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换一次做母亲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不愿意活,谁不想活?这世界上有什么有价的东西能换来多活的一天?但是这个女人却愿意用大把的生命去换一个孩子。
  我采访了二十多年,这恐怕是唯一一次采访到半路我主动放弃的采访。
  我的采访对象叫林茹,2016年10月刚过26岁的生日。2014年她被查出得了骨肉瘤,一种恶性肿瘤,会弥散到肺部,几乎不可逆。但是2016年年初她意外怀孕,尽管医生说怀孕会加速恶化病情,让癌细胞扩散,可是她仍旧没有终止孕育,直到第七个月时不得不早产剖宫生下一个女儿。生了女儿,她一边让人给孩子拍录像记录,一边给自己拍,说给女儿很多话,一年一个祝福,一直说到女儿18岁。她不想让自己用命换来的女儿根本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这个事情里面充满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为了孩子少活还是为了自己多活,爱丈夫要给他一个后代还是会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这是一个比戏剧还戏剧的故事,但是就在生活中真实发生。我很感兴趣,想跟这个年轻的母亲聊一聊她心里对爱情、孩子、生活、活着的想法。但是看其他平面媒体的报道,担心她现在的状况能不能接受长时间的采访。
  想试试,还是去了。
  从虹桥机场坐车一个小时左右到昆山的一个居民小区,林茹就住在这里。爬六楼的时候我在想,没电梯,她想下楼恐怕也是个难事。开门的是位50多岁的妇女,满脸是愁,南方乡下妇女的打扮,想必是她的妈妈。我问:“是阿姨吧?你女儿在哪儿?”她指指里面的一扇门,说:“在里面躺着。”
  房子简陋得很,她妈妈说这是租住的房子,单元房,三间屋,地上连水泥都没铺,就是毛坯房的地面,三个房间的门都关着,中间的厅就很黑。进去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压抑。
  我在她母亲的引领下跟着进了一间屋,林茹就躺在床上。
  这第一眼的印象太深了。一大床被子底下,几乎看不见人形,只露出一个脑袋,因为她太瘦。露出来的脸,也看不出美丑,看了只觉得心猛地一抽。她眼睛深陷,衬得颧骨特别高,两腮也塌了,又显出牙床,眼睛半开半合,眉头紧皱,头发枯涩地散在枕头上,蜡色的皮肤包裹着一具骨架,看了让人害怕。
  这种情况,能采访吗?
  我到她床边坐下,轻轻地问:“身体觉得行吗?能说话吗?”她使劲抬起眉头,靠着这股劲儿把眼睛彻底睁开,看着我说她今天身体不大对劲儿,但是愿意配合着我把采访做完。我当时心里很矛盾:她是这么个情况,真不应该让她说话了;可是大老远来了,很想知道她心里的想法,不想这么轻易放弃。而且,看她这个样子我就更想知道:她的孩子才两个月,她自己也早就知道身体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还坚持要孩子呢?我狠了狠心,对她说:“这样吧,我们先开始,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歇歇,你看行吗?”她点点头。
  她母亲帮她垫垫高,上身能直起来一点。她坐起来,把一只胳膊拿出来,看出她也是打扮了,一件马海毛的白色套头毛衣,枕头边还放着一件红色呢子外衣,想是等着我们来采访时要穿的。
  我想着一定要赶快,趁着她还能说话,一会儿怕是连话也说不了了。因为她真的是身体状况不好,眼睛转动一下仿佛都要牵着浑身的力气。
  我没有从孩子开始问,而是从她和她丈夫怎么相识说起。我想了解他们的感情有多深。一个女人要怎样爱一个男人,才会搭上命给他生孩子。说到恋情,林茹枯萎的身体好像被水润湿,一下就来了神,她脸上竟然露出了笑,一点血肉都没有的脸上笑出了好多纹理。她说他们是相亲认识的,当初她没看上他,但是后来他来找她,慢慢相处,没想到彼此是最适合的。结婚以后她在幼儿园和一个幼教机构教画画,他在工厂搞技术,每天她下班晚,他就在家做好饭等她回来。虽然她不忍,觉得男人总应该干出番大事业,想着过渡一下再说,但是那半年是她最快乐的时光,所谓“小确幸”,就是生活平平淡淡,但是有滋有味,就那么往前慢慢推着走。
  她回忆起这些的时候,脸上有了光泽和颜色,人也有了神采,连说话都有劲儿了。我心里暗暗感慨,男女的爱情,真是不可思议的奇妙。
  但是,定时炸弹也是从他们结婚就开始埋下了。2014年年初,林茹查出了病,两个人商量还要不要结婚。对疾病的一知半解加上对彼此的难以割舍,他们还是决定办事。如今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林茹说到这里,“哎”了一声,笑容没了,笑脸堆起来的皱纹也跟着没了,能感到她的一切又回到了现实中。她说她要是知道病是这么凶险,当初就不会结婚连累他。可是,我看着她,心想:如果不是有这段感情,可能你的生活就只剩下了病,你又怎么熬过来呢?
