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至“意”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水印木刻版画是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虽伴随着印刷技术产生,但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却更加丰富多样,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民族性。文章通过对水印木刻版画观念的重申,取装饰性为命题,在历史视域中探究水印木刻版画的装饰性途径,其赋予水印木刻版画更深层内涵指向的同时,也让画面实现了由“印”至“意”的转变,使得中国水印木刻版画具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并借此开启了一种本土水印木刻版画精神与创作路向。
  关键词:中国水印木刻版画;装饰性;平面化
  水印木刻作为木版画的一部分,是中国文人与匠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艺术门类,早期并未独立成科,而是作为印刷技艺促进出版物的传播。从印刷术的产生到艺术家对印刷的手段进行完善创新完成自己的水印木刻作品,这其中经历了1200多年的漫长探索。水印木刻其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技法,木味、水味、刀味的表现以及水印木刻中概括性、主观性的特点,带有与生俱来的强烈装饰性特征。
  水印木刻版画中对装饰性的诠释大都遵循美学一般形式规律,根据其自身特点,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创作者通过对画面进行主观的艺术处理和美化,将自己所想所思用以印成型的方式借可视化的形象传递于观者,观者则以型感意,完成这场审美活动。
  一、以印成型
  在水印木刻的二维画面中,对于装饰性的诠释没有停留在色彩、物料上,通过造型编织出的画面结构也融入了很多装饰性因素,结合木板纹理,以及水与色的交织拓印在宣纸之上。随机出现的各种偶然性的形态,经过创作者的思考和恰当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水印木刻语言,还能增强画面中的装饰感。当代水印木刻艺术家更愿意将画面看作是剥离了绘画性的精神存在,建立并试图捕捉与内心精神相呼应的装饰画面,此时的水印木刻图像突破了二维空间,与外部环境呼应,水印木刻版画的装饰性结构从平面转向立体,所承载的内涵也由单纯的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境界,其背后所隐喻的文化价值通过结构中的装饰性因素得以显现。
  (一)抽象与传神
  装饰艺术中的抽象是指创作者为更好地通过作品传递内心精神情感或满足其他需求,在充分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主观分析综合后,而产生的有意识的再创造。所谓“见画识人,知人见画”,此类创作灵感来源于艺术家的直觉与想象,通过弱化客观物象,将精神情感转为可视化形象传递于观者。且抽象作为与具象相对的表现方式,相较于具象更为广泛和自由,可以充分地将画面中的内在精神性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观者,与观者产生精神共鸣。
  水印木刻艺术中的抽象表现是创作者提取物象与自身产生共鸣的部分,多采用单纯的方式呈现画面。根据程度不同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半抽象,画面最后保留有部分主体外部特征;另一类是完全抽象,画面不保留任何主体外形特征。不论是半抽象还是完全抽象,都会给观者带来一些陌生晦涩之感,但从另一面来说,也给观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代水印木刻代表画家凌君武先生,其水印木刻《园林印象》便是采用了半抽象手法进行创作。组画中的树木,以松散的灰色、蓝色、黑色线条展现,画面中充满了灵动、明快、舒展的意趣,使观者感受到了创作者对于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画面既有浓浓的水墨味道,也充满了浓浓的东方装饰美感。
  (二)变形与夸张
  变形夸张是装饰性的一种表现途径。创作者会充分发挥主观性,使用变形抽象对物象造型进行个性鲜明化的处理。变形夸张不仅可以使创作者有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还赋予艺术作品更多的可读性。
  1.形态的平面化
  水印木刻中形态的平面化是将事物的透视简化为一,选择符合创作意图的部分,取一面或多面并置在同一画面中。平面化造型通过多角度的交叠,使画面中三维的空间感让位于二維的趣味性。创作者在刻画物体形态时,为增强平面感会忽略体块转折等一些细枝末节的部分,不夹杂任何刀法,使用平面拓印的方法上色,光影变化也随着形态的平面化而被舍弃。这样,经过艺术家主观取舍后的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并且平面化处理后的作品能够表现出更强烈的装饰效果。
  当代版画家李以泰,在《湖畔》中采用了平面化的造型方法,忽略树木的根系和树冠,仅将树干进行完全平面化的处理,树木前后分布没有遮挡关系,加上稍稍的投影刻画,为画面增添了生动之感。作品透露着质朴、悠然之感,含蓄且具有装饰意味。
  2.形态几何化
