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塘记忆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塘村能够走进记忆,是因为1990年从师范毕业分配到秀峰小学任教的机缘。报到那天,恰逢雨后公路塌方,唯一的班车停开,四个新分配的师范生徒步18公里,前往秀峰小学。咬牙紧撑,到了福塘村,听说还要3公里,就像练武术的人撑着的一口真气泄了,顿时,无助、疲劳等侵袭而来,福塘村成为一个伤悲的注脚。习惯之后,在后来的日子,每每走到福塘村,返家的时候,离家近了3公里,还有15公里;返校的时候,则是离家15公里,还有3公里。无论距离的远近,福塘村都成为一个参照物,楔在心头。
  福塘村旧称上大峰,秀峰一度被称为小峰,一大一小和其他几个地名成为佳联“上坪下坪赤草埔,大峰小峰白花洋”。这里和九峰、永定、崎岭等等相通,不过,在我的记忆之中,福塘的滋味一言难尽。当年在秀峰小学任教的时候,交通不便,闭塞、寂寞、孤独、无所事事成为我和在福塘小学任教的林弋两个人共同的标签。放学的时候,我拎着一瓶绵竹酒和一包鱼皮花生,从秀峰往福塘走,林弋则是从福塘往秀峰走。到了半路,我们相逢,就在路旁的草地坐下,喝一口酒,往嘴里丢一颗鱼皮花生,漫无边际地闲聊。有风吹过,山里的公路静寂无人,也没有车辆,土路旁的尘土飞扬,茅草衰黄,荒凉的感觉顺酒气而上,酒喝完了,把空酒瓶扔到路下的小河,没有什么声响。我和林弋分手,默默地行走,偶尔回头,会看到暮色落在对方的后背,萧杀、苍凉。福塘的村道上,也就不时承载了我们青春的泪水。
  在村里,我和林弋时常到圩场一个叫阿堆的椿臼面面店吃面。椿臼面是福塘的特色小吃,自种的小麦磨成粉,和面不仅仅是在面盆里,而是放到石臼椿,翻来覆去,把面团椿活了,然后上板,用一把很大的刀切成面条,比正常的面条粗,而且和机制的面条是圆形的不同,椿臼面是方形的。椿臼面比普通的面条煮的时间要长,捞到碗里,不粘不散不烂,浇上香油,加上用大骨熬成的汤,放几簇自家种的空心菜或者韭菜,吃起来有嚼劲,筋道足,足以让人体会到风卷残云。阿堆的椿臼面从开始的每碗三毛钱到现在的每碗五块钱,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至于椿臼面上了央视《远方的家》,那是去年才有的事情。椿臼面留给我的还是当年和林弋一起吃面的情形,我们时常是一碗面条一碗扁食混合在一起成为一大碗,每个人两大碗,然后切一点猪头皮,阔绰的时候,上两瓶绵竹酒,把日子吃得稀里哗啦。
  吃过面条,我们喜欢无所事事地在福塘村里穿梭。我们跑到在塘背科的“聚奎楼”,这座土楼有三层高,以八卦形设计,楼里门窗都有石雕楹联字画,楹联诗文清新简洁,如“瞻高望远:瞻高邀明月,望远看奇花”、“ 仰观俯察:仰观对月饮,俯察思禄永。”“清风徐来好,明月桂花香。”“夕阳红半楼,远水碧千里”等等,门窗的缝隙里就传出书香的雅韵。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南阳楼”也留下我们的足迹,据说这座楼是朱熹的18代子孙朱宜伯设计督建,当时是蘑菇形状,装修十分别致,只是这仅仅是村人口中的描述,南阳楼只剩下石柱子。更喜欢的是在河边坐下,听河水淙淙流走,偶尔扔一块小石子,发出扑通一声响。或者丢向在屋檐下休憩的鸡群,把鸡群吓得一惊一乍。或者,穿行在小巷里,体验那份清凉,只要愿意,在哪家的石门坎坐下,恍惚回到童年。“寿山耸秀”楼、观澜轩、留秀楼、茂桂园楼等等故事不少,在哪里坐下,或许就是坐在一段历史之上,随便在小巷里拍拍墙壁,说不定就惊醒些许历史风云,而“桂岩书院”,“文峰斋”书馆的书香,不经意间就在村里飘荡。
  周末的时光,喜欢和林弋一起去爬山。福塘村和秀峰村连接的古道,时常留下我们的身影。古道连接秀峰和福塘两个村庄,从两个村庄近似直线距离的地方翻越山头而成,蜿蜒曲折,成了当时的交通要道。那地方原来只是一条从茅草丛中踏出来的小路,乡下到处可以看到的小路一般,人往来,各种牲畜也经过,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古道有了历史的味道是因为明朝时秀峰村的游百万,这个从秀峰村走出去的从贩卖烟叶开始的生意人,因为聪慧和机缘凑巧,发财了。发财的游百万有了光宗耀祖的念头,就回秀峰村建了深庭大院,为了显示财大气粗的显赫,建造房子的石柱子是从当时的龙溪府购买而来,当时可没有船载车运,这些石柱子是用人工抬送到秀峰村的。曾经到游百万那豪宅寻探,只残余下几段石柱子,其他房子的踪迹了然无痕了。残余的石柱子寂寞地竖立在那里,成了哪家拴牛羊的工具了。
