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伦理”的本体论构建之可能性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u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扩大,更多的人被“要求”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地球村,进行交流。“全球伦理”的合理构建变得紧要起来,自1993年孔汉思起草了《全球伦理宣言》以来,“全球伦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讨论。本文试图从宗教多元论、孔子的“仁”两个方面探析,欲为构建一个广泛的,博采众长的“全球伦理”做一些铺垫工作。此工作不一定能为“全球伦理”的构建带来指引性的提示,但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些许启发。
  关键词:全球伦理;本体论;多元论;仁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4-0000-00
  1 全球伦理的引出
  自从1993年孔汉思(Hans Küng)起草《全球伦理宣言》[1],“全球伦理”的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也遭到了多方批评,简单表述为:“理论上的不足”;“实际上的无用”。[2]关于这些不足和质疑,刘述先已在《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再反思》一文中进行了回答。理论并非不足,孔汉思强调“世界伦理”正确的英文表达是“Global Ethic”,而不是“Global Ethics”。世界伦理只是一种“态度”,不是一个“理论”,在这个层次上说,根本无所谓“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全球伦理也并非无用,史威德勒宣称,“独白时代”逐渐终结,“对话时代”正在来临,面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的战争和纷乱提出警告,“不对话,即死亡”。知识分子在现阶段希望能够构建“世界伦理”,来解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观念上的纠结与情感上的仇恨,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现在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转型之际,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逐渐带动了更多的交流。面对新的世界,原来传统的东西已不能为人类提供规则、理论的保障,必须针对新的世界构建新的“文化”,为人类生活中的合作、交流等提供伦理理论的保障。文化自身不能凭空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衍化性,旧的传统在如今的世界固然不能再产生作用,但是不妨碍它作为源泉来为新的“文化”产生启发。本文试图从人类文明主要的起源处——宗教、中华文明等——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通之可能,为全球伦理寻找本体,或者说寻找启发。
  2 本体论的涵义
  本体论(Ontology)一词是由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最先使用的。此词由ont(?ντ)加词缀ology(学问)构成,即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于希腊文on(?ν)的变式,英文表述为being。[3]本体论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本体论即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不同种类的学科有不同的基础,这里将试图从以往的人类文明的某些片段中寻找可以构建“全球伦理”学说的基础,不求能够运用于构建全球伦理,而是在于从中得到些许启发。这是将之称为“本体”的初衷,并非真的本体,只是一个理论欲构建的思路与过程。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探索到,在人类的所有不同的文明之中,人类早期文明的(用智)方式[4]:一是信主,也就是宗教。人类的早年几乎都是从神学起步。神学有一个特点——信仰,人类因为信仰而确信已经知道的东西,不会发生犹疑,其感知状态非常确定,而一个感知状态确定的状态也就是生存稳定的状态。人类的宗教从诞生时起,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不断地趋于多元化,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这为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约翰·希克(John Hick)提出的宗教多元论为宗教对话开辟了一条道路,我们或许可以从宗教多元论中得到关于“全球伦理”构建的启发;二是重德,其典型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先秦诸子百家讨论的基本问题几乎都是关于人伦社会问题。农业文明导致人口暴涨,人口密度和资源的差度越来越高,社会纠葛非常严重,这是“德”的理论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其典型代表是儒家,孔子致力于“仁”的学问,处理着极其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于“仁”的系统还反映着一个事实,任何的种族、国家,都是以人为本的,这以人为基础的“仁”的学问似乎可以对“全球伦理”的构建有一些启示。
  3 试图从两个方面来寻找构建“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3.1希克的宗教多元论
  希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宗教多元论[5],他指出,任何宗教并没有理由说在拯救上优于别的宗教。通过这一论述,对各宗教的终极问题的语言运用在基督教内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世界各大宗教作为人类对唯一的神圣实在的不同回应,体现了在不同历史和文化的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知觉。”[6]在基督教中是如此,在其他宗教中亦是如此。希克指出,“有各种各样的终极观念,如耶和华、安拉、法身、道等。这些都是终极观念,如果他们作为拯救发生,那么更为终极转变的基础在人面前的不同显现,一个无限超越的神圣实在被人们不同地知觉到了,因而被人们不同地体验到了,从而我们作为人类的不同宗教文化方式里得到了不同回应。”[7]
  希克借助于康德哲学的认识论框架,获得说明众多宗教表达的唯一实在——终极实在。他指出:“基本的康德洞识,即心灵在感知中的积极主动,以及我们总是意识到我们的环境,它是在意识前显现的,而此意识是带着我们的个别概念源泉及习惯而运作的,都已被认识心理学和知识社会学所作的工作大大证实了,并且现在可带有几丝自信地扩展到对宗教的意识分析上来。”[8]希克的分析“证实”了各宗教对于其超越者的所识与所知在经验、理论层面的真实性,但“终极实在”相对于人所認识的实在是先于经验的,“人类的许多宗教经验构成了经验,认识终极神性实在并生活在于它之关系的不同方式,这个终极实在超越我们所有有关它的描述。”[9]所以,关于终极实在的描述是多样的,但超越者的本质是唯一的,宗教现象之所以很多,是因为超越者向人显示它的方式是多样的。
  3.2孔子的“仁”学   当制度崩坏时,可否重建新的社会制度?孔子提出了“仁”学,本着人之关怀,重新建立礼制。仁的概念,是在周礼崩坏、重建礼制时做出的反思。这里有一个形而上的基础,人之存在的一个价值根源。孔子对周公礼制的见解很深刻,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周礼即是此“道”之原型。
