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网络媒介这一新的文学载体的出现,更新了文本呈现方式,出现了文字、图像、音乐、链接等超文本变化。改变了创作主体、阅读群体及审美趣味,使处于边缘化形态的网络文学呈现出独特的景象。
【关键词】:网络媒介;网络文学;新表征
从口传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再到网络媒介的产生发展,文学一直依存着传播媒介而发展演进。网络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处于边缘化形态的网络文学呈现出独特的景象。
一、网络媒介更新了文本呈现方式
网络媒介兴起后,文学文本摆脱了纸质媒体的束缚,出现了文字、图像、音乐、链接等超文本变化。进行网上阅读时,灵动的图画、逼真的声音和多变的文字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还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在画面信息的指引下获得了与以前阅读纸质文本时不同的审美享受。另外,假如我们喜欢上网阅读就不需要再去书店买书或是去图书馆借书,直接上网点击浏览即可。
而且,媒介对文学表述方式、文本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媒介的运用使文本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发生变化。比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进行网上阅读的读者与阅读纸质文本的读者就存在不同的感受。网上跟帖阅读时,网友满怀期待、时刻关注着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感情进展以及轻舞飞扬的命运结局。而阅读纸质的这篇小说时,读者更多地是把它当成书籍来读,其意义就变了。
二、网络媒介改变了创作主体
当文学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入网络时空,文学创作主体的阵营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则是文学创作主体由“专业小众”变为“业余大众”,由“精英贵族”变为“民间群体”,由“个人创作”变为“集体创作”,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也在这种变化中得到体现。
互联网自由、宽松、民主的特点为文学创作者进行创作抒写、发表作品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空间。在这个开放性的虚拟空间里,不需要严格的文本编辑,不需要严厉的评审,更不需要对文学体裁格式、结构形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有的只是内心情感体验和感受的自由抒发和倾泻。因此只要你热爱文学,只要你喜欢创作,只要你有情感想要抒发,你就可以成为作家。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的权威地位已被消解,文学创作从“专业小众”走向了“业余大众”,从“精英贵族”走向了“民间群体”。
现代网络传播条件影响下发展的文学艺术已不再是以往单个艺术天才们独立创造的结果,而是多个个人或集体协同合作、共同创造的成果。比如超文本作品就是一个集中了丰富媒介艺术的文学文本的集体劳动成果。再如 “接龙小说”和BBS小说的创作,没有唯一的作者,没有不变的创作格式和要求,而是由一些文学爱好者共同创造完成的。网络媒介营造了文学创作崭新的审美发展空间,促使文学创作从“个人创作”走向“集体创作”,创造了文学创作审美交往的全新体验和感悟。
三、网络媒介改变了阅读群体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完善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催生了网络文学,同时也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著作尽情地容纳到网络之中,供文学受众自由地阅读欣赏。这样,网络媒介就将文学喜好并不相同的文学阅读群体全都聚集到一起。文学创造活动不再专属于专业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而是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媒介下的文学创作拥有最广泛最庞大的阅读群体,彰显出新兴媒介的技术优势。
另外,在网络时空中畅游的绝大多数是熟悉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作为文学阅读群体,他们自由地抒写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任意放肆地张扬着青春的文字,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示他们的自我个性,这在BBS或博客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换句话说,现今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还是以青年人为主。
四、网络媒介改变了审美趣味
网络媒介时代的来临营造了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生存环境,促使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受众群体发生了改变,从而也影响了文学阅读欣赏的审美趣味。目前,人们关注当下生存状态的体验和感受,重视个体感觉,依靠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尽情地任意宣泄情绪,展示现代人个性化的追求。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由“阳春白雪”走向了“下里巴人”,充满俗世情怀的网络文学作品备受青睐。
另外,面对五彩缤纷的文化消费领域,网络文学写作者由刚开始的不接受转变为投其所好,什么主题内容流行就写什么,什么类型的作品好卖就创作什么,并不追求文学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而是希望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特别是在网络媒介诞生以后,这种消费理念更是受到了承认和欢迎。文学受众群体整日忙于工作,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因此,网络文学作品大多篇幅简短,叙述文字简洁,情节通俗易懂。文学创作者与受众群体都秉持着随意轻松和愉快的态度,而不是传统文学经典创作中的那种认真严肃的思考态度,这样容易使作品的内容流于庸俗、浅薄,缺乏思想性、艺术性。
媒介更新,文学亦更新。网络媒介这一新的文学载体的出现,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新了文本呈现方式,改变了创作主体、阅读群体及审美趣味。在网络时代影响下,网络文学发展应继续坚守人学精神根基,坚持正确审美取向,规范文学发展空间,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数字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欧阳友权.数字化語境中的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贡少辉.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关键词】:网络媒介;网络文学;新表征
