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述新出版时代农业科技期刊的生存现状及问题,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提出农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应从提高刊物质量、坚持办刊特色、缩短出版周期、准确市场定位四个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开拓创新,以改革求生存,市场中求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造社会效益。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生存现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04-02
随着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和互联网进程不断深化,作为在农业科技信息交流中,能迅速传播最新知识的农业科技期刊,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为保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坚持办刊特色、调整期刊的内容形式、重新定位至关重要。
一、存在问题
1.重复办刊,内容趋同。重复办刊,内容趋同,印刷费用上涨,发行量下降等原因,使农业科技期刊的运作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1995年,中国正式出版有CN号的农业科技期刊(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表5大类)共563种[1],到2005年,现有农业期刊1 400多种,涉及农学27个专业[2]。农业科技期刊的数量由1995年的563种,到目前的1 400多种,十年增涨59 % 。现阶段,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导致的科技期刊品种虽然众多,但期刊高度同质化,使得总体实力减弱;出版周期较长、缺乏互动模式等因素,导致大量优秀稿件外流[3]。因此,中国农业科技期刊一方面表现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刊物少。
2.稿源不足,影响质量。中国许多期刊,特别是农业科技期刊或多或少地面临稿源日渐减少的局面。据新闻出版署统计,2006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 468种,综合类479种,自然科学、技术类4713种。按期刊总数计,中国已进入期刊大国之列。但是农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技期刊不多,被《SCI》引用的农业期刊仅44种,占被引用期刊总数的2.47%[4],所以农业科技期刊面临的稿源不足问题尤其突出,严重影响着期刊的质量。这与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1.5 %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都是不相称的[5]。所以,农业科技期刊只有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后,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高办刊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科技含量。
3.经济压力大,发展后劲不足。中国的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长期以来,无论是大学、科研院所的学报,还是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均以国家财政或主管、主办单位以补贴形式进行投资和运作,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加之,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冲击,以及农业科技期刊读者群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萎缩,广告经营很难开展。由经济状况不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后劲不足。结果是,期刊的社会活动就会受到严重限制,刊物的编辑质量也会因资金不足而受到影响[6]。
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近年来,在文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下,新闻出版业加快了开拓国内、国际二个市场的速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已具规模,农业科技期刊为了生存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会很快进入一个大的调整时期[7]。所以,农业科技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未来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来看,还应从四个方面改革发展与创新:提高刊物质量、坚持办刊特色、缩短出版周期、准确市场定位。
三、提高刊物质量
1.开拓稿源,把好稿件质量,提高期刊的质量。农业科技期刊是一种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而农业科技论文产出多、收录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8]。开拓稿源,提高稿源质量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关键。以《北京农业》为例, 2007年《北京农业》录用的300篇科技论文类的稿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投稿数量为57篇,占19 %,中级职称人员投稿数量约为200篇,占67 %。这种形式有效地保证了稿件的来源。为了进一步保证稿件质量,还建立了编委会和通讯员制度,请专业人员荐稿, 2007年在《北京农业》上发表的300篇科技论文类的稿件,通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荐稿的数量为71篇,基金项目22篇,这样做有利于发现高水平稿件,使作者与期刊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使稿件质量的逐步提高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2.提高编辑的素质。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凭借良好的学科专业背景,积极主动地了解前沿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把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和信息及时组稿报道,吸引高质量稿件。以《北京农业》为例,近三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严谨的工作风格,不仅在稿件录用规则中明确要求,计量单位严格使用国家法定国际符号标注,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审读稿件时完全按照稿件科学性、实用性等要求录用稿件,杜绝人情稿,使得稿件的质量有保证。在人员数量的编制方面,采取精干人员组成,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管理机制。全社编校人员控制在十人以下,鼓励编辑人员走出编辑室,培养既能编校,又能进行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经过积极努力,《北京农业》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坚持办刊特色
1.调整期刊的内容、形式,优化栏目设置。目前,农业科技期刊在学科配套和类别的比例上还有待完善。以《北京农业》为例,为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根据自身刊物的特点,调整期刊的内容、形式,重新定位,形成了独自的办刊特色,保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将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优化栏目设置,如实用技术,以刊发实用技术为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为传播农业公共信息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栏目设置上增加奥运农业、都市农业,介绍首都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种业动态为种子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行业信息、产品供销服务,设置了经营谋略、举案论法等特色栏目;科技论文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发表科研论文的平台,根据农业基础科学、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艺学、植物保护、园艺学是农业科学的主体,其研究机构和投入科研人员的数量都很多的情况,设置相应的细分栏目。这种形式不仅受到了读者欢迎,也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和认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将是一个新的契机,农业科技期刊抓住这个机会,与农业科技共同发展。
2.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农业科技期刊网络化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2005年中国期刊上网率近70 %,表明期刊网络化发展迅速,已达一定规模。《北京农业》为适应变化的市场,将网络作为创建期刊品牌的平台,从内容结构、读者界面、编辑流程等方面将纸质期刊与网络进行整合,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AED)统计源期刊。