  孔子晚年归鲁,“读《易》韦编三绝”,从中找到了仁的创造力,仁的本源即是天地之道、宇宙的生生不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生命的更新,宇宙的发展规律,社会人民的秩序等都蕴藏在自然宇宙中,其动力也源于此。孔子顺势而为之,将仁作为了重建社会制度,也即礼乐的基础。重建秩序有必要假设人的行为意向是结合目的价值的能力,可以由于善而达到善之目标,人具有这样的内在德性。
  先秦时代几乎所有的贤者都集中于讨论人伦关系的问题,关于道德、社会、政治的言论,全都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于“德”的讨论,限定在人类文明的丛林之中,就像是生存在丛林中的动物一样,它们要懂得“丛林法则”以规避灾祸和“很好”地与不同的动物“相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也要求有一个相处之道来规范各自的行为以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
  4 结语
  关于“全球伦理”的本体论构建的两个出发点,宗教多元论、孔子的“仁”,二者最大的相通之处就是都在为不同文化、思想寻找相互沟通的可能性。随着全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全球伦理之构建变成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孔子的“仁”从前现代社会过渡而来难免会在理性方面显现不足。伦理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人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比如理性、规则的单一地方面,是要能够关心到人的生命的整体,宗教的“真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关怀”到了这一点。
  面对全球化的社会,不同文化同时被抛到了同一个平台上,这时就有必要构建一个以各自文化优长为特点的文化综合体。普世伦理不仅是广泛的,还可以是博采众长的。
  参考文献
  [1]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刘述先.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再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6):10-14.
  [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
  [5][7][9]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M].王志成译,1998.
  [6]尼特.王志成译.宗教对话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斯图沃德.周伟驰等译.当代西方宗教哲學[M].北京大学出版,2006.
  作者简介:杨贺淋(1993—),男,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民族学基础的四个部分,即民族学的概念,按照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广泛程度,可以分为狭义民族学和广义民族学,狭义民族学,也被称为传统民族学。中西方民族学科分类,在我国学科分类中,民族学和文化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民族问题理论、民族史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蒙古学、藏学、新疆民族研究、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世界民族研究、文化学、民族和文化学其他学科共十个。民族与种族,从人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突显,想要做好该项工作,人们需要对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进行掌握。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理念及施工管理进行总结,并从对园林植物进行严格把控、绿化植物栽培、施工期间的技术管理三方面,论述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常用施工技术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列举了四例《新中国出土墓志》释文中的句读和理解的疏误,希望可以为本书的订补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希望能为古代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但是,现阶段多数相关研究仍停留于对教育细节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近年来,我们借助课题研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出现了大量的新媒体工具。微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工具,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微信公证号的出现,革新了企业的政工宣传工作。企业应该积极的、合理的运用微信这项新媒体工具来开展企业政工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对企业政工宣传工作的积极作用,以此提高企业政工宣传工作的效率。微信公众号是个人或者企业在微信的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个人或者企业可以在微信的平台上通
主要研究根式函数在具有一个有限支点和多个有限支点的情况下,其函数值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具有一个有限支点的一般形式的根式函数的计算;讨论了多个有限支点的计算方法对一个有限
根据我国文创产品发展的现状及影响文创产品设计的因素,我们探索出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并致力于研发出一套富有地域特色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敦煌文创产品。我们设计出的
第一就是浮躁风.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有论文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还有人
以舞毒蛾幼虫为试虫,采用饲喂、口服、表皮接触和血腔注射4种生测方法测定了白僵菌蛋白类代谢物提取液的毒性.结果表明,4种生测方法样品均表现一定的毒性,血腔注射生测所表现的毒
摘要:东野圭吾堪称日本高产作家,其作品也在中国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很多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其作品的绝大多数都以悲剧收尾,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性特征。《白夜行》《幻夜》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部作品,在人物性格、情节等多个角度都可看出悲剧性的特点。  关键词:东野圭吾;小说;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0-0006-02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