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民族旅游性格;静态旅游;农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5-0077-03
  
  所谓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民族旅游性格是指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在旅游方面的性格。比如:中国人喜欢内陆旅游,少海上游览,喜欢近距离走动,喜欢到没有危险的地方去旅游;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自然是神圣的不能征服的,中国人外出时对于社会责任很重视,比如单位是否走得开,家庭是否走得开,父母的身体状况如何,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人们注重家庭环境,集体利益,很少一个人出去旅游;其旅游注重内心审美和道德修养,目的是观物,修身。中国人民族旅游性格的以上表现,受到古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静态文明。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从黄河、长江流域发源的,那里的沃土为中国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中国人的先祖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选择了农业作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大约在六千年前后,他们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1]“禹,稷躬耕而有天下”,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能够统治天下,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最迟在战国时代,中原的牧地及林地逐渐变成农地。至汉代,农耕技术已经发展到精耕细作的水平,在人多地狭的核心地区,精耕农业伴随着畜牧业及工商业逐渐被排斥而发展起来。自汉代便形成的精耕农业与农舍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其间,虽也出现过诸如元、清等朝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短时期内退耕还牧的状况,但终究无法抵御根深蒂固的农业经济传统的影响而被同化,而明朝中叶出现的城市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毕竟也未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农业经济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中国农业经长期发展可以说是一种与众民寡土现象相伴的精耕农业,中国边陲土地广袤,理应有大量移民屯垦。但精耕制下的农田,往往是几代人辛苦经营的结果,农民不愿离开长期经营的良田。人离不开土地,农业文化就是一种以土地为对象的文化,农业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把依赖于土地而进行生活当作唯一可信赖的生活方式,把农耕看作财富的根本来源,并导致了相应的价值趋向。离开土地去从事其他生计,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但是人们认为弃农经商是歪门邪道,工艺技术被贬为“雕虫小技”,只有固守本土、世不徙业才是正经生计。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这与中亚、西亚多次崛起的游牧民族以军事征服、战争掠夺为荣耀的心理大相径庭,也与以商品交换和海外殖民为致富手段的民族对外拓展的意向迥然不同,体现出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大陆性农业民族重土避迁、平安求稳的文化心理。
  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来划分亲疏。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即鲜明的以家庭为本的宗法集体主义倾向。所谓宗法制,是起源于氏族社会的一种家长制、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决定个人贫富贵贱根据的制度。[2]长期以来中国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孔孟主张以“仁”来治理国与家,“仁”的观念形成了儒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永恒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西方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强调上帝绝对惟一性、兼爱同仁、以上帝为父、人人皆如兄弟姐妹之亲、超脱世俗,这推翻了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打破了家族小群体和阶级制度,人人均团结在超家族的组织——教会之中,这种风尚在城乡均表现得较明显。现代西方商业城市中,集团生活的趋向更加明显,家庭亲族的概念相当淡薄,个体均处在大至国家、小至公司的各种利益集团中。所以西方人外出旅游的阻碍较小,在个体的旅游条件具备时就可以出去旅游,不像中国人过多的考虑家庭、亲人的状况。
  3.中国人崇尚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一向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规范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维系着社会统治秩序,并渗透和贯穿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历史观乃至整个思想认知之中。哲学、政治、文学等各领域的许多观念的产生,都以伦理思想为起点、为核心,向外水波形扩散。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学说,不只是中国某一学派的观念,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系统的共同特征。《易经》最先出现“人文”一词,含有教化风化之意,显露出人伦至上、伦理经世的观念。[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方人文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法制为中心。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宗旨的道德人本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是一种个性主义,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由于重视伦理轻视自然、重视伦理研究而屑于对自然的研究,故存在明显的非科学主义倾向。不仅如此,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尤其是生产技艺,被排斥于读书人的视野之外,成为“雕虫小技”,是世林不齿、社会藐视的行当。因此,走进自然,研究自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没有了市场,到自然界中欣赏美景,和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人愿意去做,远离自然,畏惧自然,崇拜自然成为中国华夏民族旅游性格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对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
  1.以农业为主的静态文明形成了旅游性格的“静态旅游”。所谓的“静态旅游”就是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的行为多数为静态的。比如:选择旅游目的地是要求目的地的项目中没有危险,要风景优美,注重观光,修身养性,近几年的乡村旅游热就可以说明这点。再比如目的地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这些地方对于中国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像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杨柳青等。另外一种静态的表现就是旅游者喜欢由旅行社来安排好旅行过程的生活细节,不能接受旅游过程中有任何的变动,如有的话,游客会投诉,就是说旅游过程只能按照原计划设施,如果有变动的话,游客会有不安全感。中国人本身是喜静厌变,外出旅游就怕有点什么闪失,心里的不安全感会油然而生,所以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尤其注意游客的心理变化。在几千年的农业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形成的是一种以内敛和稳健求实为主的旅游性格。所以中国人的旅游多是内陆性的、求稳的旅游模式,西方人则是以对外开发、对外扩张的民族旅游性格。
  2.以家庭为主的古代文化形成了旅游性格中“出游难”的情况,人们更愿意选择“周边游”。儒家最重家庭血缘关系,提出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古代有“父母在不出外”的说法。以家庭为主的民族旅游性格形成以后,中国人外出旅游考虑家庭的因素很多,比如:父母的身体、家庭的经济基础,孩子的照料,配偶的工作情况,自己要尽到的责任等等。据有关资料显示,父母年龄在七十岁左右,孩子的年龄在三岁以下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几率很低,甚至没有出游的可能。家庭中“走不开”、“离不开”成了旅游限制因素。中国人家的范畴不仅仅指家庭,还有自己的单位、公司。以单位为家的这种责任感很强,单位上有一点事情放不下,处理不了的肯定不会外出旅游,单位上的事情也影响他们的出行,同样单位上要是有事,即使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会马上回单位从而中止旅游活动。如果有人家里的条件允许外出旅游,单位上条件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旅游的话,会被人认为没有主人翁意识,会被单位其他人谴责。中国人旅游时一个人外出的情况很少,恋乡思家的情愫是中国游子内敛性格最集中的表现,如郭沫若在他的《登临》诗中便不可抑制地流露出思家的情感:“山顶儿让我一人登着,我又感觉着凄楚,我的安娜!我的阿和!你们是在家中吗?你们是在市中吗?你们是在念我吗?终久怕要下雨了,我要归去。”旅游地大多是内陆地区,对于海洋有一种畏惧,因为我们祖先利用海洋主要是盐业和渔业,没有用于航运。[4]
