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比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jjuan86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度。而山水诗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涌现了以王维、李白等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尽管,这两人的山水诗都是描摹山水寄托情感的典范,但由于诗人的思想和人生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内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王诗素以“禅意与画意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李诗则因“宏伟浪漫”而久负盛名。那么,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山水诗各有什么特征呢?
  一、王维和李白山水诗的特征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诗尤为人所称道。《河岳英灵集》中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康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苏轼也这样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恰切地指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的诗情画意特征。在描写山水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总的来说,王维的山水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可以这样说,王维山水诗的主要特征,就是画意与禅意的结合。其诗如画卷,情景交融;其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和王维相比,李白被称为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质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他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形象雄伟、气势磅礴,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往往把自己浓郁的主观色彩注入到客观景物描写中,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摹笔端,熔铸清辞。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二、王维和李白山水诗不同点
  同是盛唐山水诗人,应该说,王维和李白就各自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王维代表的是“清”派,即其诗以清丽、清幽、清远为主要特征;而李白则代表了“雄”派,即其诗以雄豪、雄放、雄壮为主要特征。当然,如果要探究王维和李白山水诗的不同点,这仅只是表象。其实,王维和李白山水诗的根本区别,其根源就是两人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王维山水诗于情景画卷中充满禅意;李白山水诗在雄伟气象中倾注悲情。
  三、王维和李白山水诗的贡献
  唐朝是诗歌的一个高峰,而山水诗,则是这争艳的百花中开得美而盛的一朵。应该说,唐朝代的山水诗,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而王维和李白,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不难看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特征:那就是开拓了山水诗的境界,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唐代的山水诗达到了审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在王维和李白之前,也有不少出名的山水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颜延之等。但他们的山水诗,大都是“规避乱世的心灵轨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虽然写了大量的山水诗,如《归园田居》系列诗、《移居》系列诗,描绘了田园山水的优美,但这也是由于“是时向立年,意志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十九)能以山水诗取代玄言诗的谢灵运,也创作了大量的体现了他精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的山水诗,如《过始宁墅》《登池上楼》《岁暮》等。但这些诗都是“因生活乏味、灵魂的空虚而只流于艺术的形式”。(《中国古代文学史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甘肃人民出版社)而颜延之的山水诗,更因缺乏创造性而“雕溃满眼”。
  不仅引领了唐代诗歌的潮流,而且搭建了一座承前启后的大桥。他们的山水诗,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中国诗歌文学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其他文献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这一特殊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却成了无人的程序性劳动.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学生则成了被动吸收的机器。所以国家和地方将课程权力适当让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因此,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更趋于
期刊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新课程理念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产生了一种困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文本、教法、手段,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内容是客观的,须经心理状态这一中介才能内化于学习主体,而教学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创造出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门,也是教者真正走进新课程的成功之
期刊
近几年,中考作文以命题或半命题为主。学生作文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具有清新气息和真情流露的作文并不多,而故作煽情,拿腔作调文章却屡见不鲜。不加选择,流水叙事,毫无情节“裸奔”之作也俯首皆是。究其原因是科学主义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健康的东西,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开头写什么,中间 写什么
期刊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  所以,小说教学常常从分析小说三要素入手,最后来探讨作品的主旨,一篇小说的教学课时往往至少四节课以上。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快速阅读一篇小说呢?可以引导他们顺“因”摸“旨”读
期刊
《香菱学诗》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本名英莲,是“应怜”的谐音。这名字暗示她将一生坎坷。她出身于乡宦诗书之家,五岁时被人贩子拐去,稍长,被卖给小乡绅之子冯渊。拐子收了冯家的银钱,却又将英莲偷卖给薛蟠。无法无天的薛蟠怎把冯渊搁在眼里,钱多又有亲戚撑腰的薛蟠几下子就要了冯渊的小命。眼看就要 “出
期刊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误解或歪解人物形象,肤浅地认识人物形象。比如,在解读《范进中举》时,有的学生认为范进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多岁,不言放弃,说明他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时,有的学生认为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作者仅仅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就小说而言,名家名作里总是包含着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形象的语言背后往往
期刊
历年中考,现代文中的议论文阅读分析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考点之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好议论文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现场答题时不知从何入手,失分现象严重,影响了语文的总体成绩。下面就本人多年中考议论文的复习经验,总结了出了一点方法技巧,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明确作者论点,把握文章脉络。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文章论点把握文章脉络。大多数议论文,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心中的知识树应当是自己主动浇水施肥,裁枝修叶成长起来的,而不是老师一人一棵下发的。也许有的一线老师会批判道:“所谓‘自主’都是表面热闹,公开课上拿来装点门面的,现实中,谁敢真的这么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教书十年了,深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的劲儿每况愈下。一节课让学生阅读两次,学生显得不耐烦,不是声音小就是读得像知了声似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类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萃,这些文章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剧作,它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倾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他们的
期刊
一、关于倾听与对话  倾听,就是听自然之声、听心灵之声从教学的角度看,听孩子们,特别是初中阶段叛逆期的孩子们的心灵之声尤其必要。由于紧张的学习,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影响以及家长高度的关注和期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有复杂的反映。走进孩子心里,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话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不断提升内容的对话中,师生获得关于学习、课程,甚至生活、人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自然地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