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传说故事
越西城的西山上面有几座高大而巍巍的群山,其中有座最高的山叫铧尖山,此山很高而且相当陡峭,老远望去是一座比天还高的山,一般的鸟雀都很难飞不过去。在越西坝子上有个跛子牵了一只三条腿的羊,说是要让羊过山去吃草,很多人都跑来看稀奇。阿苏拉则刚好从甘洛回来路过此地,看到这个跛子的举动后,深深被感动了,为了成全这个跛子的心愿,于是,阿苏拉则就顺手拿出匕首砍下了一节松枝,特意接在此羊的断腿处,又在跛子的腿上画了一根松枝,跛子就不拐了,然后跛子就高高兴兴地牵着他那只山羊奔奔跳跳地过山去了。
(吉克乌沙讲述)
十六、“拉则月”的故事
安宁河对面的巴汝(牦牛山)一到了秋季,就夜夜有风有冰雹。庄家年年遭灾。有一次,毕阿苏拉则从金河边上路过这个地方,听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当苦,年年遭灾,毕阿苏拉则为了帮助那里的人们过上正常的日子,于是,他默默念了咒语,然后在岩壁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从此以后,这个地方一到夜里。月亮就在那岩壁上出现,露出它那金黄的笑脸。灾害再也不发生了,年年获得丰收。一直到现在,“拉则勒博”(拉则月)还在岩壁上放光。“拉则月”叫“永夜月”,夜夜高挂,不信你到巴汝山看看就清楚了。
(吉克乌沙讲述)
十七,传说故事
相传,毕阿苏拉则的父母去世很早,他从幼小的时候起就被寄养在一个穷苦的外婆家里。到七八岁时,毕阿苏拉则开始上坡放猪牧羊,他终年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很艰难。
在毕阿苏拉则十来岁时,有段时间外婆发现他变了。他放猪牧羊出门很早,太阳刚出东山就踏着露水赶着猪羊上了山坡;归来却很晚,太阳落西山了才在暮色中赶着猪羊回到家里。他人也消瘦了,而且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开腔说话,吃饭和做家务事也都是心不在焉的。同时,他放的猪羊也越来越瘦弱。外婆很奇怪,有好几次,问毕阿苏拉则到底出了什么事。然而,毕阿苏拉则却总是只笑一笑,回答一句:“阿妈,什么也没有。”外婆就没有再问,但心中很是怀疑。
有一天,待毕阿苏拉则赶着猪羊出门以后,外婆就到山坡上去看。她看到猪和羊在山坡上乱跑,没有人看管,而毕阿苏拉则到处都不见踪影。外婆就在山坡上看管猪羊,等着毕阿苏拉则,想看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了。直等到太阳落山,她才见到毕阿苏拉则从森林深处走出来。他现出很疲劳的样子,没精打采地把猪羊拦拢来,赶回家。外婆问毕阿苏拉则在森林里做什么,为什么不看管猪和羊?可毕阿苏拉则仍然只是笑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外婆下定决心要知道个究竟。第二天一早,外婆就拿出一卷羊毛线,悄悄地别在毕阿苏拉则的衣服后面,拴上一端线头。这样,毕阿苏拉则就一路上背着他不知情的羊毛线赶着猪羊上了山坡,又走进森林深处。过了好一阵子,外婆出门顺着牵在地上的羊毛线去找毕阿苏拉则。细细的羊毛线好像没有尽头。她走呀,走呀,终于钻进了森林,来到森林深处的一堵陡峭险峻的石岩下。
