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扶发幽微,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品体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大有一触即活之势,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的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
五、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总之,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金丽君,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品体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大有一触即活之势,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的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
五、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总之,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金丽君,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