五、缩短出版周期
据推算,中国大陆农业科技论文年增长率将高于80 %的水准[9]。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长,缩短刊期,是农业科技期刊努力的方向。目前,除适当地增加期刊出版数量外,多数还是靠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年出版期数或增加页码的办法来解决。2007年,《北京农业》为了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充分利用期刊的资源,将月刊改为旬刊,并使用推广电子无纸化组稿、审稿,使得作者投稿和编辑工作更加便捷。其中,上旬刊为实用技术、中旬刊为种业动态、下旬刊为科技论文的形式,三种不同形式的平台,从不同层面为读者提供农业信息和发表文章的机会,受到了读者欢迎。
六、准确市场定位
“十五”期间,中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适应市场变化,农业科技期刊找准市场,及时更新定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1.支点定位。以北京农业为例,自1981年创刊,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多年来努力保持自己的形象特色,坚持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办刊方针, 始终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办刊宗旨作为期刊的定位支点,满足众多层面需求的服务。
2.市场开拓。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扩大出版物消费需求带来难得的机遇。对农业期刊社来说,读者和广告客户同样是上帝。增加广告数量,是增加期刊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期刊发行量和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广告收入将会使中国农业科技期刊进入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广告一样,收取一定的发表费用,既能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又能让增加优秀的课题基金论文比例。1996年8月出台的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科研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重点科技著作、科普读物和重点科技译著等的出版。”这为农业科技期刊收取发表费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政策依据。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期刊通过资源整合,加快转型,成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翁志辉.台湾农业科技期刊的状况及两岸比较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3,(1):63.
[2]边全乐.中国农业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I [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5):91-95.
[3]杨子江,张晓琴,姚成龙.第四届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博网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7:34.
[4]温树伟.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J].科技通报,1993,9(2):68.
[5]朱四光.第四届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论文集[R].北京:北京农博网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7:44
[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88—1990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在1991年的被引证情况统计和分析[J].中国科技
期刊研究,1993,(3):8.
[7]王强华.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工作总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3,(1):9.
[8]刘世华,唐建英,范玉卿.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9,(2):51.
[9]李林峰,陈国荣,陶雪娟,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业学报,2001,(2):87-93.
[责任编辑王晓燕]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生存现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04-02
随着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和互联网进程不断深化,作为在农业科技信息交流中,能迅速传播最新知识的农业科技期刊,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为保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坚持办刊特色、调整期刊的内容形式、重新定位至关重要。
一、存在问题
1.重复办刊,内容趋同。重复办刊,内容趋同,印刷费用上涨,发行量下降等原因,使农业科技期刊的运作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1995年,中国正式出版有CN号的农业科技期刊(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表5大类)共563种[1],到2005年,现有农业期刊1 400多种,涉及农学27个专业[2]。农业科技期刊的数量由1995年的563种,到目前的1 400多种,十年增涨59 % 。现阶段,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导致的科技期刊品种虽然众多,但期刊高度同质化,使得总体实力减弱;出版周期较长、缺乏互动模式等因素,导致大量优秀稿件外流[3]。因此,中国农业科技期刊一方面表现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刊物少。
2.稿源不足,影响质量。中国许多期刊,特别是农业科技期刊或多或少地面临稿源日渐减少的局面。据新闻出版署统计,2006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 468种,综合类479种,自然科学、技术类4713种。按期刊总数计,中国已进入期刊大国之列。但是农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技期刊不多,被《SCI》引用的农业期刊仅44种,占被引用期刊总数的2.47%[4],所以农业科技期刊面临的稿源不足问题尤其突出,严重影响着期刊的质量。这与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1.5 %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都是不相称的[5]。所以,农业科技期刊只有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后,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高办刊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科技含量。
3.经济压力大,发展后劲不足。中国的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长期以来,无论是大学、科研院所的学报,还是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均以国家财政或主管、主办单位以补贴形式进行投资和运作,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加之,电视、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冲击,以及农业科技期刊读者群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萎缩,广告经营很难开展。由经济状况不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后劲不足。结果是,期刊的社会活动就会受到严重限制,刊物的编辑质量也会因资金不足而受到影响[6]。
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近年来,在文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下,新闻出版业加快了开拓国内、国际二个市场的速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已具规模,农业科技期刊为了生存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会很快进入一个大的调整时期[7]。所以,农业科技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未来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来看,还应从四个方面改革发展与创新:提高刊物质量、坚持办刊特色、缩短出版周期、准确市场定位。
三、提高刊物质量