眼前的情景简直使外婆目瞪口呆:原来,她看见放牧猪羊的少年毕阿苏拉则正端端正正地坐在岩脚的一块石台上,嘴里咿咿呀呀地念着什么。外婆很奇怪,她没有惊扰他,在一旁静悄悄地听他念什么。听了一会儿,她就觉得全身百感皆无,像进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虚空里,心中只存一股静穆清朗之气。外婆向周围看看,她非常吃惊地发现,森林中的各种野物、虫子都在毕阿苏拉则身边不远处的树下、草丛里、石头上站着躺着,不跳也不嚎;各种雀鸟也都歇在近处的树枝上,不飞也不噪。它们似乎都在静听毕阿苏拉则朗声念诵。外婆后来才知道,当时毕阿苏拉则念诵的是经文,他就是这样在森林中的石台上自感自悟创造出彝族的经文的。一会儿,毕阿苏拉则停止了念诵,他要把经文记录下来。立刻,枝头的洛诺果布鸟(嘴巴像鹦鹉嘴的鸟)嘴里滴下殷红的鲜血,滴进石台上毕阿苏拉则身旁的一个小石窝里。放牧猪羊的少年右手拿起竹签,蘸着洛诺果布鸟鲜血,在一种宽大的树叶上不住地写写划划。很快,写满经文的树叶一张一张在他身旁摞着堆码起来,一会儿就高过了他的头。外婆看见,在离石台不远处的地上,写满经文的树叶已经堆成了小山!她心里明白了,这段时间,毕阿苏拉则每天都来这里念经、写经,他当然顾不上看管山坡上的猪羊,甚至,也顾不上亏了自己的身子!人们后来才知道,毕摩祖师毕阿苏拉则不仅创造了彝族的经文,还在记载经文时创造了彝族的文字。
他既是彝族文字的创造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外婆在毕阿苏拉则身边呆呆地看了好半天,见太阳光已从西山方向射入森林中,天色已不早了,觉得毕阿苏拉则和自己也该回家了,就轻声地叫道:“毕阿苏拉则——!”她的话音未落,放牧猪羊的少年周围的雀鸟、野物和虫子突然像受到极大的惊吓,轰然大乱,一时叫的叫、鸣的鸣、嚎的嚎;跑的跑、跳的跳、飞的飞,顷刻间都在远处的树林草丛中消失得无踪无影!就在雀鸟、野物和虫子逃离的一瞬间,一阵很强烈的山风卷过来,突然吹得地动山摇、天昏地暗!那堆起摞起的写满经文的树叶顿时被吹得漫天飞舞,很多被狂风吹上了半天空,又卷到很高很远的地方,看都看不见了!面对突然的变故,毕阿苏拉则简直是被惊呆了,但是他很快就清醒过来,连忙发狂般地叫喊,拼命地去抓住飞走的写满经文的树叶。然而,堆成小山的树叶还是大部分都被山风卷走了,他只抓住了很少的一部分。
原来,创立经义和文字最忌讳生人打扰,毕阿苏拉则就一直瞒着外婆。只因为他在山风吹来时清醒得快,虽然体力不强但手脚还敏捷,终于抓住了一些写满经文的树叶!不然的话,彝族后世恐怕就不会有毕摩和文字了。
经过山风的灾难,毕阿苏拉则只有带着很少的写满经文的树叶,垂头丧气地跟着外婆回到家里。他不好埋怨外婆,当时外婆的轻轻的一声呼叫也是出于好心,但也几乎使毕阿苏拉则的一番苦心完全前功尽弃,于是他陷入心灰意冷的境地。然而,很快他又振作起来。外婆不再叫他放猪牧羊了,让他用那不多的树叶长年苦心思索经文。十多年以后,外婆过世了,毕阿苏拉则也长大成人。他开始广纳弟子,游学四方,写经立说,八方传授,终于学有所成。他还为众人驱鬼免灾,在法事中能够体恤人情,从不嫌贫爱富。 毕阿苏拉则逐渐成为彝族声望空前的毕摩大师。
(吉克乌沙讲述)
(异文)
毕阿苏拉则是彝族毕摩的祖师爷,是彝族文字的创造、规范和传播者。相传,毕阿苏拉则生前编撰了许多彝文,他去世后,担心再也没有人认得这些字了,心里一直牵挂着后继有人的问题,于是变成一只洛诺果布鸟(嘴巴像鹦鹉嘴的鸟),在茫茫森林里吐着血在一块石板上用它的尖嘴写字,教他哑巴的儿子拉则格楚学造字、写字、读字。
拉则格楚生来不会说话,看见鸟在他身旁飞着,他就跟着它走,走到一爿茂密的森里中,鸟高声唱歌,又吐出丝丝的血滴在树叶上,树叶上立刻现出了笔划美丽的字来。拉则格楚很喜欢,摘下树叶,在上面照样画着。从此,每天鸟一来,他就跟着它到林中画着,有时深夜也不回家。到七八岁时,拉则格楚开始上坡放猪牧羊,他终年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在拉则格楚十来岁时,有段时间妈妈发现他变了。他放猪牧羊出去时,每天太阳刚出东山就踏着露水赶着猪羊出去了;归来却很晚,太阳落西山了才在暮色中赶着猪羊回家。他人也消瘦了,而且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开腔说话,吃饭和做家务事也都是心不在焉的。同时,他放的猪羊也越来越瘦弱。妈妈很奇怪,几次问拉则格楚到底出了什么事。然而,拉则格初却总是憨憨笑一笑,什么也没有回答。妈妈心中很是怀疑。
