村出现了永盛、公茂、吉盛、万顺、广盛泰等十几个字号的画店。到清朝咸丰、光绪年间,发展到作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相传,明朝后期有位太监回杨家埠探亲时,从宫中带回一幅彩绘门神画,乡亲们十分喜爱,就让一个能画善刻的人细细地将它临摹下来,然后雕成木版,涂上颜色,印制了许多张分发给每一户,这样乡民们也能贴上皇宫的门神像了。而木版年画也自此在潍坊兴盛起来。
与杨柳青年画中那种咄咄逼人的华丽不同,潍坊的年画由于早先的需求者是乡间的农民,所以摒弃了其它年画中大家闺秀般的精致,用夸张近乎笨黼造型,鲜亮趋于俗艳的色彩,简练而朴实地迎合着农民的粗犷。而它也由于那份“土生土长”的不羁,被誉为年画中的“山东大汉”。
喜庆是潍坊年画中最常表现的主题,所以,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安乐身平等所有的期盼与祝愿都在画面上通过当地人认为最欢悦的红、绿、黄、紫四种颜色和富有寓意的造型中热热闹闹地张贴出来。不仅如此,潍坊年画的题材随着岁月的积累越来越多,从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到房间内的中堂、灶王、炕头画等,可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
如果说粗犷和喜庆还不足以让潍坊年画这个“山东大汉”显露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制作工艺中的“扑灰”画法则令其显得更加独具一格。据考证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只有潍坊高密存在这种扑灰年画。它采取半印半画的方式,是当时的高密人为提高速度而发明的。所谓“扑灰”就是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然后艺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并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这种年画,色彩大都凝重含蓄,古朴却又不失丰富。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曾看过这样一张照片,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子中,一位老人捧着一张年画端坐在炕边。炕上的棉被又脏又薄,四周的墙壁在岁月的冲刷下亦涂上了灰暗的颜色。可老人的神情却是骄傲与自信的,他的眼睛已经无视自身的贫寒,因为他拥有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手中的那张年画,以及制作年画的全部技艺。在这近乎摆Pose的照片中,我们却读不到丝毫的造作,老人眼中那种对民间文化的执著与坚持,使我们的心在年画面前隐隐作痛。
后来得知照片上的老人叫杨洛书,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名民间工艺师。千百年来正是由于这些工艺师的不弃不舍,潍坊年画才得以保留并闻名遐迩,并成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之一。
潍坊年画主要集中在今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和高密市的姜庄等地。据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到清朝康熙、二雍正时已相当发达。全村出现了永盛、公茂、吉盛、万顺、广盛泰等十几个字号的画店。到清朝咸丰、光绪年间,发展到作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相传,明朝后期有位太监回杨家埠探亲时,从宫中带回一幅彩绘门神画,乡亲们十分喜爱,就让一个能画善刻的人细细地将它临摹下来,然后雕成木版,涂上颜色,印制了许多张分发给每一户,这样乡民们也能贴上皇宫的门神像了。而木版年画也自此在潍坊兴盛起来。
与杨柳青年画中那种咄咄逼人的华丽不同,潍坊的年画由于早先的需求者是乡间的农民,所以摒弃了其它年画中大家闺秀般的精致,用夸张近乎笨黼造型,鲜亮趋于俗艳的色彩,简练而朴实地迎合着农民的粗犷。而它也由于那份“土生土长”的不羁,被誉为年画中的“山东大汉”。
喜庆是潍坊年画中最常表现的主题,所以,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安乐身平等所有的期盼与祝愿都在画面上通过当地人认为最欢悦的红、绿、黄、紫四种颜色和富有寓意的造型中热热闹闹地张贴出来。不仅如此,潍坊年画的题材随着岁月的积累越来越多,从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到房间内的中堂、灶王、炕头画等,可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
如果说粗犷和喜庆还不足以让潍坊年画这个“山东大汉”显露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制作工艺中的“扑灰”画法则令其显得更加独具一格。据考证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只有潍坊高密存在这种扑灰年画。它采取半印半画的方式,是当时的高密人为提高速度而发明的。所谓“扑灰”就是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然后艺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并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这种年画,色彩大都凝重含蓄,古朴却又不失丰富。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