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不和谐之音。据媒体报道:在山西临汾市尧都区的乔李乡、洪桐县的甘亭镇、河南固始县的段集乡等农村集市上,有所谓的“马戏团”、“杂技团”、“艺术团”,为了招揽观众,疯狂上演脱衣舞。据了解,像这样的淫秽表演在全国各地农村屡有上演,甚至在泰山庙会上都有出现。
台上乌烟瘴气,台下嘘声四起。面对有伤风化的场景,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质朴的农民们,也把持不住赤裸裸的感官刺激,丢掉羞赧之心,变得麻木不仁。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丑剧”的上演、这种典型的反文化现象,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而类似这种反文化现象的东西在农村还有屡禁不止的聚众赌博、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招摇撞骗的神汉仙婆等。如此种种,说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文化失落的原因很多,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心理的等。而从媒介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这种传统文化失落的状况有其深刻的根源。
其一,农村媒介生态失衡:电视成为“土霸王”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的转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闲暇时间。然而,闲暇时间增多后农民的娱乐方式却很少,他们多以看电视作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湖北省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农民平均每周收看电视16.27小时,阅读报纸3.23小时,收听广播1.86小时和阅读杂志3.62小时。可见平均而言,农村居民对电视的使用远远大于其他媒介,甚至超过其余三种媒介之和。这种媒介生态失衡状况,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落后、农民对富裕的审美观念有关。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陈旧,文化事业资金短缺,组织不力,活动无序,管理不到位。比如大多文化站功能丧失,名存实亡;“一人一房一桌一床”、“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造成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局面;农民娱乐文化生活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电视作为我国第二次消费热潮的家庭必备装饰品,是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悄然走进农村寻常百姓家的,从农村朴素的富裕审美观念来看,拥有一台醒目的大彩电,是对主人能干的认同。因此“电视机”很受农村欢迎。当其他媒介纷纷在农村销声匿迹时,电视却能够一枝独秀,成为农村的“土霸王”。
但农村地区的电视节目信息量少,形式呆板,内容单一。“新闻让领导露脸,广告密集得让群众翻白眼,电视剧看得百姓分不清点”,这是农村所处的地市级以下基层电视台节目的写照。农民虽然买电视的居多,但是接有线电视的居少,大多收六七个台,这些节目不外乎是新闻、连续剧和综艺类节目。年近六旬的村民杨秋伟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用上了大机械,农忙农闲都累不着人,空闲时间,不是打牌来赌,就是说闲话。(电视)没啥看!县电视台60%的时间都在播广告!天天看都腻了!”“广告之后还是广告!”“变相的医疗广告!”“一天三四个电视剧穿插着播”。为了提高收视率,一些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大都充斥着色情、凶杀、荒诞、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等内容,具有农家特色、反映农民生活题材、贴近农民现实的节目很少。农民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垃圾”信息,媒介性质的转变使大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去追求商业利益,忽略了传递文化娱乐信息,整合社会受众的功能。
媒介生态的失衡,造成农村文化娱乐形式的单一,这是农村文化贫乏的原因之一。
其二,都市生活方式传播变异:物质富足,精神贫乏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会,其经济基础是生存经济,儒家文化是生存经济的文化伦理,主要强调宗法依赖、关系本位、重义轻利、勤俭节约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中国社会正经历一次转型运动,这种转型必将打破这种传统,代之而起的是都市社会和消费经济,注重服务和享乐主义的都市文化。传播学优势扩散原理认为,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因为先进的文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新的改观,更加符合人的本性和各方面的需要,因此自然要优先为人们所选择。相对于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都市文化更有优势。而现代大众媒介使这种优势扩散的现象加剧,媒介主流化倾向使媒介传播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倡导都市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传播到闭塞的农村,使文化素质不高、见识不广的农民感到新鲜刺激,竞相模仿,以求认同其生活的改善。
但生活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组成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对应文化的器物层面,包括构成生活方式之一的生活资料及其外部特征(如服装、发式、行为举止);中层是对应文化的制度层面,指生活方式的具体行为规范,生活样式、办法;深层是指对应文化的意识层面,指生活方式所代表和反映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一定的社会性格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受经济、社会的制约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的盲目模仿往往是表面的、是物质层次的,而对应的精华——文化制度和文化意识层面却没有体味到。因此,先进的都市生活方式传播到落后的农村地区已经发生变异。农民只注重物质化的表象,而很少关注精神文化的精髓,以至于寻求感官欲望的满足。
为受众服务的媒介,应该发挥其“解释社会规范”的解释功用,引导农民正确接受都市文化的传播,使社会良性运转。但事实是,媒介总是“嫌贫爱富”,媒介主流化倾向更多地宣扬城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西方资产阶级某些腐朽的思想意识。因此,农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农村先进文化生命力却不足,农民精神生活贫乏,恶劣低俗的反文化乘虚而入,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某些地方上演脱衣舞,还有封建迷信蔓延、吸毒的人越来越多、地下六合彩成为农村新宠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现代文明进乡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媒介应该改变现状,在引领和建构农村文化中有所作为。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农村公共品建设,打造农村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围绕乡风文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因此,党和政府展开了许多具体措施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在构建公共品建设过程中,传媒要大力宣传公共品建设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或深度报道农村公共品建设的典型画面,形成一种舆论态势,促使各级政府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监督各地政府工作的落实情况,引领、规范公共品建设,使其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真正发挥公共话语平台的作用。只有农村公共品建设提高了,才能使媒介的信息传播有牢靠的物质载体,才能打造农村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