有一天,等拉则格楚赶着猪羊出门以后,妈妈就到山坡上去看。她看到猪和羊在山坡上乱跑,没有人看管,而拉则格楚到处都不见踪影。妈妈就在山坡上看管猪羊,等着拉则格楚,想看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了。直等到太阳落山,她才见到拉则格楚从森林深处走出来。他现出很疲劳的样子,无精打采地把猪羊赶回来。妈妈问拉则格楚在森林里做什么,为什么不看管猪和羊?可拉则格楚仍然只是憨憨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妈妈下定决心要知道个究竟。第二天一早,她拿出一卷羊毛线,悄悄地在拉则格楚的披风(瓦拉)须须上拴上一根毛线。这样,拉则格楚就一路上背着由妈妈给系上的羊毛线赶着猪羊上了山坡,又走进森林深处。过了好一阵子,妈妈出门顶着牵在地上的羊毛线去找拉则格楚。细细的羊毛线好像没有尽头。她走呀,走呀,终于钻进了森林,来到森林深处的一座陡峭险峻的石岩下。
眼前的情景简直使妈妈目瞪口呆!原来,她看见放猪牧羊的儿子拉则格楚正端端正正地坐在岩脚的一块石台上,嘴里咿咿呀呀地念着什么。妈妈很奇怪,她没有惊扰他,在一旁静悄悄地听他念什么。听了一会儿,她就觉得全身百感皆无,像进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虚空里,心中只存一股静心清朗之气。妈妈向周围看看,她非常吃惊地发现,森林中的各种野物、虫子都在拉则格楚身边不远处的树下、草丛里、石头上站着躺着,不跳也不嚎;各种雀鸟也都歇在近处的树校上,不飞也不鸣。它们似乎都在静听拉则格楚朗声念诵。妈妈后来才知道,当时拉则格楚念诵的是经文,他就是这样在森林中的石台上自感自悟创造出彝族的经文的。一会儿,拉则格楚停止了念诵,他要把经文记录下来。立刻,枝头上的洛诺果布鸟的(嘴巴像鹦鹉嘴的鸟)嘴里滴下殷红的鲜血,滴进石台上拉则格楚身旁的一个小石窝里。放牧猪羊的少年右手拿起竹签,蘸着洛诺果布鸟鲜血,在一种宽大的树叶上不住地写写划划。很快,写满经文的树叶一张一张在他身旁摞着堆码起来,一会儿就高过了他的头。妈妈看见,在离石台不远处的地上,写有经文的树叶已经堆成了小山!她心里明白了,这段时间,拉则格楚每天都来这里念经、写经,他当然顾不上看管山坡上的猪羊,甚至,也顾不上自己的身子!人们后来才知道,毕摩祖师毕阿苏拉则不仅创造了彝族的经文,还在记载经文时创造了彝族的文字!他既是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妈妈在拉则格楚身边呆呆地看了好半天,见太阳光已从西山方向射入森林中,天色已不早了,觉得拉则格楚和自己也该回家了,就轻声地叫道“:格楚——!”她的话音未落,放猪牧羊的少年周围的雀鸟、野物和虫子突然像受到极大的惊吓,轰然大乱,一时间叫的叫、鸣的鸣、嚎的嚎;跑的跑、跳的跳、飞的飞,顷刻间在树林草丛中消失得无踪无影!就在雀鸟、野物和虫子逃离的一瞬间,一阵大风卷过来,突然吹得地动山摇、天昏地暗!那堆起摞起的写有经文的树叶顿时被吹得漫天飞舞,很多被狂风吹上了天空,又卷到很高的高空,看都看不见了!面对突然的变故,拉则格楚开初简直被惊呆了,但是他很快就清醒过来,连忙发狂般地叫喊,拼命地去抓住还没有飞走的写有经文的树叶。然而,堆成小山的树叶还是大部分都被山风卷走了,他只抓住了很少的一部分。原来,创立经文和文字最忌讳生人打扰,拉则格楚就一直瞒着妈妈。当时,妈妈的轻轻一叫虽然是出于好心,但也几乎使拉则格楚的一番苦心完全前功尽弃。只因为他在山风吹来时清醒得快,虽然体力不强但手脚还敏捷,终于抓住了一些写满经文的树叶!不然的话,彝族后世恐怕就不会有毕摩和文字了。
经过山风的灾难,拉则格楚只有带着很少的写满经文的树叶,垂头丧气地对妈妈说:“妈妈呀!你为啥这个时候来?你来晚一点多好!阿达的书还有三篇没有抄写完呢!”