1.开拓稿源,把好稿件质量,提高期刊的质量。农业科技期刊是一种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而农业科技论文产出多、收录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8]。开拓稿源,提高稿源质量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关键。以《北京农业》为例, 2007年《北京农业》录用的300篇科技论文类的稿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投稿数量为57篇,占19 %,中级职称人员投稿数量约为200篇,占67 %。这种形式有效地保证了稿件的来源。为了进一步保证稿件质量,还建立了编委会和通讯员制度,请专业人员荐稿, 2007年在《北京农业》上发表的300篇科技论文类的稿件,通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荐稿的数量为71篇,基金项目22篇,这样做有利于发现高水平稿件,使作者与期刊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使稿件质量的逐步提高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2.提高编辑的素质。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凭借良好的学科专业背景,积极主动地了解前沿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把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和信息及时组稿报道,吸引高质量稿件。以《北京农业》为例,近三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严谨的工作风格,不仅在稿件录用规则中明确要求,计量单位严格使用国家法定国际符号标注,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审读稿件时完全按照稿件科学性、实用性等要求录用稿件,杜绝人情稿,使得稿件的质量有保证。在人员数量的编制方面,采取精干人员组成,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管理机制。全社编校人员控制在十人以下,鼓励编辑人员走出编辑室,培养既能编校,又能进行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经过积极努力,《北京农业》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坚持办刊特色
1.调整期刊的内容、形式,优化栏目设置。目前,农业科技期刊在学科配套和类别的比例上还有待完善。以《北京农业》为例,为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根据自身刊物的特点,调整期刊的内容、形式,重新定位,形成了独自的办刊特色,保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将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优化栏目设置,如实用技术,以刊发实用技术为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为传播农业公共信息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栏目设置上增加奥运农业、都市农业,介绍首都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种业动态为种子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行业信息、产品供销服务,设置了经营谋略、举案论法等特色栏目;科技论文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发表科研论文的平台,根据农业基础科学、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艺学、植物保护、园艺学是农业科学的主体,其研究机构和投入科研人员的数量都很多的情况,设置相应的细分栏目。这种形式不仅受到了读者欢迎,也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和认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将是一个新的契机,农业科技期刊抓住这个机会,与农业科技共同发展。
2.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农业科技期刊网络化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2005年中国期刊上网率近70 %,表明期刊网络化发展迅速,已达一定规模。《北京农业》为适应变化的市场,将网络作为创建期刊品牌的平台,从内容结构、读者界面、编辑流程等方面将纸质期刊与网络进行整合,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AED)统计源期刊。
五、缩短出版周期
据推算,中国大陆农业科技论文年增长率将高于80 %的水准[9]。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长,缩短刊期,是农业科技期刊努力的方向。目前,除适当地增加期刊出版数量外,多数还是靠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年出版期数或增加页码的办法来解决。2007年,《北京农业》为了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充分利用期刊的资源,将月刊改为旬刊,并使用推广电子无纸化组稿、审稿,使得作者投稿和编辑工作更加便捷。其中,上旬刊为实用技术、中旬刊为种业动态、下旬刊为科技论文的形式,三种不同形式的平台,从不同层面为读者提供农业信息和发表文章的机会,受到了读者欢迎。
六、准确市场定位
“十五”期间,中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适应市场变化,农业科技期刊找准市场,及时更新定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1.支点定位。以北京农业为例,自1981年创刊,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多年来努力保持自己的形象特色,坚持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办刊方针, 始终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办刊宗旨作为期刊的定位支点,满足众多层面需求的服务。
2.市场开拓。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扩大出版物消费需求带来难得的机遇。对农业期刊社来说,读者和广告客户同样是上帝。增加广告数量,是增加期刊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期刊发行量和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广告收入将会使中国农业科技期刊进入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广告一样,收取一定的发表费用,既能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又能让增加优秀的课题基金论文比例。1996年8月出台的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科研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重点科技著作、科普读物和重点科技译著等的出版。”这为农业科技期刊收取发表费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政策依据。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期刊通过资源整合,加快转型,成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翁志辉.台湾农业科技期刊的状况及两岸比较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3,(1):63.
[2]边全乐.中国农业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I [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5):91-95.
[3]杨子江,张晓琴,姚成龙.第四届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博网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7:34.
[4]温树伟.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J].科技通报,1993,9(2):68.
[5]朱四光.第四届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论文集[R].北京:北京农博网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7:44
[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88—1990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在1991年的被引证情况统计和分析[J].中国科技
期刊研究,1993,(3):8.
[7]王强华.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工作总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3,(1):9.
[8]刘世华,唐建英,范玉卿.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9,(2):51.
[9]李林峰,陈国荣,陶雪娟,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业学报,2001,(2):87-93.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