  家庭观念强形成的“周边游”,这一点很容易说明。在家庭条件允许旅游的情况下,又不放心家里(人、财产、其他事情),所以选择了到家乡的周边地区进行旅游,这里所说的周边指距离自己所在地区的二百公里以内。这种旅游方式的优点就是符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的要求,都市周边游的逐渐走俏正说明了这一点。
  3.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旅游性格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另一显著特征便是“持中和贵”,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区别。中国古代文明植根于“静态”的农业文明,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的和合精神,最典型的体现是“天人合一”思想传统。[1]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可致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这种“持中和贵”的特征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是一种屏障,阻止人们进入自然界。当然在封建社会人们也有一些在名山大川间的旅游,但大多数是帝王将相的封禅活动为主,普通人进入的机会很少。所以,中国人喜欢人文景观,喜欢已经开发、规划好的旅游景区,多是观光旅游,对于那种需要探索、有冒险因素的旅游模式中国人参与很少。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意识文化的影响,在各民族中形成并成长起来的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各民族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吸纳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仍保持自己的特色。自戊戌维新以来的国民性改造和民族旅游性格重塑运动,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中国“稳健内敛”的原生旅游性格。尽管近现代思想家在从事民族旅游性格重塑时,大多数以西方民族旅游性格——冒险外张来抨击中国的传统旅游性格,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华夏民族原生旅游性格的影响。西方人以征服自然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中国人以回顾家园表明自己的人生归宿。,无论是冒险张扬还是稳健内敛,都是一个健全的民族所必需的民族旅游性格特征,动与静的平衡才是一个国家既保持活力又保持稳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曾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M].成都:成都出版社, 2008:425-450.
  [2]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320-334.
  [3] 赵炜.中西古代旅游文化类型比较[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4):23-24.
  [4] 韩笑.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类型及其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7):45-46.
  [5] 樊亚琴.中西文化差异与民族旅游性格形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12.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o Modern Ethnic Tourism Characters
  WANG Xiaojuan1,2
  (1.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2.Yang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al tourist personality and other national tourist character is very different,a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such a national tourist character.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agriculture.The longterm agricultural economic impact has not only accumulated strong agricultural tradition,but also formed a unique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including maintaining balance and stability and seeking realness and harmony.This kind of culture formed the static familyoriented tourism and the family members’ will affects travel plans.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humanity than nature makes people prefer historical sites to scenic places in ther travel.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culture;characters of modern ethnic tourism;static tourism;agricultural culture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家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其行为逐步摆脱了传统家族的诸多特质,吸纳了当今时代的鲜活元素。具体表现在村庄政治的博弈中
高竞争优势的能力校学报缺少核心竞争力是学报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学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缺少退出机制,市场竞争不充分、评价标准不科学,对竞争优势的认识不
应用DEA视窗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具有整车生产能力的轿车企业2003-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轿车企业效率个体存在显著差异,效率水平整体不高。但是,除2005年和2
高校学报与其他期刊一样需要不断提升其学术品位,这就要在编辑策划上下工夫。编辑策划对于学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编辑策划,必须从转变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
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增值效率,对关联农户也有不同的影响,本文以浙江省梨果供应链的调查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相关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运行情况剖析,分析其成本投入
公民普遍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持续凸显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事件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同
目的对中医活血化瘀法辨证施治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
当代中国新农村人的政治意识正经历从盲从封闭到理性开放的转变,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三峡库区(夷陵)青年在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任等方面的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生态和谐的思想渊源,在西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历史根据。生态和谐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代内生态和谐、代际生态和谐和种际
公式语研究在理论上有三个特点:词汇单位的再认识,语言研究的整体观,语法模式和心理模式的融合。公式语并不是静止的由若干词和短语组成的语料,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公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