从此,拉则格楚开始说话了,并且能够教众多的人认识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字。但是,由于有三篇还没有抄写完,因此,现在的彝文有些不够用就是这样形成的。
(勒保惹切讲述)
结语
除以上流传的内容外,在凉山其他地方也有流传着毕阿苏拉则的故事,但口头流传比书面流传的数量多得多,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这是凉山东部地区毕阿苏拉则及其传说流传的基本特点。
其一,为了编写好毕阿苏拉则文本,我们经过多方调查访问,认为毕阿苏拉则曾住于美姑县的吉特窝伙,并故于此。因为该处现有闻名遐迩的毕阿苏拉则水井、毕阿苏拉则屋基、毕阿苏拉则放马处和毕阿苏拉则之子格楚的墓地等遗迹,彝族民谚和经书已说——“毕源自窝伙”。
其二,毕阿苏拉则去逝后。将重要的经书和法具分别传与其各支子孙。经书为以“尔陈兹系”的“吴其曲比”家所得,至今还在袭用,只是在辗转传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变异,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法铃则为“吴其”家所得后不慎流失(按:近年在吉特窝伙附近发现一奇特的法铃,上有猛虎雄鹰、鹿、鱼和神枝(金枝)等多种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雕刻缕镶,为许多人亲眼所见。都认为这是毕阿苏拉则遗留的文物,民间以为神圣,现藏于美姑县文化馆)。法笠为“以尔比兹系”的“阿尔”家所得,据说于民改时期在中普雄被收缴流失。其签筒则为“以尔吉批”系的索体家长子接演支所得,传至然解拉惹世时因绝嗣而于今美始县瓦古乡的比尔。过后,修祠将签筒和经书等放置其中。
第三,毕阿苏拉则的传世谱系:“……阿苏拉则·格楚·格易·格果·阿兹·伊尔·阿古(阿称)·比青(比称)·吉克”,至此,吉克有七子儿子,俗称:“吉克惹史家”,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1吉克里色、2吉克阿育、3吉克什嘎、4吉克吉布、5吉克吉说、6吉克吉木、7吉克吉达。(注:吉木、吉达移居云南,四川境内只有前五家。)由吉克负责祭祀。各地毕阿苏拉则子孙和民众都有慕名前来拜祀求祈者云,这就是著名的毕阿苏拉则藏经楼。据说考证,该楼的屋基以1.5米高的石条砌成,整个屋子呈雕楼形式,门前有一对石狮,乃为吉克家的一个汉族石匠所立(这个石匠的六世孙现住于雷波县箐口乡大保村四组),该祠至今仍有其遗迹可查。据谱系计算,此祠大概建于约100多年前的清宣统年间。传至吉克绍古去世时(大概是民改前不久)因故曾转而由的惹格波氏祭过一次(的惹格波之子现住于美姑县瓦古乡利觉村),到民改时将此祠废毁,其中的签筒(分公、母、子大小三根)则由后来担任过美姑县文化馆馆长的梁昌权同志和两个士兵带回,交给政府置于当时的凉山州府昭觉,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外,在今美姑县九口乡附近也有传为当年毕阿苏拉则咒人时用过的烧石,为当地民众所崇敬,以为神迹。
注:①,请毕摩在牛的身上用木炭打上记号,在猪的耳朵上特意穿个孔,用彩色的线打个结,默默地念过咒符在牛和猪的背上,然后把它俩放回了深山,意为这两牲畜已被兹莫家作为牺牲品馈赠给圣灵了,这是敬献给圣灵的神物。又是兹莫家的镇山之王,它俩不仅能保护兹莫管辖范围内的六畜不会受到其他凶猛动物的伤害,而且能带来一方的平安。这些被念过咒语在背上的敬牛和猪,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伤害。直到年满三年后,再派人把这两样动物再捉回来,又请毕摩进行一次解去咒符仪式,让它恢复自由的一种宗教祈求仪式。
