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视角下医患关系处理程序与方案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紧张的医患关系是目前医疗卫生领域最大的难题,现有体制并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以新时代中国国情与医改为导向,结合王阳明“致良知”思想,为医患关系处理提出可行的思路与手段,促进社会外在规范和医患个体内在道德的整合以及医患双方知行合一,有效提高医患关系处理的效果。
  关键词:“致良知”;医患关系处理;“知行合一”
  六百多年前,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在当代仍然对道德教育地开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致良知”思修所倡导的“良知”与医学领域强调的“仁心”和医道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为该思想运用到医疗活动中奠定了基础。在医疗活动中,日益激化的医患关系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医患关系处理主要依靠制度和规范的约束来实现,而“致良知”思想提供的诸多道德教育方法与手段,从道德层面为处理医患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医患主体双方个体层面的内在道德观念转变,比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约束,更益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协调。因此,本研究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的道德教育观点及其相关方法进行梳理,将其应用于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提出可行的处理程序和方案,力求提高医患关系处理的效果。
  一、“致良知”中隐含的医患关系处理方法资源
  王阳明所提出的“致良知”思想是其心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该思想为医患关系处理提供了许多方法资源。
  (一)“良知”促进医患关系外在规范与内在道德的整合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概念实现了外在规范与个人内在意识的有效整合,摈弃了程、朱理学将“人心”完全与私和恶、公和善直接划等号的观点[1]。他认为人的“良知”是普遍公理与个体人心两者的结合,其中前者包含了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共同规律和道德规范,具有普适性、外在性和超越性等显著特征,而后者则是王阳明重点强调的,也是其突破以往理学局限的重要手段,人的“良知”不管是表现为个人自省,还是个人的情感,都是人作为主体而独特的态度,具有个体性、内在性和经验性等显著特性。他认为公理与人心只有在接触客观事物时,二者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统一[2],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传统观念中的主观成分,因而王阳明所提出的“致良知”学说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与内在的社会个体道德两者之间所具有复杂互动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当前在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医患关系处理制度和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医患自身的道德所起得到的作用则十分微小,依据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观点,外在道德规范与个人内在的道德观念因为“良知”而实现了有效统一。“良知”的引入,使得医患关系处理能够发挥原有制度和机制外在作用的同时,也发动医患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因而可以有效提升医患关系处理的效果。
  (二)“良知”推动医患关系中主体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注重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强调通过人的“知行合一”共同达到既定目标[3]。良知在自然情形下,通常能够被作为主体的人所感知,但这种感知并不能避免人的作恶行为,唯有通过人后天“致知”的努力,人的良知才能够被人自觉的实现。可以看出,“致良知”中的“致”包含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人有可能通过自身的觉悟实现符合“良知”的行为,也有可能不能感悟“良知”,从而为恶。“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对人的良知进行扩充,人对良知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过程是需要持续加强和扩展的,人需要使之由粗到精,不断完善;二是良知需要不断实践,“良知”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朱熹等人对“知”的认识停留在认知层面的局限。
  在医患关系中,大部分医生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都有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而患者在求医过程中也是抱着对医生的信任和感激之心而来,但这种“良知”若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而并没有通过人的自身努力或者实践转化成行为,那么必然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而应引导医患激发自身的“良知”,使之转化为具体实践,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三)“致良知”为医患“知行合一”指明方向
  王阳明针对所提出的“致良知”目标,给出了实现该目标具体的路径。他认为“致良知”首先需要个人确立志向,“立志”在人实现“良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人基于自身的主观意愿,将社会所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作为目标,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4]。在立志之后,人还需要注重自身的知行合一,将所确立的意识层面的目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整个“致良知”过程的起始点,同时也是该过程的终极目标,该过程就是要将个体自身固有的“良知”显化为能够被人所察觉和感知的“良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人通过自身行为不断实践,知与行并不是先后顺序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和作用的关系。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不再是以往只将道德修养放置于抽象层面的主体意识,而是依附于主体行为的道德实践。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并不是独立、单向的过程,而是往复循环、无休无止的过程,要求人们长期坚持该过程,不断提升“致良知”的层次与水平[5]。显然,“致良知”学说的这些观点,为有效处理医患关系在道德层面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医患应当自觉确立“致良知”的目标,再通过就医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将“良知”转化为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具体活动,进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地构建。
  二、基于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医患关系处理程序与方案
  (一)促进医患双方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的整合
  在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个体与天理是一对激化的普遍矛盾,这是其“致良知”学说着重要解决的问题[6]。在当代的医患关系之中,也存在着医患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医患关系从根本上也是人的个体目标与社会共同目标两者之间冲突,社会所制订的一系列规范医患关系的制度和机制对应的是“致良知”学说中的天理,也是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要达成的目标,而医患双方各自的诉求和个人权利观念则是个体层面的目标。随着当代社會个人意识不断加强,我国由以往集体价值观主导的社会,正在转向个人价值观主导的社会,个人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主要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个人价值追求,对具体处理程序进行相应的调整。   (1)在医患双方的目标设定上,应当恰当地平衡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关系。在全局层面上,必须要明确医患关系之中既包含了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集体利益,同时也包含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个人价值追求,应当确保医患双方各自正当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合理满足,促进医患双方价值的共享,以确立医患双方共同的目标。从社会和医院层面来看,其要实现的目标通常都比较长远和宏观,而从个人层面来看,其目标通常都更注重当下,且更加具体化,若要确保医患关系的和谐,就必须对这两种诉求进行充分的平衡。
  (2)在针对医患开展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从道德层面将医患双方自个人层面的价值引向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在进行医学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导入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让医患双方先从个体层面感知其具体意义,使之感受到这些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个人的积极作用,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接受这样的宣传和教育。只有当医患双方都从根本上都转变了态度,他们才会在医患关系之中表现出亲和的一面,而此时再对其加以恰当的引导,使其认知超越个体价值观的局限,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共享之中。
  (二)促进医患双方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一生之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将道德由抽象的观念拓展到了具体的实践,他将知行合一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對医患关系的处理来说,医患的“良知”也需要从认知层面转化为医患的实践,而要实现该目标,需要对医生和患者双方开展科学的认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恰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1)明确知行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当前在针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所开展的宣传教育,主要是依照认识教育在先,而实践教育在后的流程展开,但这种简单的时序关系并不能充分反映知行之间所隐含的复杂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行动通常需要已经存在的意志给予预先的指导,但意志和行动又不存在这种谁先谁后的关系,因而在开展认知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二者应当是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的。
