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的较量 利的权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fffffffffffff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劝辞艺术的不朽经典,历来被人们所称赞。题目是后来加的,文章一开篇就把大家引入到一个紧张的情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但顾全大局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奔赴秦营,陈说利弊,展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一、当时之势
  文章开篇交代这场战争的主谋和发动者是晋侯而非秦伯,与晋国有姻亲关系并且有同盟之约的秦国也想来分一杯羹,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秦郑并没有实际的矛盾。对这一点烛之武是有清醒认识的,所以在见到同样老谋深算而又居心叵测的秦伯时,烛之武已经将他要对秦伯说的话在心里打好了草稿,也许早在他答应郑伯时就已经胸有成“辞”了。退一步再想,如果烛之武这么说: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然世人皆知秦晋强而郑弱,以强凌弱,此乃不义之战政城略地,杀掠无辜,此乃不仁之战。不仁不义,此非君子所为,唯君图之。
  这一段话明显有指责秦国的意味,战争不是个人的好勇斗武,统治者的攻城掠池,最终受到摧残的是天下的生灵,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明显是在挑衅秦伯,不但达不到说服的理由,估计连自己的性命也不保,再者“春秋无义战”。很明显,作为一个对春秋时期历史现状有清醒认识的人来说,烛之武没有用儒家的这一套“仁义之说”去说服秦君,去指责秦君,而是紧紧围绕着“利”一层一层地说服秦伯,这是现实的也是聪明的,更是有成效的(结果显示了这一点)。
  二、抓住秦晋矛盾,“利”字当头
  我们来看看烛之武的说辞,烛之武先陈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边远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边邑是不可行的,况且这个别国就是同样强大的晋国,这就等同于秦国不能实际拥有这些土地。这个可以概括为越国鄙远论。开口就降低了姿态,向对方示弱,在强大的秦国面前,郑国是不值得一提的。把自己完全放置在秦国的利益链条当中。秦伯一听,言之有理,气势首先小了一截,认为起码有可听的必要,谁也不会把一个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人拒之门外。紧接着烛之武说道:“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秦国实际上是得不到土地的,最终控制这些地方的还是晋国,跟随晋国不但不能得到好处,而且还帮助晋国这个潜在的对手增强了实力,这是同样有称霸之心的秦国不愿看到的,这个可以概括为亡郑陪邻论。说这些还是不够的,得表明自己的立场,烛之武把郑国完全放置在秦国的利益版图当中,说明留下郑国是对秦国有利而无害的。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来接待道路上乏困的秦国使者。这是唯一一处谈到留郑的地方,还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先的。再回到秦晋的历史交往中,秦伯曾经帮助过晋惠公,但是晋惠公回到晋国之后却失信于秦国,这都是前车之鉴。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方面,那就是秦国攻打郑国对秦国是没有一点益处的,不但没有益处而且对秦国的利益是有害的。“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是贪得无厌的,既然獲取了郑国,那么,他想要向西扩张的话,不削弱秦国的土地,它将从哪去扩张他的势力呢。这就是告诉秦伯灭掉郑国,仅仅只是晋国扩充版图的一小步而已,晋国最终会将扩张之手伸向秦国的。秦伯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些,只是秦伯一直有称霸之心,所以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使秦国强大的机会。但是,当烛之武把其中的利害赤裸裸的展现在秦伯面前时,秦伯犹豫了、思考了、也醒悟了。因为这场兼并战争最终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所以退兵是顺利成章的。烛之武真正的厉害之处,不仅是让秦伯退了兵,还有就是秦国和郑国结了盟,秦伯留下军队驻守在郑国。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后来晋侯的决定。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没有秦伯的这一举动,晋侯直接灭掉郑国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三、多方合力,终成使命
  句句戳到秦伯的心里,字里行间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的,而且语气不卑不亢。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场危机,但化解这场危机仅仅是因为的烛之武的说辞吗?恐怕不是,从文章和历史中不难发现,烛之武说退秦师,进而逼退晋师是很多情况合力的结果。第一:烛之武对秦晋两国亦敌亦友的关系观察的是很清楚的,对晋侯、秦伯二人的野心是有充分的认识的;第二:晋军和秦军分驻两处。这就为烛之武成功见到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三:秦国的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第四:秦晋之间的历史感情。郑国在秦晋两国之间,秦国在郑国西面,而晋国在郑国的东边,晋文公撤军,一个原因是忌惮秦国的军队,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感念秦穆公对他入主晋国的帮助。所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说的就是这个。
其他文献
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  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神的一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一书。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将《瓦尔登湖》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之首。课堂教学中对于选文的解读往往仅从专题和板块的角度出发,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总结为表现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也就使《神的一滴》与其他热爱大自然的文章别无两样。更难以让学生明白这部
作文立意相当于施工图纸,确定了写作大方向,安排写作思路和结构才有可能。教师不妨从学生思维方式作为引导突破口,利用作文实例,展开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对研究,通过求新求异求变化,找到立意切入点,这对提升学生作文实战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定向思维,凸显表达要义  所谓定向思维,就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的确定区域范围的思维活动。高中作文命题时,全命题、半命题带有一定的规定属性,有些材料作文也会给出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语文认知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认知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活动作为与语文核心素养对接的轴心,精心设计丰富的语文实
文本是意义不确定,也未实现的言语成品,它在作者创作和读者理解中存在,文学文本尤其如此。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即“闲笔”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写作叙事学认为,空白往往会由闲笔来设色。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闲笔”是散文“形散”特点的最大体现。细致探究散文的“闲笔”,能洞察文本中之“设色”。以“闲笔”为突破口,发现“闲笔”之所在,挖掘“闲笔”之用意,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选录了清代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代表作《左忠毅公逸事》。此文我读过多次,也讲授过多次,本以为熟悉之处再无风景。但今天再次阅读它时,又有了新的感受。诚如黑塞所言,“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不仅体会到了这篇文章选材典型,语言精炼,叙事简洁传神,更深深地感到:看似寻常最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并且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一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却获了大奖,与其跳出“零度写作”饱含温度地抒发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自由和平的珍惜莫不关联。文中,作者不仅将深沉的情感寄托在毒气室、焚尸炉、绞刑架上,寄托在参观者的一言一行中,同时,也倾洒在奥斯维辛的一草一木上。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高论在这里同样适用。  其实,文中关于奥斯维辛自然景物的描写
在上陶行知先生的《创宣言》之前,我问学生:“‘创造’的含义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创造?”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创造”即为“发明”,他们没有创造,创造是难度很大的工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再来说说“创造”的含义并举例说明,结果学生一共总结出来了这么几重含义:1.无中生有。比如“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早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2.创作。比如“美术
2015年南通市二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印象:  这是哲理类的新材料作文。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强调时间的短暂易逝,后一句强调时间的恒久漫长。这是一道颇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时间
从2016年开始湖北高考将整体起用全国卷,湖北高考语文卷在自主命题12年后完成了自己的阶段性使命。我,一个从教16年的语文老师,对此消息的反应是喜忧参半,且喜风光无限,亦忧征途漫漫。  首先,湖北高考语文在单干12年后再次融入大家庭,可以让湖北考生和湖北语文教育接受一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检验和锻炼,挑战中有美的历险。通过使用全国卷,湖北语文教育界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以湖北考生的卷面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