(连载完)
越西城的西山上面有几座高大而巍巍的群山,其中有座最高的山叫铧尖山,此山很高而且相当陡峭,老远望去是一座比天还高的山,一般的鸟雀都很难飞不过去。在越西坝子上有个跛子牵了一只三条腿的羊,说是要让羊过山去吃草,很多人都跑来看稀奇。阿苏拉则刚好从甘洛回来路过此地,看到这个跛子的举动后,深深被感动了,为了成全这个跛子的心愿,于是,阿苏拉则就顺手拿出匕首砍下了一节松枝,特意接在此羊的断腿处,又在跛子的腿上画了一根松枝,跛子就不拐了,然后跛子就高高兴兴地牵着他那只山羊奔奔跳跳地过山去了。
(吉克乌沙讲述)
十六、“拉则月”的故事
安宁河对面的巴汝(牦牛山)一到了秋季,就夜夜有风有冰雹。庄家年年遭灾。有一次,毕阿苏拉则从金河边上路过这个地方,听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当苦,年年遭灾,毕阿苏拉则为了帮助那里的人们过上正常的日子,于是,他默默念了咒语,然后在岩壁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从此以后,这个地方一到夜里。月亮就在那岩壁上出现,露出它那金黄的笑脸。灾害再也不发生了,年年获得丰收。一直到现在,“拉则勒博”(拉则月)还在岩壁上放光。“拉则月”叫“永夜月”,夜夜高挂,不信你到巴汝山看看就清楚了。
(吉克乌沙讲述)
十七,传说故事
相传,毕阿苏拉则的父母去世很早,他从幼小的时候起就被寄养在一个穷苦的外婆家里。到七八岁时,毕阿苏拉则开始上坡放猪牧羊,他终年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很艰难。
在毕阿苏拉则十来岁时,有段时间外婆发现他变了。他放猪牧羊出门很早,太阳刚出东山就踏着露水赶着猪羊上了山坡;归来却很晚,太阳落西山了才在暮色中赶着猪羊回到家里。他人也消瘦了,而且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开腔说话,吃饭和做家务事也都是心不在焉的。同时,他放的猪羊也越来越瘦弱。外婆很奇怪,有好几次,问毕阿苏拉则到底出了什么事。然而,毕阿苏拉则却总是只笑一笑,回答一句:“阿妈,什么也没有。”外婆就没有再问,但心中很是怀疑。
有一天,待毕阿苏拉则赶着猪羊出门以后,外婆就到山坡上去看。她看到猪和羊在山坡上乱跑,没有人看管,而毕阿苏拉则到处都不见踪影。外婆就在山坡上看管猪羊,等着毕阿苏拉则,想看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了。直等到太阳落山,她才见到毕阿苏拉则从森林深处走出来。他现出很疲劳的样子,没精打采地把猪羊拦拢来,赶回家。外婆问毕阿苏拉则在森林里做什么,为什么不看管猪和羊?可毕阿苏拉则仍然只是笑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外婆下定决心要知道个究竟。第二天一早,外婆就拿出一卷羊毛线,悄悄地别在毕阿苏拉则的衣服后面,拴上一端线头。这样,毕阿苏拉则就一路上背着他不知情的羊毛线赶着猪羊上了山坡,又走进森林深处。过了好一阵子,外婆出门顺着牵在地上的羊毛线去找毕阿苏拉则。细细的羊毛线好像没有尽头。她走呀,走呀,终于钻进了森林,来到森林深处的一堵陡峭险峻的石岩下。
眼前的情景简直使外婆目瞪口呆:原来,她看见放牧猪羊的少年毕阿苏拉则正端端正正地坐在岩脚的一块石台上,嘴里咿咿呀呀地念着什么。外婆很奇怪,她没有惊扰他,在一旁静悄悄地听他念什么。听了一会儿,她就觉得全身百感皆无,像进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虚空里,心中只存一股静穆清朗之气。外婆向周围看看,她非常吃惊地发现,森林中的各种野物、虫子都在毕阿苏拉则身边不远处的树下、草丛里、石头上站着躺着,不跳也不嚎;各种雀鸟也都歇在近处的树枝上,不飞也不噪。