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鼓励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美术教学中,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品质。当然鼓励教学也不是盲目地进行赞美,而需要一定的方法,作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适度鼓励,才能促进学生爱上美术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美术教学 鼓励教学 闪光点 鼓励方式
鼓励教学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的教育。鼓励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这些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一点一点的进步,鼓励他们,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优点也会更重视,学习进步才会更快。
一、鼓励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没有受到鼓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到30%,而当他受到鼓励后,其能力是鼓励前的3~4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让他们产生自信,在同学中提高威信,心中具有优越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既是鼓励教学的原则,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鼓励教学中教师是主要角色,小学生对教师都有崇拜心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感激,教师的所作所为就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整个鼓励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动手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博大的爱来鼓励小学生,鼓励他们动笔。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希望,也就是给了学生希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双方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进,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如何将鼓励教学贯穿教学之中
1.因材施教,适度鼓励。
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看成同一个层次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天赋都不同,如果一概而论,则会导致学生吸收的知识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標时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设计出不同难度的绘画任务,比如说同样是画小动物,可以让基础弱一些的学生花比较简单的形体,比如小兔子、小猪,而对于基础比较好,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可以画老虎、孔雀,这样既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鼓励教学需要正确客观地对学生的身心需要做出具体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但是不能因为要达到某个目的而牵强地进行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赏识很虚伪,还会影响周围的学生,使鼓励起到反作用,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鼓励不能过度,学生若犯了错误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产生自满骄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则会一蹶不振。同时也要因人而异,要考虑学生的性格适当地使用,比如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皮、好动的学生,则要适当鼓励,同时多提新要求,促使其克服不良习惯。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为前提,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优点,不管多么细微,只要发挥出来,都会成为星火燎原之势。老师是鼓励教学的主体,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进行鼓励。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优点并将其放大。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把太阳画成绿色的,把海画成红色的,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认真,用敷衍的态度画画,教师也要用宽容的态度、婉转的语言批评学生。比如有的小学生画方不方、画圆不圆,线条波浪起伏,这时候老师应该说:“如果再画得流畅一些就完美了”,“我相信你可以画得更好!”等方式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一些学生害怕自己画得不好,内心自卑、胆怯,所以不让教师看自己的作品,这个时候教师一定不能强迫孩子把作品给自己看,而要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画得很棒,心甘情愿地把作品和老师分享。教师在说的时候语气要温和,态度要真诚,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即使学生犯错,批评的时候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美术课。
三、结语
鼓励教学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美术课的学习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老师的赏识,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回自信,激发潜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如果每一位小学美术教师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并将其放大,就能给学生带来自信,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印,胡敏利.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法.教育艺术,2009(11).
[2]李慧军.名师最有效的赏识教育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
[3]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
关键词: 美术教学 鼓励教学 闪光点 鼓励方式
鼓励教学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的教育。鼓励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这些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一点一点的进步,鼓励他们,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优点也会更重视,学习进步才会更快。
一、鼓励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没有受到鼓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到30%,而当他受到鼓励后,其能力是鼓励前的3~4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让他们产生自信,在同学中提高威信,心中具有优越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既是鼓励教学的原则,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鼓励教学中教师是主要角色,小学生对教师都有崇拜心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感激,教师的所作所为就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整个鼓励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动手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博大的爱来鼓励小学生,鼓励他们动笔。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希望,也就是给了学生希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双方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进,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如何将鼓励教学贯穿教学之中
1.因材施教,适度鼓励。
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看成同一个层次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天赋都不同,如果一概而论,则会导致学生吸收的知识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標时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设计出不同难度的绘画任务,比如说同样是画小动物,可以让基础弱一些的学生花比较简单的形体,比如小兔子、小猪,而对于基础比较好,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可以画老虎、孔雀,这样既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鼓励教学需要正确客观地对学生的身心需要做出具体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但是不能因为要达到某个目的而牵强地进行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赏识很虚伪,还会影响周围的学生,使鼓励起到反作用,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鼓励不能过度,学生若犯了错误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产生自满骄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则会一蹶不振。同时也要因人而异,要考虑学生的性格适当地使用,比如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皮、好动的学生,则要适当鼓励,同时多提新要求,促使其克服不良习惯。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为前提,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优点,不管多么细微,只要发挥出来,都会成为星火燎原之势。老师是鼓励教学的主体,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进行鼓励。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优点并将其放大。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把太阳画成绿色的,把海画成红色的,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认真,用敷衍的态度画画,教师也要用宽容的态度、婉转的语言批评学生。比如有的小学生画方不方、画圆不圆,线条波浪起伏,这时候老师应该说:“如果再画得流畅一些就完美了”,“我相信你可以画得更好!”等方式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一些学生害怕自己画得不好,内心自卑、胆怯,所以不让教师看自己的作品,这个时候教师一定不能强迫孩子把作品给自己看,而要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画得很棒,心甘情愿地把作品和老师分享。教师在说的时候语气要温和,态度要真诚,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即使学生犯错,批评的时候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美术课。
三、结语
鼓励教学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美术课的学习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老师的赏识,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回自信,激发潜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如果每一位小学美术教师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并将其放大,就能给学生带来自信,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印,胡敏利.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法.教育艺术,2009(11).
[2]李慧军.名师最有效的赏识教育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
[3]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