  几何化是装饰绘画中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段。创作者经常在表现客观物象时清除一些过于细腻的形象细节,将物象形态几何化,使用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形通过有序排列或无序堆放完成画面。作品虽然简单,但却纯粹有力,向观者传递一种理性之美。当代水印版画家陶亚清“流光”系列作品,用不同颜色的方形诠释抽象的情感,画家并不是致力于将客观物质世界做具体描摹,而是以“以无招胜有招”将作品以最简单的风格、最单纯的语言进行诠释,传递纯粹的情感。
  二、以型感意
  艺术家在进行水印木刻作品创作时,会充分发挥主观性,采用象征的方式解读客观物象,勾起异质之间的联系传递语言,观者在看到画面时也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观其型,感其意。
  (一)象征与隐喻
  利用象征手法借助具象物象的特征来表达某些抽象意义,创作者通过隐喻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传递给观者。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以民间传统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年画中的植物图像多象征福、禄、寿、喜、财这五大美好理想,多用植物叶、花、果等的形态与色彩特征,甚至其谐音去传递美好的向往、吉祥的祝福。比如:牡丹是雍容华美、风姿绰约的,具有繁荣鼎盛、富贵吉祥的祥瑞含义,取花开富贵之意;石榴的花与果有不同的意义,花的火红象征着生活的热闹红火,而石榴果实多籽粒粒饱满,象征着多子多福;柿子图案的使用,或是用玉如意图案与其复合,借“柿”与“事”发音相同,指事事如意,或借“柿”与“仕”发音相同,指仕途如意。这些植物图像都隐喻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二)比德与升华
  比德来自儒家思想,把君子应当具备的品德形象用物象比拟,将自然与人的道德品质相联系,可以使人更为直观地感悟它,同时可以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儒家的“比德说”来源于诗词中的比兴,相较于比兴中比拟与比拟物之间的不确定性,比德中比拟与被比拟的事物是具有某种类似性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论是何种物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有同形同构之处,即可以使用比德的手法进行创作,对这种精神品质进行升华。
  南宋末年宋伯仁编绘的《梅花喜神谱》选取“四君子”之一的梅为题材,描绘梅花由“蓓蕾”至“就实”的过程。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对梅花的各种状态各拟一题,如“烂漫”时便谓之“新荷溅雨”“林鸡拍羽”“松鹤唳天”等,在“欲谢”时即拟以“喜鹊摇枝”“游鱼吹水”“蜻蜓欲立”等画题。足以见作者对于梅花的喜爱和极尽了解,从各个角度、时节来描绘梅花的神态,生动简洁,极富韵味。梅因其在冬日绽放、不畏嚴寒,是品德高洁的象征,多用来借物言志。与当时的士大夫绘画极为相似,诗情入画,以梅喻德。其构图形式,以木刻插图为主,画题刊上,诗落于左,便于阅读。此画谱以单纯黑白墨线为表现语言,放刀直刻,略去了梅花、树干的肌理。以线画型,别具一番古拙韵味。用单纯的墨色来表现“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更能凸显出梅的高洁品质。比德手法的运用,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自然的欣赏与情感升华。
  三、结语
  在当代,艺术媒介不断丰富,使得许多艺术开始跨界融合。如影视动漫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视觉、听觉以及语言方面的艺术。水印木刻作为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作为架上绘画被欣赏,其强烈的装饰性也可以介入装置艺术、室内设计、包装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共同形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情的审美文化空间。装饰性使得水印木刻更加具有大众的基础,并不像文人艺术那样曲高和寡,在当代的大众审美中更具有生命力。装饰性水印木刻也藉由这种跨界,完成了从平面绘画到三维环境、由物质性介质到信息性介质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雒岩.中外装饰图案及其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2]李平凡,张可让,张怀林.中国水印版画[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
  [3]陈琦.版画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李允经.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7]廖军,吴晓兵,张晓霞.装饰图案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特里林.装饰艺术的语言[M].何曲,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9]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0]宋伯仁.梅花喜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1]张一民.装饰·装饰画·装饰风[J].装饰,1991(4):15-30.