第二,完善农村文化传播体系,建构媒介认同感。发展传播学认为,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媒体种类的多元化和媒体新闻资讯内容的增多,对于该地区人们观念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事实上农村媒介文化传播体系严重失衡,传播内容单调且不健康。因此电视要转变观念,利用其在农村遍布的优势,实现功能多元化,涉农内容海量化、丰富化。报纸应该转变主攻城市的观念,要面对农村受众。广播要提高传播效率,为农民朋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等。
目前农民对媒体的依赖指数较低,倘若大众媒介从自己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农村居民需要用三至四天方能感觉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对媒体信息的不需要性,他们几乎在媒体上找不到与自己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天天看到的节目内容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差太遥远,媒体在农村居民心中还未有认同感,媒介必须改变这种状态,从宏观上树立媒体信誉,微观上体恤农民,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等,取得农民的认可,这是任何负责任的媒体的特性。
第三,信息傳播人性化互动,促进健康文化发展。当今在新农村建设中,媒体报道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某时某地流动放映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百场文艺演出下乡等,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喂养不能真正满足当代农民对于文化的需要,对于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农村文化必须让农民唱主角,农民自办文化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对于媒体来说,让农民真正地参与进来,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正地深入农民的生活中,媒体应该深入挖掘农村民间文化,挖掘农民艺术家,为他们建构传播的平台。对此,媒体应该启动议程设置功能,强化策划意识,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赋予现代特色。比如组织“龙文化”、“灯文化”、“锣鼓乡”、“藏书乡”活动,通过媒介向外界推介,发挥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为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制造原动力。而策划要着重于农民的互动上,把媒体变成农民参与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加强农村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比如可以策划关注“比比谁家西瓜大”、“比比谁家的猪最肥”等活动,再比如举办乡间歌手大赛,利用农民的参与欲望,通过在活动中的自我参与,农民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精神放松压力宣泄,又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参与观看,这无疑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健康文化的发展。长此以往,农民的文化生活就丰富起来、活跃起来、健康起来。当先进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市场后,一些低级恶俗的反文化再向农民扑来时,必将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如开篇所提到的脱衣舞之类的丑陋表演必将被嗤之以鼻,以冷场告终。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
编校:张红玲
台上乌烟瘴气,台下嘘声四起。面对有伤风化的场景,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质朴的农民们,也把持不住赤裸裸的感官刺激,丢掉羞赧之心,变得麻木不仁。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丑剧”的上演、这种典型的反文化现象,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而类似这种反文化现象的东西在农村还有屡禁不止的聚众赌博、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招摇撞骗的神汉仙婆等。如此种种,说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文化失落的原因很多,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心理的等。而从媒介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这种传统文化失落的状况有其深刻的根源。
其一,农村媒介生态失衡:电视成为“土霸王”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的转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闲暇时间。然而,闲暇时间增多后农民的娱乐方式却很少,他们多以看电视作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湖北省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农民平均每周收看电视16.27小时,阅读报纸3.23小时,收听广播1.86小时和阅读杂志3.62小时。可见平均而言,农村居民对电视的使用远远大于其他媒介,甚至超过其余三种媒介之和。这种媒介生态失衡状况,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落后、农民对富裕的审美观念有关。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陈旧,文化事业资金短缺,组织不力,活动无序,管理不到位。比如大多文化站功能丧失,名存实亡;“一人一房一桌一床”、“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造成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局面;农民娱乐文化生活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电视作为我国第二次消费热潮的家庭必备装饰品,是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悄然走进农村寻常百姓家的,从农村朴素的富裕审美观念来看,拥有一台醒目的大彩电,是对主人能干的认同。因此“电视机”很受农村欢迎。当其他媒介纷纷在农村销声匿迹时,电视却能够一枝独秀,成为农村的“土霸王”。
但农村地区的电视节目信息量少,形式呆板,内容单一。“新闻让领导露脸,广告密集得让群众翻白眼,电视剧看得百姓分不清点”,这是农村所处的地市级以下基层电视台节目的写照。农民虽然买电视的居多,但是接有线电视的居少,大多收六七个台,这些节目不外乎是新闻、连续剧和综艺类节目。年近六旬的村民杨秋伟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用上了大机械,农忙农闲都累不着人,空闲时间,不是打牌来赌,就是说闲话。(电视)没啥看!县电视台60%的时间都在播广告!天天看都腻了!”“广告之后还是广告!”“变相的医疗广告!”“一天三四个电视剧穿插着播”。为了提高收视率,一些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大都充斥着色情、凶杀、荒诞、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等内容,具有农家特色、反映农民生活题材、贴近农民现实的节目很少。农民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垃圾”信息,媒介性质的转变使大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去追求商业利益,忽略了传递文化娱乐信息,整合社会受众的功能。
媒介生态的失衡,造成农村文化娱乐形式的单一,这是农村文化贫乏的原因之一。