  我们的谈话也就刚刚开始了四五分钟,一阵剧烈的咳嗽开始了。她的脸憋得变形,看得出她没劲儿咳,她用了很大力气想抑制住,可是抑制不住,一股根本就不属于她的力量从她胸里涌上来,她先是细弱地叫了两声,然后就从身体很深的地方发出“空空”的咳嗽声,一声接一声,她干巴的躯体被震动得快散架了。
  我、两个摄影师、录音师、编导,我们五个人就在旁边看着,有点不知所措,那种情形,犹如一个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们就在她旁边,还记录着,却无能为力,大家都有点蒙了。我从来没离死亡这么近过,眼看着死神就站在她的身边,双手拽着她,她在徒劳地抵抗。我用手摩挲着她的肩膀和背,摸上去像树枝。我只剩下问她:“不说了,不说了,你休息能好点吗?”她陷在咳嗽里挣不出来,又过了一会儿,那阵雷霆一样的震颤才过去,她把力气用光了,连眼皮都睁不开,只是对我的问话点了一下头。
  那一刻,我回过头去,两位摄像同事给我手势,他们已经关机了。
  刚刚的惊心动魄林茹妈妈却好像已经习以为常,她走过来抚摸了一下女儿的额頭,把散乱的头发拨回去,跟我们说,前几天刚出院,有家电视台来把他们俩接出去拍婚纱照,连续折腾了两三天,她的身体状况恶化了,本来没这样咳的。说这番话,她没有怨气,只是发愁。
  林茹妈妈的一句话直通通地戳在我面前,就在林茹身边,我心里问自己: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没错,林茹的故事是耐人寻味,也的确值得让大家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可是用什么手段呢?就像那张新闻史上著名的照片:一只秃鹫站在一个比它大不了多少的因为饥饿而濒死的小黑孩身后,等待着下一秒扑过去。记者在那时,是应该记录,还是去救助?是一动不动地等待机会按下快门,还是应该过去把秃鹫轰走抱起孩子?林茹病成这个样子,有价值有意义去表达她为什么要为了一个新生命这样做,可是她细若游丝,又怎么能逼迫她去做推她去死的事?
  我们摄制组都出了林茹的房间。旁观一个病人的巨大痛苦,不是亲人、朋友,而是陌生人,就好像在粗暴地看一个人的裸体。我能感到林茹虽然病到如此,还是在极力维持着一个女人的体面,没有因为疼痛而不管不顾。她想保持好看,想给我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可是她已经形容枯槁,已经很不好看了。那一刻我做了决定,不拍了,不采访了,让她好好休息吧。
  我们回了。所有我想问她的问题都没来得及问,只能猜测了。
  当年初林茹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她应该高兴吧?26岁,是一个女人黄金的生育年龄,她又那么爱他。可是她有病啊。癌细胞藏在她的身体里,如果平稳地治疗维持,虽然不可逆,但是不至于病发得这么快,至少能踏踏实实过两年小日子。可是孩子来了,是命运的恩赐还是残酷?一个女人,愿不愿意完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小两口在深夜里怎么去面对这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林茹妈妈在我们走的时候说,她作为母亲,真是反对女儿继续怀孕,哪是怀孕,那是在换命。但是,当女儿说“妈妈,我感到孩子在肚子里踢我了”,她又舍不得了,舍不得小生命,也舍不得女儿做母亲的那份深深的快乐。林茹心里一定不知衡量比较了多少次,她自己愿不愿意大幅缩短自己生命的时间换来做一回母亲。谁不愿意活,谁不想活?这世界上有什么有价的东西能换来多活的一天?但是这个女人却愿意用大把的生命去换一个孩子。
  她换来了孩子,自己也精疲力竭,快走到生命尽头了。在到达前,她不想就这么走了,九死一生,孩子竟然不认识自己,她舍不得。她把自己打扮起来,用最大的可能看上去漂亮,好让女儿长大了看到录像时能喜欢这个妈妈,而不是害怕和难过。她说了好多体己的话,虽然刚刚做母亲,却有说不完的话给孩子,她要赶在自己不行以前都说给孩子。可是说不完呀,哪儿有母亲跟女儿能说完的话?我又想到那床大被子底下几乎看不到的林茹,她的身体里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勇气?
