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如果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的习惯,就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快乐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找到相应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极其重要。例如,教师在教学《让生活充满阳光》这一课时,可以通过PPT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视频内容则应该包括如何让生活充满阳光的具体做法,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等。通过视频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用这种方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则更为显著。
二、应立足事例分析
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身上,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就会认识到“与诚信同行”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帮学生形成诚信认知,让诚信成为学生为人处世、协调公共关系的基本准则,让学生具有基本公民职业道德。而基于以上的观点,就需要对教材中的一些事例进行细致的分析。教材中“一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的求职者到某电脑公司应聘”的事例值得重视。初中学生并不具有招聘经理的视角,他们也难以理解“技术与管理都相当出色”对于一个电脑公司意味着什么。因此就事例论事例,学生得到的可能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就是说,即使教师引入了这个事例且让学生分析了,学生也不可能得到一个真正的认识,学生最后的认识有可能仍然是教师灌输的。那么,这一事例应当如何教学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矛盾”:作为招聘经理,需要认识到人才难得——在诚信与能力之间如何选择是一对矛盾!作为应聘者,需要认识到诚信的可贵——在好的职位与诚信之间如何选择也是一对矛盾!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一些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这两对矛盾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尤其是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去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招聘经理或者应聘者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要想真正作出选择并不容易。也正是在这一矛盾的化解当中,学生才认识到诚信的可贵。有了这样一个分析事例的过程,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自然会更加深刻。而反过来思考这一教学过程,关键又在于对整合的深度解析,在于学生进入事例中的角色,在于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如是,真正的思想品德才有可能有效形成。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感悟中自然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创新在我身边》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个价值一千亿的名字》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袁隆平的事迹,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通过语言创设虚拟情境
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口头表达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通俗易懂的讲述中,化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为形象的故事、情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诗歌和名人名言引入課堂中,结合教学目标,恰当导入诗歌的朗诵或者名人名言的阐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对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诵诗歌《地球母亲》,让学生在教师的动情吟诵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产生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唯一主体,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使得学生在充裕的时间、空间中充分地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近体原则”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去接纳和理解知识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手、眼、脑等协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彻底地投入到思想品德学习活动中来,产生无可替代的参与感。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理论部分,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单一的传授,学生学起来就会枯燥乏味,自然效率低下。但将理论学习与生动、具体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等展示机会,学生的学习自然兴致勃勃,趣味盎然。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教材从“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两个层面为学生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努力做改革开放的坚决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教材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这样的切入点虽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但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学生难以产生切身的感悟。因此,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的素材采集活动,让他们去跟父母、邻居以及身边的其他老人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了解上一辈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现身说法,从吃、穿、住、行、用等不同的角度真切地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这样的准备活动,使得学生带着鲜活的认知印记走入课堂,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在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中也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
六、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了成熟化与幼稚性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储备都不足,很多问题不能妥善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又非常敏感,渴望教师的尊重,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思想。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真诚”的原则,做到绝不勉强学生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绝不做侵犯学生的隐私,伤害学生人格尊严的事情,要通过说服、引导等办法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应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不断完善。本文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希望本文对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师起到一定效果。
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如果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品德的习惯,就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快乐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找到相应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极其重要。例如,教师在教学《让生活充满阳光》这一课时,可以通过PPT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视频内容则应该包括如何让生活充满阳光的具体做法,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等。通过视频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用这种方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则更为显著。
二、应立足事例分析
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身上,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就会认识到“与诚信同行”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帮学生形成诚信认知,让诚信成为学生为人处世、协调公共关系的基本准则,让学生具有基本公民职业道德。而基于以上的观点,就需要对教材中的一些事例进行细致的分析。教材中“一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的求职者到某电脑公司应聘”的事例值得重视。初中学生并不具有招聘经理的视角,他们也难以理解“技术与管理都相当出色”对于一个电脑公司意味着什么。因此就事例论事例,学生得到的可能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就是说,即使教师引入了这个事例且让学生分析了,学生也不可能得到一个真正的认识,学生最后的认识有可能仍然是教师灌输的。那么,这一事例应当如何教学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矛盾”:作为招聘经理,需要认识到人才难得——在诚信与能力之间如何选择是一对矛盾!作为应聘者,需要认识到诚信的可贵——在好的职位与诚信之间如何选择也是一对矛盾!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一些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这两对矛盾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尤其是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去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招聘经理或者应聘者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要想真正作出选择并不容易。也正是在这一矛盾的化解当中,学生才认识到诚信的可贵。有了这样一个分析事例的过程,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自然会更加深刻。而反过来思考这一教学过程,关键又在于对整合的深度解析,在于学生进入事例中的角色,在于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如是,真正的思想品德才有可能有效形成。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感悟中自然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创新在我身边》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个价值一千亿的名字》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袁隆平的事迹,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通过语言创设虚拟情境
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口头表达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通俗易懂的讲述中,化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为形象的故事、情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诗歌和名人名言引入課堂中,结合教学目标,恰当导入诗歌的朗诵或者名人名言的阐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对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诵诗歌《地球母亲》,让学生在教师的动情吟诵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产生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唯一主体,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使得学生在充裕的时间、空间中充分地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近体原则”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去接纳和理解知识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手、眼、脑等协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彻底地投入到思想品德学习活动中来,产生无可替代的参与感。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理论部分,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单一的传授,学生学起来就会枯燥乏味,自然效率低下。但将理论学习与生动、具体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等展示机会,学生的学习自然兴致勃勃,趣味盎然。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教材从“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两个层面为学生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努力做改革开放的坚决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教材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这样的切入点虽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但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学生难以产生切身的感悟。因此,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的素材采集活动,让他们去跟父母、邻居以及身边的其他老人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了解上一辈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现身说法,从吃、穿、住、行、用等不同的角度真切地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这样的准备活动,使得学生带着鲜活的认知印记走入课堂,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在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中也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
六、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了成熟化与幼稚性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储备都不足,很多问题不能妥善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又非常敏感,渴望教师的尊重,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思想。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真诚”的原则,做到绝不勉强学生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绝不做侵犯学生的隐私,伤害学生人格尊严的事情,要通过说服、引导等办法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应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不断完善。本文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希望本文对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师起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