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体系的建立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优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纯化及鉴定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单份和混合UCB-MSCs的区别。

方法

采用四联袋方法和试管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方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细胞数及红细胞混入量。鉴定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横向分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析单份组和混合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符合正态分布并方差齐的,根据数据类型应用参数检验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非参数检验中秩和检验。

结果

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分别为(60.23±6.34)%、(71.92±11.30)%(P<0.05)。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MNC)数量分别为(6.12±1.21)×107、(9.29±3.11)×107个(P<0.05)。混合组的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高于单份组。单份组和混合组的IL-2水平分别为(0.52±0.13)、(1.50±0.23) pg/ml(P<0.05);单份组和混合组IFN-γ水平分别为(43.16±4.75)、(56.07±6.67) pg/ml(P<0.05)。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均为阳性表达。

结论

采用四联袋方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和细胞数均高于试管方法,四联袋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是一种高效、高质量和安全的分离方法,UCB-MSCs可以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混合组UCB-MSCs增殖活跃,分泌更多IL-2和IFN-γ细胞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免疫检查点分子B7-H3过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U2OS、K7M2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过表达技术,构建骨肉瘤细胞系MG63、U2OS、K7M2的对照组(空载体组)和实验组(B7-H3过表达组)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应用氮兰四唑盐/吩嗪硫酸甲酯(MTS/PMS)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使用免疫健全的BALB/c小鼠,构建皮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33382、GSE21257数据集。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相关性分析。用临床样本验证关键基因与患者预后情况。两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筛选下调基因43个,
目的探讨小型猪多间室骨关节炎(OA)模型的制备并分析其特征。方法18个月龄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6只,购自北京市实创世纪小型猪养殖基地。右后肢(RH)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髌骨脱位术制备多间室OA模型,为实验组。左后肢(LH)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术后3个月安乐处死猪,收集LH和RH。离体状态下用X线、CT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MRI)方法检查各组膝关节的影像学变化,并采用Kellgren-Lawr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及微小RNA(miRNA,miR)-217的靶向调控在骨巨细胞瘤(GCT)中作用。方法在建立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体外培养GCT0404细胞的基础上,分为空白对照组,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组(miR-217类似物组),转染miR-217组。评估各组骨巨细胞
目的观察保存温度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制剂中干细胞存活率指标的影响,为干细胞制剂的保存与运输提供合理的温控建议。方法新鲜脐带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华兴医院行剖宫产的健康胎儿,均由产妇自愿捐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离hUC-MSCs后进行培养并传代及制剂制备,之后在4 ℃、10 ℃~15 ℃、25 ℃、37 ℃温度下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不同保存温度下各组间细胞存
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对骨腱界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将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的24只成年新西兰雄兔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治疗组术后给予CMF治疗(30 min/d),对照组予以假治疗(设备关机状态)。术后12周收获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
目的探讨HOXC10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mRNA芯片筛选H.Pylori感染胃上皮腺癌细胞系AGS的上调基因,并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HOXC10的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Pylori感染对胃癌组织HOXC10表达的影响,并在GEO数据集中分析HOXC10与胃癌预后的关系。H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QBC939进行体外培养,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来源于上海中科院细胞库,采用随机化分组法进行分组,培养72 h后进行细胞计数盒-8(CCK-8)实验。实验分为4组,即单纯NS-398组、单纯PDT组、联合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将0、25、50、100、200
目的构建ApcloxP/loxP+SMAD同源物4(Smad4)loxP/loxP双转基因小鼠模拟人散发性结直肠癌,观察Smad4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将Apctm1Tyj/J小鼠、Smad4tm2.1Cxd/J小鼠与C57BL/6J小鼠(均购自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杂交和回交转换遗传背景形成杂合子小鼠C57BL/6-ApcloxP/-/J(记为ApcloxP/-)、C57BL/6-Sm
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