  (2)把握知行在具体实现中的侧重。“良知”主要由医患双方自身的观念产生一定效应,但医患双方观念上的转变并不是“致良知”的极大目标,“良知”在医患关系处理中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还是看“良知”有没有转化为医患具体的行为。与此同时,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很难通过人的观察进行确认,观念转变的迹象只能通过医患自身的行为外显则能够捕捉到,因而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所开展的宣传教育重点必须放在实践教育之中。
  (3)促进知行在医患关系中的转化。虽然知与行在很大程度存在着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必然能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他们的转变需要具备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外在条件主要指的是特定行为的难易度及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到医患关系处理而言,若医患双方在“良知”的影响下产生某种行为,并不要求医护人员和患者投入较多的精力或者付出较多的成本,且能够给对方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他们在内心里会相对容易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而相反,若医患的“良知”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条件不充分,那么医患双方的“良知”就有可能因此而隐藏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医患的“良知”转化为具体行为创造有利的条件,是医患关系处理中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本研究在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的视角下,对该思想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相关观点及其方法资源进行了阐述,并将其应用到医患关系处理之中,提出了具体的程序和方案,能够对医患关系处理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医患关系之中,医患双方既受到医疗机构和社会层面所制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但同时也受到了自身个人主体思想和价值追求的影响,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所提出的外在规范与内在道德整合、知行合一等观点,为制度、道德以及个人价值的统一,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因此,在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帮助医患确立合理的目标,积极推动个人施救和就医目标与社会和医院的集体道德规范目标进行融合,促使医患双方个体层面的“良知”能够及时地通过各自的行为转化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医学伦理道德的相关行为,从而在根本上调和医患二者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赵国利.致良知: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正法眼藏[J].求索,2012(5):154-156.
  [2]方国根.王阳明“致良知”道德哲学及其精神维度[J].学术界,2014(9):51-68.
  [3]韩玉胜.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省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4(8):57-61.
  [4]张艳婉,张元珍,喻明霞,等.医患信任的伦理困境及解决策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17(13):2569-2573.
  [5]田浩,伍敏,肖庆,等.注重预防 妥善处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47-49.
  [6]陆艺.我国古代处理医患关系的优良医德传统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4):514-516.
  作者简介:卢珊(1989—),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
  课题项目:2017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视角下现代医患关系的重建构想(课题编号:2017qn33)。
其他文献
摘 要:“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把握,是在“三个自信”的基础形成的“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研究对于全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大的提高,使全国各族人民时时刻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的向前推进、对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四个自信;理论与实践;中国特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互联网的普及与教育的相互渗透,为我校的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不断引领我校朝着信息化不断发展。近年来,我校对“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因此,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教育”在中职教育管理上的现状和面临的种种疑惑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在“互联网+”
期刊
摘 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于生态文化的建设。而在生态文化体系架构中,生态价值观居于核心指导地位,这是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当前河北承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绿色河北的创建必然需要优先发展生态文明,不断的提升区域的生态文
期刊
摘 要:高职教育管理中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教育改革基本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教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加强需要提高认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软件开发水平,提升适用性;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的学习。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教务管理系统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伴随着科技的
期刊
摘 要: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能否做好学生、班级的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校今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校政策与思想的最终执行者,是学校与各科教
期刊
摘 要:要保证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须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要从校企双方的实际出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才能实现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经过深入的探讨,决定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方向、专业技能要求做出调整:一是对培养目标的调整,增加培养汽车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們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正确认识这一新思想产生的重大时代背景,科学把握其蕴涵的丰富内容,深刻领悟其对理论和实践、对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意义,从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时代;新思想;形成条件;丰富内涵;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
期刊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整体实力空前提高,各项建设稳步推进,部分管理者解决问题不够合理、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人员高度集中的部队,管理头绪多、任务重,更加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好的管理艺术。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对部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加以阐述,并进行了辩证分析。  关键词:部队制度化管理;部队人性化管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跟进时代发展,独立自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数字、网络技术平台,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开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人們思维的领域,让人们的思维不再受到局限性。网络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新媒体平台下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网络的发展让他们接受教育思想的方式越来越多。本文围绕新媒体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些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成为新的课题。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采用多种媒体同时发布信息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思想和舆论引导,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四有青年。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新时代;新媒体;创新;高校  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脑、手机的全民普及,以及网络的全面覆盖,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