  [12]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王国轩.孔子家语[M].上海:中华书局,2009.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建议的提出,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文章立足于民办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针对该专业中理论类课程开设、教学以及体系建设问题,结合当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的独有模式,尝试着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从中梳理出能够适合当下大语境下民办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律与行之有效的方法。  
期刊
摘 要: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现代美术。印象派画家主张外出写生,而不是传统的室内作畫,这一新的观念是莫奈带给他们的,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尽力结合人与自然风景的关系,这种绘画表现方式对于后面出现的艺术流派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莫奈对后世绘画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之大,在于莫奈将高超的技法与绘画理念完美融合并融会贯通。他打破了贵族官方艺术,冲破了传统画派的束缚,开启
期刊
摘 要:文章对意识与潜意识及其对油画创作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以杜尚的艺术作品《下楼梯的裸女》為例,详细地分析艺术创作的“意”与“象”,最后对艺术创作色彩心理学的具体表现进行举例说明,进而挖掘创作者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艺术深意。  关键词:艺术创作;潜意识;色彩心理学  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每个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艺术特点,同时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理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往时代的艺术作
期刊
摘 要:漆画从漆器脱胎而来,在脱离用器的概念之后,如重获新生般打开了绘画艺术的新视野。工艺师们做漆,因质而造型,在作品上力求达到形质合一的漆艺语境。而漆画在视觉图像上的表达可更加精分为“漆语”与“画意”。漆画有其独特的表达语言,与其他画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视觉艺术呈现。  关键词:《新居》;“四因说”;漆画  一  因缘际会,笔者在硕士的第一学期接触到了漆画。在装饰画这门课中,通过学习和了解,也接触
期刊
摘 要:功利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中最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而“幸福”则是古典功利主义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功利主义幸福观是18世纪下半叶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宗旨,不仅关注行为结果和个人幸福的关系,更关注社会共同体的幸福。功利主义幸福观是功利主义学派以人类“趋乐避苦”的人性论为基础,对幸福展开的一种讨论。其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其终极价值追求。  关键词:功利主义;幸福观;最大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探寻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及绘画人类学的基本要义,重点阐述如何将人类学的社会意涵隐藏在绘画作品之中,以此探索更多的绘画与人类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之路径。  关键词:人类学绘画;绘画人类学;肖像画;社会意涵  笔者自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研究人物肖像画创作,2011年到中国油画院研修班深造。2017年又参与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油画肖像画创作高端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黄苗子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名人,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都颇有建树。《吴道子事辑》作为其编纂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幅个案研究专著,在吴道子文献整理辑录、吴道子研究问题的细化与再探等方面都对吴道子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吴道子事辑》出发,对黄苗子在吴道子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价值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寻,并兼顾黄苗子在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研究中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黄苗子;吴道子;《吴道子事辑》  
期刊
摘 要:敦煌壁画中体现出的开放博大、包容汇通是中华民族精神高度的体现。中国早期壁画形式与油画的前身湿壁画与蛋彩画有相似的语汇,追溯至早期的欧洲绘画作品,多是用宏大叙事的手段进行表达的宗教题材绘画,这种服务于宗教的功用性也同敦煌壁画有相近之处。而在敦煌壁画中的早期传统绘画的开放博大、包容汇通更是中华文化精神高度的体现。故以油画的角度展开相关艺术思考,在古老的母题中注入新时代的观念与文化意涵,能够为传
期刊
摘 要:牛克诚先生作为當代青绿山水画家的重要代表,其色彩山水景色绮丽,气象峥嵘,高华堂正。他以古典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和色彩理论为生长根基,生发出工笔设色山水、小写意青绿山水、没骨重彩写意山水等多种语言风格的色彩山水新样式。色彩不仅是他探寻“山水本色”的语言方式,同时也是他连接古典精神与时代气象的文化音符。文章通过全面分析其不同类型作品的语言和风格特征,以期深度阐释其色彩山水世界的别样意蕴和文化意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南宋画家李迪的经典作品《风雨归牧图》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中的题材选择、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灵活运用等方面进行解读,进一步感受画家李迪对社会生活、自然生命的情感关怀。  关键词:《风雨归牧图》;情感关怀;笔墨技巧  南宋画家李迪,画多艺精,颇负盛名。艺术创作方面构思精妙,功力深湛,雄伟处动人心魄,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绘画作品。《风雨归牧图》(图1)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特定的风雨欲来的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