它们似乎都在静听毕阿苏拉则朗声念诵。外婆后来才知道,当时毕阿苏拉则念诵的是经文,他就是这样在森林中的石台上自感自悟创造出彝族的经文的。一会儿,毕阿苏拉则停止了念诵,他要把经文记录下来。立刻,枝头的洛诺果布鸟(嘴巴像鹦鹉嘴的鸟)嘴里滴下殷红的鲜血,滴进石台上毕阿苏拉则身旁的一个小石窝里。放牧猪羊的少年右手拿起竹签,蘸着洛诺果布鸟鲜血,在一种宽大的树叶上不住地写写划划。很快,写满经文的树叶一张一张在他身旁摞着堆码起来,一会儿就高过了他的头。外婆看见,在离石台不远处的地上,写满经文的树叶已经堆成了小山!她心里明白了,这段时间,毕阿苏拉则每天都来这里念经、写经,他当然顾不上看管山坡上的猪羊,甚至,也顾不上亏了自己的身子!人们后来才知道,毕摩祖师毕阿苏拉则不仅创造了彝族的经文,还在记载经文时创造了彝族的文字。
他既是彝族文字的创造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外婆在毕阿苏拉则身边呆呆地看了好半天,见太阳光已从西山方向射入森林中,天色已不早了,觉得毕阿苏拉则和自己也该回家了,就轻声地叫道:“毕阿苏拉则——!”她的话音未落,放牧猪羊的少年周围的雀鸟、野物和虫子突然像受到极大的惊吓,轰然大乱,一时叫的叫、鸣的鸣、嚎的嚎;跑的跑、跳的跳、飞的飞,顷刻间都在远处的树林草丛中消失得无踪无影!就在雀鸟、野物和虫子逃离的一瞬间,一阵很强烈的山风卷过来,突然吹得地动山摇、天昏地暗!那堆起摞起的写满经文的树叶顿时被吹得漫天飞舞,很多被狂风吹上了半天空,又卷到很高很远的地方,看都看不见了!面对突然的变故,毕阿苏拉则简直是被惊呆了,但是他很快就清醒过来,连忙发狂般地叫喊,拼命地去抓住飞走的写满经文的树叶。然而,堆成小山的树叶还是大部分都被山风卷走了,他只抓住了很少的一部分。
原来,创立经义和文字最忌讳生人打扰,毕阿苏拉则就一直瞒着外婆。只因为他在山风吹来时清醒得快,虽然体力不强但手脚还敏捷,终于抓住了一些写满经文的树叶!不然的话,彝族后世恐怕就不会有毕摩和文字了。
经过山风的灾难,毕阿苏拉则只有带着很少的写满经文的树叶,垂头丧气地跟着外婆回到家里。他不好埋怨外婆,当时外婆的轻轻的一声呼叫也是出于好心,但也几乎使毕阿苏拉则的一番苦心完全前功尽弃,于是他陷入心灰意冷的境地。然而,很快他又振作起来。外婆不再叫他放猪牧羊了,让他用那不多的树叶长年苦心思索经文。十多年以后,外婆过世了,毕阿苏拉则也长大成人。他开始广纳弟子,游学四方,写经立说,八方传授,终于学有所成。他还为众人驱鬼免灾,在法事中能够体恤人情,从不嫌贫爱富。 毕阿苏拉则逐渐成为彝族声望空前的毕摩大师。
(吉克乌沙讲述)
(异文)
毕阿苏拉则是彝族毕摩的祖师爷,是彝族文字的创造、规范和传播者。相传,毕阿苏拉则生前编撰了许多彝文,他去世后,担心再也没有人认得这些字了,心里一直牵挂着后继有人的问题,于是变成一只洛诺果布鸟(嘴巴像鹦鹉嘴的鸟),在茫茫森林里吐着血在一块石板上用它的尖嘴写字,教他哑巴的儿子拉则格楚学造字、写字、读字。
拉则格楚生来不会说话,看见鸟在他身旁飞着,他就跟着它走,走到一爿茂密的森里中,鸟高声唱歌,又吐出丝丝的血滴在树叶上,树叶上立刻现出了笔划美丽的字来。拉则格楚很喜欢,摘下树叶,在上面照样画着。从此,每天鸟一来,他就跟着它到林中画着,有时深夜也不回家。到七八岁时,拉则格楚开始上坡放猪牧羊,他终年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在拉则格楚十来岁时,有段时间妈妈发现他变了。他放猪牧羊出去时,每天太阳刚出东山就踏着露水赶着猪羊出去了;归来却很晚,太阳落西山了才在暮色中赶着猪羊回家。他人也消瘦了,而且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开腔说话,吃饭和做家务事也都是心不在焉的。同时,他放的猪羊也越来越瘦弱。妈妈很奇怪,几次问拉则格楚到底出了什么事。然而,拉则格初却总是憨憨笑一笑,什么也没有回答。妈妈心中很是怀疑。