  赶上这样的事情,很难用平常人的逻辑去推测人家的生活。比如她走了后丈夫怎么带孩子,怎么重新开始生活,孩子怎么在没有妈妈的环境下长大……林茹作为一个女人,她爱过,做了母亲,即便短暂,也没枉来一遭。
  我没有完成这次采访,有遗憾,但是我这么做也是对的。
  李耀明摘自《中华读书报》
其他文献
第一次,我这么专注地望着母亲  心如止水。我的眼光如水面上的  微风,轻漾着母亲的脸庞  我想在我的初始,躺在摇蓝里  母親也是这般地望着我吧  母亲半卧在病床上,轻轻地合上  眼睛,半醒半梦  表情依旧慈祥,嘴角时不时地  噏动一下,像一盏摇曳的  油灯,半是灿烂半是晃动的阴影  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  母亲不相信这是真实的  她常喃喃道:你爸说他闷得慌  我就抱起他的头,怎么会走呢?  他
期刊
我们所能提供的真正保证只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支持——即使你希望的是我们也一起徒步旅行。我们可以提供指导,传授经验,提出建议,但最后得由你来决定接不接受。选择是你的责任。  亲爱的梅格:  昨天,我们把你童年时代的物品收拾捆扎了起来。你快要13岁了,你说是这么做的时候了。于是,你的摇篮和各种各样的玩具都进了储藏室。你想要的是墙上的张贴画、成堆的磁带,从而使你的房间显得更像是大人住的。  你是老三,所以你
期刊
我们不要以为青春期的孩子已经长大,长大的他们依然需要母爱的表达。  刚满14岁的女儿是一名初中生,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强,学习成绩也不错,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可是两个月前,她动不动就使小性子,甚至几次都因一点儿小事不肯去上学。当时,女儿的反常行为让我和老公捉摸不透,不知是她处于青春叛逆期,还是另有原因。  叛逆女儿不肯上学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的女儿看见餐桌上我为她盛好的饭,丢下一句“又是面条,难吃死
期刊
寒冬腊月,人们记挂着一家孤儿寡母的冷,但没有谁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找了由头来亲热分享。  大雪日无雪,阳光灿烂,灿到中午,穿了冬季棉睡衣的我,后背竟细细密密渗出一层汗来。连忙脱了外套,只着一件薄薄的羊毛衫,靠在藤椅上晒太阳。没一会儿又晒出一身汗。从阳台上往下看,草坪树叶虽不及春日绿得那么鲜,略微显得老暗了些,基本都还绿着。唯有间杂在其中的银杏,炫耀着满身的金子,飘飘逸逸地坠落。  有必要说明,这
期刊
我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被他摆摆手制止了,“姐,什么都别说了。你只要记住,我是你弟弟就行了。”  1  小凯敲门的时候,我正一个人生闷气。跟文宜,为了买车的事。  本来,家里存折上有十万,买辆瑞纳足够了。但,他却不同意。说什么10万以下的车都是花架子,安全系数差,绝对不能买。我杏眼一睁,挑衅地问:“那你准备买什么车?”思忖良久,他郑重地说:“至少要买辆20万以上的。”我晕。20万,凭我俩那仨瓜俩枣
期刊
喂,我是前两天你们家的房客,只是想问一下,你们现在都还好吗?  中午时分,我还是把那个犹豫了半天的号码拨了出去。心里有点忐忑,拨不通,是不是他们遇到了危险?通了,我该说什么?我只是他们短短两天的房客,互相连名字都不知道,我的这个电话会不会让人家感到很突兀?  “您好,您拨叫的用户已关机,请您稍后再拨。”放下电话,心里一凛,但我依然相信他们是安全的,因为他们家的旅馆只有三层,离地震最严重的沟口还有一
期刊
没想到,奇迹的一刻发生了。只见Nolan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对着Ruth说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妈妈,我爱你!”  放手让儿子离世,是她这辈子最艰难的抉择。  英国4岁小男孩Nolan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一名警察。但这个梦想永远都无法实现了。  2岁时,他被诊断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横纹肌肉瘤。2年来,他一直在与病魔做斗争。妈妈Ruth将他治疗的点点滴滴记录在Facebook上,他的勇敢、坚强
期刊
这些各有故事的失意者,正是最需要在深夜得到抚慰和治愈的人,而玖妹的这份“生意”,也最依赖这样的“主顾”。用玖妹的话说“就是孤独、寂寞的人”。  当夜深人静,你睡意朦胧的时候,是否有人会向你道上一声“晚安”?有人说:晚安是世上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人称“掌柜玖妹”的翁碧英来说,向陌生的人道晚安,是她寻求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结的一种方式,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生意”。  位于珠江江心的长洲岛上,常住居民只有两万
期刊
]不要向沉默的人探问  何以沉默的理由  早起的人看到清静的雪  昨夜,雪兀自下着,不声不响  盲人在盲人的世界里  我们在暗处而他们在明处  我后悔曾拉一个会唱歌的盲女合影  她的顺从,有如雪  落在艰深的大海上  我本该只向她躬身行禮
期刊
她站在床边  先是摸摸我临睡前泪湿的脸  然后走出去  她的腿脚不太利索  我追上去  在一片開得茂盛的油菜花田边  她停下来冲我  挥挥手  刚下过雨  空气清咧而甜蜜  我的手指碰到一颗油菜上的水珠  冰凉的触感  迫使我睁开眼睛  室内寂静如初  隔着窗帘  我听到雨水拍打塑料雨棚的声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