  当年为了抬送石柱子,游百万修了这条道路,也许是为了方便,也许出于公益事业心理,也许还是财大气粗的豪气,游百万在这条道路上全部铺上了条石,那时候,条石铺就的道路可和如今铺上水泥路面的道路一样,有着阔绰的舒适。路面不宽,也就两个人并排行走的宽度,可以想象当年十来个人抬着石柱子在这条道路上行走,还得稍微前后错身,把汗水和指挥节奏的号子声留在沿途的条石上。在山顶上,还修建了一个凉亭,小小的,但足以行路人在这里歇息片刻,有风雨的时刻,还可以在凉亭下看风雨被拒于几步之外,感受到免于风雨之苦的暖意。相信当时对游百万的赞誉之辞如山风一样随处飘荡。
  站在山顶的古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村庄。田野里蓬勃生长的庄稼,炊烟袅袅的村庄,劳作的农人,行走奔跑的牲畜无不在视线之内。古道时而清晰地出现,时而隐没进道路两旁旺盛葳蕤的茅草之中,穿行在云层中的游龙一般。至于福塘村以太极村闻名,那是近几年的事情。据说站在山顶之上,可以看到一泓溪水成S形状流入村中,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的界限,将村庄南北分割成“太极两仪”,而溪北聚奎楼、溪南南阳楼分别位于“阴鱼”和“阳鱼”的鱼眼处,全村很像一个道家的阴阳太极图,太极村因此成名。
  和林弋很久没有去爬福塘的山了,林弋在广州,城市喧嚣,他或许也很少想起福塘的椿臼面了,福塘村在我们的记忆日渐模糊。曾利用周末时间特意跑到福塘村的阿堆椿臼面店,老板还是阿堆,店还是在那里,至少稍微扩大一点点,阿堆不再是年轻的小伙子了,当年很熟络的人如今已是陌生。看到阿堆提着一篮刚从地里采摘的空心菜进来,正要打招呼,他又走出去了。在他的眼中,我仅仅是一个吃面的人。岁月会抹去许多东西,即使是秀峰的古道也是湮没在杂草之中了,只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偶尔才会被人在茶余饭后闲聊时提起,也许很快就没有人再提起了,古道也就完全退隐出生活之外。
  而福塘村,终将成为我的记忆。
其他文献
说“侠”是“无职业游民”变的,就好比说鸟儿是恐龙变的一样,近乎无稽,却真有那么一回事儿,所以“侠气”里总难免会透出一点“流气”。我也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心底里早存了这么一个谜底,所以老觉得金氏笔下的一些大侠不像是本国土产,倒像是美欧进口的行侠谈恋爱两不误的牛仔。比金氏更文绉绉的《红楼梦》里也有一个不起眼的侠——“醉金刚”倪二,写得有点流气,却很现实,我们在街头巷尾兴许冷不丁还能
期刊
歷史上,很多国君都有雄才大略,都想通过征服周围的国家来一展鸿图霸业。齐顷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以国君之尊在极有优势的情形下带兵征伐鲁国和卫国。可惜的是,由于齐顷公早年的一次失礼行为,他对鲁卫两国的征战不仅引来了晋国的讨伐,输掉了原本胜利在望的齐、鲁、卫之战,自己也差一点成了阶下囚。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事情还要从晋景公八年说起。那一年,晋国国君派使臣郤克出使齐国。郤克是晋国有名的将领,出生
期刊
好友陈志是重庆籍留美硕士,现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一所小学教书。提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陈志在网上向我讲述了一些他在美国遇到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以下是他的叙述:  去美国之前,我已读到一些有关美国人数字计算的有趣故事,感觉他们在数学逻辑思维上就是一根筋。举个例子来说,我买了一个商品价值九元一毛,通常我会从钱包里找出十元一毛给卖家,这样对方就会找给我一元整,避开九毛零钱带来的麻烦,双方皆大欢喜。  但同样