有一天,等拉则格楚赶着猪羊出门以后,妈妈就到山坡上去看。她看到猪和羊在山坡上乱跑,没有人看管,而拉则格楚到处都不见踪影。妈妈就在山坡上看管猪羊,等着拉则格楚,想看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了。直等到太阳落山,她才见到拉则格楚从森林深处走出来。他现出很疲劳的样子,无精打采地把猪羊赶回来。妈妈问拉则格楚在森林里做什么,为什么不看管猪和羊?可拉则格楚仍然只是憨憨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妈妈下定决心要知道个究竟。第二天一早,她拿出一卷羊毛线,悄悄地在拉则格楚的披风(瓦拉)须须上拴上一根毛线。这样,拉则格楚就一路上背着由妈妈给系上的羊毛线赶着猪羊上了山坡,又走进森林深处。过了好一阵子,妈妈出门顶着牵在地上的羊毛线去找拉则格楚。细细的羊毛线好像没有尽头。她走呀,走呀,终于钻进了森林,来到森林深处的一座陡峭险峻的石岩下。
眼前的情景简直使妈妈目瞪口呆!原来,她看见放猪牧羊的儿子拉则格楚正端端正正地坐在岩脚的一块石台上,嘴里咿咿呀呀地念着什么。妈妈很奇怪,她没有惊扰他,在一旁静悄悄地听他念什么。听了一会儿,她就觉得全身百感皆无,像进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虚空里,心中只存一股静心清朗之气。妈妈向周围看看,她非常吃惊地发现,森林中的各种野物、虫子都在拉则格楚身边不远处的树下、草丛里、石头上站着躺着,不跳也不嚎;各种雀鸟也都歇在近处的树校上,不飞也不鸣。它们似乎都在静听拉则格楚朗声念诵。妈妈后来才知道,当时拉则格楚念诵的是经文,他就是这样在森林中的石台上自感自悟创造出彝族的经文的。一会儿,拉则格楚停止了念诵,他要把经文记录下来。立刻,枝头上的洛诺果布鸟的(嘴巴像鹦鹉嘴的鸟)嘴里滴下殷红的鲜血,滴进石台上拉则格楚身旁的一个小石窝里。放牧猪羊的少年右手拿起竹签,蘸着洛诺果布鸟鲜血,在一种宽大的树叶上不住地写写划划。很快,写满经文的树叶一张一张在他身旁摞着堆码起来,一会儿就高过了他的头。妈妈看见,在离石台不远处的地上,写有经文的树叶已经堆成了小山!她心里明白了,这段时间,拉则格楚每天都来这里念经、写经,他当然顾不上看管山坡上的猪羊,甚至,也顾不上自己的身子!人们后来才知道,毕摩祖师毕阿苏拉则不仅创造了彝族的经文,还在记载经文时创造了彝族的文字!他既是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妈妈在拉则格楚身边呆呆地看了好半天,见太阳光已从西山方向射入森林中,天色已不早了,觉得拉则格楚和自己也该回家了,就轻声地叫道“:格楚——!”她的话音未落,放猪牧羊的少年周围的雀鸟、野物和虫子突然像受到极大的惊吓,轰然大乱,一时间叫的叫、鸣的鸣、嚎的嚎;跑的跑、跳的跳、飞的飞,顷刻间在树林草丛中消失得无踪无影!就在雀鸟、野物和虫子逃离的一瞬间,一阵大风卷过来,突然吹得地动山摇、天昏地暗!那堆起摞起的写有经文的树叶顿时被吹得漫天飞舞,很多被狂风吹上了天空,又卷到很高的高空,看都看不见了!面对突然的变故,拉则格楚开初简直被惊呆了,但是他很快就清醒过来,连忙发狂般地叫喊,拼命地去抓住还没有飞走的写有经文的树叶。然而,堆成小山的树叶还是大部分都被山风卷走了,他只抓住了很少的一部分。原来,创立经文和文字最忌讳生人打扰,拉则格楚就一直瞒着妈妈。当时,妈妈的轻轻一叫虽然是出于好心,但也几乎使拉则格楚的一番苦心完全前功尽弃。只因为他在山风吹来时清醒得快,虽然体力不强但手脚还敏捷,终于抓住了一些写满经文的树叶!不然的话,彝族后世恐怕就不会有毕摩和文字了。
经过山风的灾难,拉则格楚只有带着很少的写满经文的树叶,垂头丧气地对妈妈说:“妈妈呀!你为啥这个时候来?你来晚一点多好!阿达的书还有三篇没有抄写完呢!”