从口传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再到网络媒介的产生发展,文学一直依存着传播媒介而发展演进。网络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处于边缘化形态的网络文学呈现出独特的景象。
一、网络媒介更新了文本呈现方式
网络媒介兴起后,文学文本摆脱了纸质媒体的束缚,出现了文字、图像、音乐、链接等超文本变化。进行网上阅读时,灵动的图画、逼真的声音和多变的文字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还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在画面信息的指引下获得了与以前阅读纸质文本时不同的审美享受。另外,假如我们喜欢上网阅读就不需要再去书店买书或是去图书馆借书,直接上网点击浏览即可。
而且,媒介对文学表述方式、文本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媒介的运用使文本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发生变化。比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进行网上阅读的读者与阅读纸质文本的读者就存在不同的感受。网上跟帖阅读时,网友满怀期待、时刻关注着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感情进展以及轻舞飞扬的命运结局。而阅读纸质的这篇小说时,读者更多地是把它当成书籍来读,其意义就变了。
二、网络媒介改变了创作主体
当文学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入网络时空,文学创作主体的阵营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则是文学创作主体由“专业小众”变为“业余大众”,由“精英贵族”变为“民间群体”,由“个人创作”变为“集体创作”,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也在这种变化中得到体现。
互联网自由、宽松、民主的特点为文学创作者进行创作抒写、发表作品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空间。在这个开放性的虚拟空间里,不需要严格的文本编辑,不需要严厉的评审,更不需要对文学体裁格式、结构形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有的只是内心情感体验和感受的自由抒发和倾泻。因此只要你热爱文学,只要你喜欢创作,只要你有情感想要抒发,你就可以成为作家。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的权威地位已被消解,文学创作从“专业小众”走向了“业余大众”,从“精英贵族”走向了“民间群体”。
现代网络传播条件影响下发展的文学艺术已不再是以往单个艺术天才们独立创造的结果,而是多个个人或集体协同合作、共同创造的成果。比如超文本作品就是一个集中了丰富媒介艺术的文学文本的集体劳动成果。再如 “接龙小说”和BBS小说的创作,没有唯一的作者,没有不变的创作格式和要求,而是由一些文学爱好者共同创造完成的。网络媒介营造了文学创作崭新的审美发展空间,促使文学创作从“个人创作”走向“集体创作”,创造了文学创作审美交往的全新体验和感悟。
三、网络媒介改变了阅读群体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完善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催生了网络文学,同时也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著作尽情地容纳到网络之中,供文学受众自由地阅读欣赏。这样,网络媒介就将文学喜好并不相同的文学阅读群体全都聚集到一起。文学创造活动不再专属于专业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而是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媒介下的文学创作拥有最广泛最庞大的阅读群体,彰显出新兴媒介的技术优势。
另外,在网络时空中畅游的绝大多数是熟悉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作为文学阅读群体,他们自由地抒写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任意放肆地张扬着青春的文字,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示他们的自我个性,这在BBS或博客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换句话说,现今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还是以青年人为主。
四、网络媒介改变了审美趣味
网络媒介时代的来临营造了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生存环境,促使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受众群体发生了改变,从而也影响了文学阅读欣赏的审美趣味。目前,人们关注当下生存状态的体验和感受,重视个体感觉,依靠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尽情地任意宣泄情绪,展示现代人个性化的追求。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由“阳春白雪”走向了“下里巴人”,充满俗世情怀的网络文学作品备受青睐。
另外,面对五彩缤纷的文化消费领域,网络文学写作者由刚开始的不接受转变为投其所好,什么主题内容流行就写什么,什么类型的作品好卖就创作什么,并不追求文学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而是希望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特别是在网络媒介诞生以后,这种消费理念更是受到了承认和欢迎。文学受众群体整日忙于工作,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因此,网络文学作品大多篇幅简短,叙述文字简洁,情节通俗易懂。文学创作者与受众群体都秉持着随意轻松和愉快的态度,而不是传统文学经典创作中的那种认真严肃的思考态度,这样容易使作品的内容流于庸俗、浅薄,缺乏思想性、艺术性。
媒介更新,文学亦更新。网络媒介这一新的文学载体的出现,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新了文本呈现方式,改变了创作主体、阅读群体及审美趣味。在网络时代影响下,网络文学发展应继续坚守人学精神根基,坚持正确审美取向,规范文学发展空间,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数字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欧阳友权.数字化語境中的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贡少辉.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