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id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专题式“慢题”教学和阶
  段式“快题”教学两个部分,并对具体实施办法展开说明与探讨。
  [关键词]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刘圆圆(1978-),女,辽宁阜新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辽宁
  鞍山114051)刘声远(1964-),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辽宁沈阳110136)
  庄金迅(1972-),男,江苏沭阳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辽宁鞍山11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职业技能竞赛反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
  2009B219)和辽宁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941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27-02
  一、高校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的建筑类型呢?这是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
  传统的高校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题。另外,快速设计仍旧是当前我国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
  定位为能力提高阶段,通过涵盖尽可能多的建筑类型,依据建筑因此传统的只有单一能力训练的建筑设计课程设置很难适应社
  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安排教学顺序。这种类型式设计教学在中会发展的需求。
  国高校实行了几十年,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案,成功地培二、教学探索
  养出了一批批建筑设计人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建筑类针对以上建筑设计课教学面临的问题,辽宁科技大学建筑
  型还会不断地涌现,我们的建筑设计课如何能够涵盖如此之多系在三年级“建筑设计”系列课的设置模式、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
  (一)教学模式探索
  1.设置依据。现代主义认为建筑设计思维就是一种解题过
  程。因此,教设计的重点就是在教这种解题过程和从这过程中
  产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法。而之所以能够进行建筑设计教学
  的逻辑基础就是必须假定这种解题过程产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
  方法是可教的。基于以上两点,将原来“类型式”教学模式转变
  为“专题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2.快慢题并举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系三年级“建筑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慢题”和“快题”两个部分。(1)“慢题”设置
  模式——专题式。即运用
  8周教学周完成的设计题目,由一组
  具有相同教学目的又具有各自阶段性的建筑设计课题构成。每
  个阶段建筑设计课题重点解决一种建筑问题,把传统的类型式
  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式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教学涵盖量不足难
  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要求的问题。(2)“快题”设置模式——阶段
  式。这是指运用
  2~8小时完成的设计题目,题目设置分四个阶
  段,难度逐渐增加,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单
  体建筑的概念设计,解决学生初次接触快速设计难以适应问题。
  (二)教学内容探索
  1.“慢题”教学内容设置。首先,设置顺序的确定。三年级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经历了若干尝试性的建筑设计训练,具
  有一定的设计经验,可是这种经验仍旧是感性的或者说是模糊
  的,而现代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师的理性创作过程。依据思维
  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并结合建筑设计的过程,可以建构出如图
  1
  所示的设计思维功能模型。其次,教学内容的确定。主
  “慢题”
  要包括:(1)建筑设计与设计方法专题训练。这主要是加强学生
  对建筑设计的工作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学生逻辑
  思考习惯的培养与养成。(2)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专题训练。要
  求学生加强环境意识,掌握景观环境设计的要点与方法,强调设
  计中新建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加深学生对目前建
  筑界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的了解,并提出解决设想。(3)建筑设计
  与人文环境专题训练。要求在基本掌握一般设计方法的基础
  上,开发贯穿自己的创意,融入城市文脈的基本设计思想和理
  念,了解和加深场所再现的设计理念,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文化内
  涵和标志感的风格特色。(4)建筑设计与相关技术专题训练。要
  求学生在设计中,进行建筑的物理环境设计,增强运用建筑技术
  手段解决切实问题的能力,注重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其中,体会
  建筑的科学性是重点。
  2.“快题”“快题”如图
  2所
  教学内容设置。首先,设置框架,
  示。其次,各阶段操作要点。(1)绘图速度训练阶段。该阶段着
  重培养快速设计的制图速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够临
  摹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建筑设计图纸内容。该阶段应严格强调快
  速设计的时间限定,如有必要可以根据情况重复进行。(2)速度
  与技法训练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背相应时
  间段的“慢题”设计内容,同时手脑并用熟练掌握快速设计的表
  达技法。教师应重点强调“默背”坚决杜绝临摹及快速设计的时
  间性。(3)引入部分设计内容的快速设计训练。该阶段要求学生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与“慢题”类型相同的建筑设计内容,主要训
  练学生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解决部分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着
  重强调方案设计与制图表达的时间分配。(4)快速设计训练。经
  过前三个阶段的分项训练,学生基本能够进行完整的快速设计
  训练,本阶段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2000~3000平方
  米的中小型建筑新题设计,图纸内容齐全,表达方法成熟有一定
  效果。
  (三)教学方法探索
  首先,调研阶段——自主。以学生自主调研为主,教师规范
  讲解为辅,前沿专题讲座为补,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
  可以查缺补漏由教师补充其理论及知识面的不足。其次,草图
  阶段——平等。在注重师生平等交流与生生平等交流的基础
  上,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适当进行职业
  道德教育。最后,评图阶段——公平。合班评图,共同参与,客
  观公正,及时反馈。反馈形式为合班评图与单班讲图并举,细化
  到每个学生每个问题。优秀的学生给予证书鼓励并展出,以此
  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建筑设计”
  值得探讨。对于建筑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始终以探索者的姿态,
  继续前进,走出一条具有创新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
  [2]王炎松,谢飞.基于“建筑文化主题”的大三建筑设计课程特色思考[J].华
  中建筑,2008(5).
  [3]吴良墉.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J].城市规划,1998(6).
  [4]宋晔皓,张悦,朱宁.对于快速设计教学的当前思考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08(7).
其他文献
医学临床分析表明,胎盘脉管系统图像与胎儿的发育情况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图像的胎盘功能分析方法。首先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得到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缓解广大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矛盾的同时,将持久伴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涉及政府、社会各界、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是主要原因。高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法人实体,要确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既适应社会需求又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办学理念大
目的探讨医用1.44μm波长脉冲Nd:YAG激光对犬气管壁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脉宽640μs,频率5Hz、最大单脉冲能量1J的1.44μm脉冲Nd:YAG激光,按单脉冲能量0(对照)、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学校里开展名师培养工作室活动,有一位老师组织引导了叶圣陶先生的《风》一课。现摘录几个教学片段:  师:“颤动”是什么意思?树叶颤动发出怎么样
左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后因素。心脏磁共振(CMR)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及可重复性高等优势,已成为评估左心房结构和功能
阈值的选择是小波去噪的关键技术之一,但软硬阈值各有其缺陷。本文分析了自适应阈值的优点,进而提出逐点噪声方差法在去噪方面有更强的优势。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阈值并结合具有更强自适应性的逐点噪声方差法不仅能提高医学图像的峰值信噪比,还能有效地降低由传统阈值所带来的方块效应。
研究弱胶结砂岩声发射信号参数特征及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区分不同粒度弱胶结砂岩破坏过程的声发射信号源,是建立不同粒度弱胶结砂岩临界破坏判据的基础。通过对单轴压缩下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知道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伴以某种情感。此种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今后某些态度、观念的形成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