期刊
《左传》载:宁公及楚人战于泓,宁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宁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楚泓水之战,是争夺中原霸权之战,并且是由宋襄公发动起来的,但他错过几次有利时机,终于一败涂地。事后国人责
期刊
有一种女人,咋看之下,真的挺令人讨厌的。  这样的女人,多半有严重的公主病,身娇肉贵,一点点差错都出不得。比如,一起出去吃饭,汤热了,烫了嘴,本来停一会儿也就好了,可非得不依不饶,让男人使尽浑身解数,这才破涕为笑;又比如,男人有事忙起来,忘了打电话,女人这边顿时大做文章,兴师问罪不说,还得扣上一个个大帽子。  看到这样的情侣,旁人多半会想,肯定长久不了!  可事实是,真因女人那点毛病而分开的,还真
期刊
在烟雨飘渺的五月,一位身着苏绣旗袍的妙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江南的坊巷中,让整条雨巷充满脂粉味。这样的一个背影,如同一幅中国水墨画,不由让人情不自禁而浮想联翩,尤其是两旁衬托着富有江南特色和气息的建筑物,更加让人忘情。还有那些挂在红格子窗上的那一朵朵窗花,简直就是一只只会飞的蝴蝶。这就是江南雨巷给我的意境和浪漫情怀。是的,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坊巷总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总是那样让人难以忘怀,以
期刊
“一架机器可以取代50个普通工人的工作,但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专家的工作。”这是哈巴德定理,美国工商管理学家哈巴德把普通工人与技术专家的悬殊表述得十分微妙、含蓄。  在《摩登时代》这部经典影片里,卓别林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巅峰期,电气化、机械化设备得以广泛运用,人和机器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因新的机器诞生而大量裁减、解雇工人。卓别林扮演的“夏尔洛”在流水作业线上拧螺丝拧得双手一抖一抖几乎失控,又被
期刊
爸妈的婚姻是经人介绍的,介绍人告诉妈妈:爸爸是个厂长,月工资500元。虽然妈妈并不是个势利的人,但听到这么好的条件就去跟老爸见面了。我们还经常为这调侃妈妈。可事实并非如此,知道实情后,妈妈也没有失望。她看中了爸爸的实在。他们没谈什么恋爱就结婚了,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可他们一辈子很少吵嘴,妈妈脾气比较不好,有时急了会大声,爸爸总是先低下声来,让着妈妈,于是两人就又好了,他们的相亲相爱于我们是一种
期刊
世人对名人的成长轨迹,大都怀有一种一探究竟的渴望。笔者检索林至诚与林语堂这对林姓父子出类拔萃的人生履痕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都有过长达数十年的西行。让人感觉趣味盎然的还有这对林姓父子的向西而行,虽行程不一,时有长短,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相似:西行都成为他们一生辉煌的起点。  这难道仅仅是一种有趣的巧合吗?还是因为这对林家父子都选择了主作天父,从而得到上帝暗中的照顾?如果看官对此有探个
期刊
漳州中山公园有一棵非常高大的芒果树,你站在树下抬头看,很难看到树尾顶,估计它有二十多米高。树干很粗,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我小时候它就这样高大,树龄可能在百年之上。每年夏天,树上都结满腰形的芒果,自然成熟,自然掉落,任由孩子捡去解馋。  我十岁那年的一个夏晚,我约厝边小伙伴龙国、今山到中山公园玩耍。当我走到这棵芒果树下时,突然“叭哒”一声,一颗芒果掉落砸在我的脚板。我眼睛一亮,赶紧把它捡起来。站在旁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