其二,都市生活方式传播变异:物质富足,精神贫乏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会,其经济基础是生存经济,儒家文化是生存经济的文化伦理,主要强调宗法依赖、关系本位、重义轻利、勤俭节约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中国社会正经历一次转型运动,这种转型必将打破这种传统,代之而起的是都市社会和消费经济,注重服务和享乐主义的都市文化。传播学优势扩散原理认为,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因为先进的文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新的改观,更加符合人的本性和各方面的需要,因此自然要优先为人们所选择。相对于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都市文化更有优势。而现代大众媒介使这种优势扩散的现象加剧,媒介主流化倾向使媒介传播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倡导都市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传播到闭塞的农村,使文化素质不高、见识不广的农民感到新鲜刺激,竞相模仿,以求认同其生活的改善。
但生活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组成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对应文化的器物层面,包括构成生活方式之一的生活资料及其外部特征(如服装、发式、行为举止);中层是对应文化的制度层面,指生活方式的具体行为规范,生活样式、办法;深层是指对应文化的意识层面,指生活方式所代表和反映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一定的社会性格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受经济、社会的制约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的盲目模仿往往是表面的、是物质层次的,而对应的精华——文化制度和文化意识层面却没有体味到。因此,先进的都市生活方式传播到落后的农村地区已经发生变异。农民只注重物质化的表象,而很少关注精神文化的精髓,以至于寻求感官欲望的满足。
为受众服务的媒介,应该发挥其“解释社会规范”的解释功用,引导农民正确接受都市文化的传播,使社会良性运转。但事实是,媒介总是“嫌贫爱富”,媒介主流化倾向更多地宣扬城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西方资产阶级某些腐朽的思想意识。因此,农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农村先进文化生命力却不足,农民精神生活贫乏,恶劣低俗的反文化乘虚而入,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某些地方上演脱衣舞,还有封建迷信蔓延、吸毒的人越来越多、地下六合彩成为农村新宠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现代文明进乡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媒介应该改变现状,在引领和建构农村文化中有所作为。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农村公共品建设,打造农村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围绕乡风文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因此,党和政府展开了许多具体措施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在构建公共品建设过程中,传媒要大力宣传公共品建设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或深度报道农村公共品建设的典型画面,形成一种舆论态势,促使各级政府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监督各地政府工作的落实情况,引领、规范公共品建设,使其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真正发挥公共话语平台的作用。只有农村公共品建设提高了,才能使媒介的信息传播有牢靠的物质载体,才能打造农村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
第二,完善农村文化传播体系,建构媒介认同感。发展传播学认为,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媒体种类的多元化和媒体新闻资讯内容的增多,对于该地区人们观念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事实上农村媒介文化传播体系严重失衡,传播内容单调且不健康。因此电视要转变观念,利用其在农村遍布的优势,实现功能多元化,涉农内容海量化、丰富化。报纸应该转变主攻城市的观念,要面对农村受众。广播要提高传播效率,为农民朋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等。
目前农民对媒体的依赖指数较低,倘若大众媒介从自己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农村居民需要用三至四天方能感觉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对媒体信息的不需要性,他们几乎在媒体上找不到与自己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天天看到的节目内容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差太遥远,媒体在农村居民心中还未有认同感,媒介必须改变这种状态,从宏观上树立媒体信誉,微观上体恤农民,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等,取得农民的认可,这是任何负责任的媒体的特性。
第三,信息傳播人性化互动,促进健康文化发展。当今在新农村建设中,媒体报道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某时某地流动放映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百场文艺演出下乡等,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喂养不能真正满足当代农民对于文化的需要,对于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农村文化必须让农民唱主角,农民自办文化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对于媒体来说,让农民真正地参与进来,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正地深入农民的生活中,媒体应该深入挖掘农村民间文化,挖掘农民艺术家,为他们建构传播的平台。对此,媒体应该启动议程设置功能,强化策划意识,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赋予现代特色。比如组织“龙文化”、“灯文化”、“锣鼓乡”、“藏书乡”活动,通过媒介向外界推介,发挥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为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制造原动力。而策划要着重于农民的互动上,把媒体变成农民参与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加强农村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比如可以策划关注“比比谁家西瓜大”、“比比谁家的猪最肥”等活动,再比如举办乡间歌手大赛,利用农民的参与欲望,通过在活动中的自我参与,农民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精神放松压力宣泄,又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参与观看,这无疑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健康文化的发展。长此以往,农民的文化生活就丰富起来、活跃起来、健康起来。当先进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市场后,一些低级恶俗的反文化再向农民扑来时,必将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如开篇所提到的脱衣舞之类的丑陋表演必将被嗤之以鼻,以冷场告终。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