从此,拉则格楚开始说话了,并且能够教众多的人认识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字。但是,由于有三篇还没有抄写完,因此,现在的彝文有些不够用就是这样形成的。
(勒保惹切讲述)
结语
除以上流传的内容外,在凉山其他地方也有流传着毕阿苏拉则的故事,但口头流传比书面流传的数量多得多,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这是凉山东部地区毕阿苏拉则及其传说流传的基本特点。
其一,为了编写好毕阿苏拉则文本,我们经过多方调查访问,认为毕阿苏拉则曾住于美姑县的吉特窝伙,并故于此。因为该处现有闻名遐迩的毕阿苏拉则水井、毕阿苏拉则屋基、毕阿苏拉则放马处和毕阿苏拉则之子格楚的墓地等遗迹,彝族民谚和经书已说——“毕源自窝伙”。
其二,毕阿苏拉则去逝后。将重要的经书和法具分别传与其各支子孙。经书为以“尔陈兹系”的“吴其曲比”家所得,至今还在袭用,只是在辗转传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变异,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法铃则为“吴其”家所得后不慎流失(按:近年在吉特窝伙附近发现一奇特的法铃,上有猛虎雄鹰、鹿、鱼和神枝(金枝)等多种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雕刻缕镶,为许多人亲眼所见。都认为这是毕阿苏拉则遗留的文物,民间以为神圣,现藏于美姑县文化馆)。法笠为“以尔比兹系”的“阿尔”家所得,据说于民改时期在中普雄被收缴流失。其签筒则为“以尔吉批”系的索体家长子接演支所得,传至然解拉惹世时因绝嗣而于今美始县瓦古乡的比尔。过后,修祠将签筒和经书等放置其中。
第三,毕阿苏拉则的传世谱系:“……阿苏拉则·格楚·格易·格果·阿兹·伊尔·阿古(阿称)·比青(比称)·吉克”,至此,吉克有七子儿子,俗称:“吉克惹史家”,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1吉克里色、2吉克阿育、3吉克什嘎、4吉克吉布、5吉克吉说、6吉克吉木、7吉克吉达。(注:吉木、吉达移居云南,四川境内只有前五家。)由吉克负责祭祀。各地毕阿苏拉则子孙和民众都有慕名前来拜祀求祈者云,这就是著名的毕阿苏拉则藏经楼。据说考证,该楼的屋基以1.5米高的石条砌成,整个屋子呈雕楼形式,门前有一对石狮,乃为吉克家的一个汉族石匠所立(这个石匠的六世孙现住于雷波县箐口乡大保村四组),该祠至今仍有其遗迹可查。据谱系计算,此祠大概建于约100多年前的清宣统年间。传至吉克绍古去世时(大概是民改前不久)因故曾转而由的惹格波氏祭过一次(的惹格波之子现住于美姑县瓦古乡利觉村),到民改时将此祠废毁,其中的签筒(分公、母、子大小三根)则由后来担任过美姑县文化馆馆长的梁昌权同志和两个士兵带回,交给政府置于当时的凉山州府昭觉,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外,在今美姑县九口乡附近也有传为当年毕阿苏拉则咒人时用过的烧石,为当地民众所崇敬,以为神迹。
注:①,请毕摩在牛的身上用木炭打上记号,在猪的耳朵上特意穿个孔,用彩色的线打个结,默默地念过咒符在牛和猪的背上,然后把它俩放回了深山,意为这两牲畜已被兹莫家作为牺牲品馈赠给圣灵了,这是敬献给圣灵的神物。又是兹莫家的镇山之王,它俩不仅能保护兹莫管辖范围内的六畜不会受到其他凶猛动物的伤害,而且能带来一方的平安。这些被念过咒语在背上的敬牛和猪,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伤害。直到年满三年后,再派人把这两样动物再捉回来,又请毕摩进行一次解去咒符仪式,让它恢复自由的一种宗教祈求仪式。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