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国内外广为关注。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就取消农业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答问。
  
  本届政府为什么下决心取消农业税
  
  问: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本届政府为什么要下决心予以取消?
  答: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已在中国存续了2600年之久,期间共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化。第一次是由夏商周时期的劳役地租,改变为春秋战国时期以亩计征的实物地租;第二次是由秦汉时期按土地产量分成的比例地租,改变为魏晋至唐前期按土地数量缴纳的定额地租;第三次是由魏晋隋唐时期的租调制调整为唐中后期的两税法;第四次是由唐后期的“两税法”改变为明代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第五次是由明代的“一条鞭法”改变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完成了赋役合并。
  总的看,历史上农业税制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但无论形式多变、名称多变却未改变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种和收入来源的地位与作用,“皇粮国税”一直是农民天经地义必须缴纳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国家政权稳定和推进工业化建设,农业税在相当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农业税条例》,统一了全国农业税制度,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全面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策。这一德政之举,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广大农民的关爱、对农村繁荣的关心、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下大决心取消农业税,我的理解是确有这个必要,而且也具备承受的能力。
  有必要,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温总理曾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表达他对“三农”的关切之情。我深受震撼,深为感动。的确,9亿农民是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基石,9亿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9亿农民不稳,整个国家就难以稳定;9亿农民不能实现小康,全国人民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话。
  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能力,就是说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有能力、有实力承担取消农业税这个成本。尽管取消农业税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但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看,这些财政的减收增支是为破解“三农”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的瓶颈制约、造福广大农民所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十分值得的。
  问: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有何重大意义?
  答: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取消农业税,完善和规范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可以更好地维护9亿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取消农业税,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将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三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促进力量。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农村人口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增加农村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从而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农业税征管工作量大,征管成本高,处理不当还会直接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取消农业税,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也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履行社会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从而进一步改善和密切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大范围覆盖农村,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中央财政如何实现“多予、少取、放活”?
  问:目前我国减免农业税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迄今为止,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共减轻了农民多少负担?为支持改革,中央财政共安排了多少资金?
  答:到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已有28个,河北、山东、云南3个省也有210个县(市)免征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得到了大幅度减轻,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8亿农民得到实惠,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和支持这一政策。
  为保证免征农业税后基层政权和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运转,中央和地方财政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截至2005年,中央财政累计已安排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转移支付资金1830亿元。从2006年起财政每年将安排1000亿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的巩固完善,其中中央财政每年将通过转移支付补助地方财政780亿元。
  问:中央提出今后“三农”工作将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要在“多予”上做文章。请问中央财政对此将采取哪些支持措施?
  答:明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对农村还必须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完善并加强对农民的“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增加;进一步扩大农机具购置的资金补贴范围。
  二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的原则要求,在2006、2007两年时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三是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央财政将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
  六是全面促进农村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等。
  问:除了“少取”、“多予”外,“放活”也是破解“三农”问题一项重要举措。请问财政在“放活”上有何思路?
  答:“放活”,即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从财政来说,就是要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一是支持国有农场、国有林场、水管单位改革,推动深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二是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三是推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的发育。
  四是支持积极探索和发展多种形式并存的农业保险制度。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乡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人民论坛记者周晓燕)
其他文献
在新形势下,浙江省从实际出发,立足省情,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为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构建惩防体系的新路子,为各地惩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抓“五大环节”    注重宣传教育,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崇廉氛围。每年突出主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召开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举办“浙江论坛”和新任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培
期刊
2005年,国际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国际关系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调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    热点地区普遍降温形势依然严峻    与往年相比,2005年的热点地区普遍降温,亚洲和非洲的安全形势有所改观。巴以结束长期以来以暴制暴的局面,恢复政治与安全对话,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得以实施。非洲形势继续好转,苏丹政府和南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签订《全面和平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型政府”是地方政府改革的自觉性目标选择。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相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这一愿景,其中的先行者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成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200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参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外发达国家政府再造的实践,结合成都实际,提出了在全市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同年底,成都市工商局、公安局、市政公用局
期刊
嘉 宾  魏 新 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  李志强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冯 军 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周伟焜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    魏新: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判断重大技术创新的标准,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建立一系列系统的支持机制,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提供长期的保障和推动。    李志强:科研单位是上游,科技园区是中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城管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胸怀全局,树立“大城管”意识,依法严格管理城市,为企业、市民排忧解难,不断增强管理和执法的社会效果,争当和谐主力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成绩的取得,缘于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民本”思想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强化“七种意识”,提高“五种能力”,从而得到
期刊
云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较早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被理论界称为“云南现象”。云南在全国已率先建立起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纳入“绿色GDP”的统计范畴。  云南是“民族歌舞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文化资源的富矿、影视创作的天堂”,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一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将云南的文化
期刊
《城乡规划法》呼之欲出    背景  《城乡规划法》走上立法前台  在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召开的城乡规划法工作会上,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透露,城乡规划法草案中的分歧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如今年6月能将草案顺利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城乡规划法最快可于今年年底出台。  现行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在赞叹我国有了第一部规划大法的同时,专业人士和学者就开始呼吁将“乡”字纳入大法当中,城乡一体化
期刊
近几年,以政府为主导的大量资金投入,使得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但从农村当前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农村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投资缺口。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亟待资金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不通公路的村占13.0%;乡村人口中近一半即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2004年乡村办水电站发电能力仅为993.8万千瓦,增幅比同期全国水电低2.4个百分点;2005年前
期刊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9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工作,意味着后“乡镇撤并”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农村正在孕育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乡镇撤并的改革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与反思?乡镇撤并对我国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意义何在?这场大规模的乡镇“变脸”未来走向如何?后“乡镇撤并”时代怎样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这些问题亟需众多智者的理性反思与建言献策。本期特别策划特邀数位国内知名专家、官员对中国乡镇撤并问题进行了
期刊
【编者按】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已开始了撤并乡镇的尝试,如安徽、湖北、山东、浙江等省份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与之相比,河南可谓后起之秀。河南在1998年与2001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乡镇机构改革,但收效甚微,2005年下半年是河南进行大刀阔斧乡镇撤并的改革年。据报道:截至2005年12月21日,河南省已撤并乡镇236个,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万多人,分流乡镇机构超编人员17万人。这在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