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88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常喝的白酒,与外国人常喝的葡萄酒,虽然都能醉人,但不是同一种“东西”。英语中的wine我们翻译成酒,red wine指红葡萄酒,white wine指白葡萄酒,所以,原来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就把中国白酒回译成了white wine, 但习惯了白葡萄酒的外国人喝了我们的白酒会觉得有很大不同,一时难以适应的还会感觉口感刺激、味道浓烈甚至怪异,对酿酒不明就里的外国人还会认为中国的酿造工艺落后,居然把白葡萄搞得如此不堪忍受……
  为了避免文化误读和误会,便于更好沟通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中外双方都作过一些解释和努力。比如,有人将中国白酒称为“Chinese spirit”,有人称为“Chinese liquor”,甚至“fire water”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一些差强人意的带有描述性质的民间“翻译”,并表现出明显的向英语“妥协”和“靠拢”的翻译导向。
  最近,海关总署在充分听取中国酒业协会的意见之后,同意在202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进行修改,新的税则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中文列目名称白酒,对应的英文是:Chinese Baijiu.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这项“翻译的革命”,没有体现在教科书中,也不是由编译科研部门官方宣布,而是通过进出口税则得以完美演绎。
  关于“翻译的革命”,我在五年前“汉风”创刊之初曾专文论述,这一“革命”表明一种翻译导向和翻译策略。这样的导向和策略,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现象语境来理解。例如,本世纪初,外交部宣布,今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只用中文发布信息和答问,并不再设英文翻译。这就要求与会外国记者有较强的中文能力和水平,也进一步促使他们学好中文。
  当然,这种导向和策略是依托文化和社会发展因时因地、自然而然形成的,契合了当代国际文化交往和人文交流的现实状况,因而也就非常合乎时宜。为了更好说明这样一种“革命”,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在中文当中有“瓢泼大雨”这样的表述,形容雨下得非常大,这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一种形象表述;无独有偶,在英文当中,也有一个成语来表述雨下得非常大,即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直译为“正在下猫和狗”, 这也是植根于英国语境中的一种修辞用法。在过去,如果遇到中文“瓢泼大雨”,我们一般会对译为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而在遇到英文的这个表述时,也会译为中文的“瓢泼大雨”,这样便于双方的理解。然而,在今天这个语境下,我并不主張再作这样的“对译”,而是按原文直译并加注释。这对译者和读者都带来一定挑战,外国人需要去了解“瓢”的来源和中国文化渊源,中国人则需要去了解为何英国人用“猫和狗”来形容雨,这样的挑战对更好地了解双方的文化是有益的,所以也是有利于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的。
  同理,“中国白酒”翻译成“Chinese Baijiu”后,有兴趣理解“Baijiu”的外国人,就应该去查考、去研究。本文开始使用的“东西”一词的翻译,也是很值得查考和研究的。
  (责任编辑:庞洁)
其他文献
我无数次过过黄河,有平静,有感动,不管是无数次经过的风陵渡还是禹门关,抑或是新乡、东营等地的黄河时,都没有我站在这个叫做大禹渡的地方感受来得猛烈和震撼。  每于此时,我便想起诗人那首一泡尿的工夫,黄河流远了的诗句。  黄河之水似乎从天上而来,经过九曲十八弯,从青海的卡日曲出来一路蜿蜒向东,再向北,又向东,再向南,在风陵渡折了一个弯。在地图上,这个弯看着很生硬很不情愿,尔后再次向东,一路浩浩汤汤,不
期刊
祝勇一  最能代表怀素书法性格的,我以为是《食鱼帖》。  这帖现在是私人收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看到的,只是印刷品。  几十年前,黄裳先生就从书店里购得了一帧印刷的《食鱼帖》,洋洋自得地记道:“这两天天气很好,是江南最好的秋日。出去閑走,在书店里买得文物出版社新刊的唐怀素《食鱼帖》真迹,非常高兴。这帖只不过草书八行,五十六字。字写得好,文字尤为有趣。”  《食鱼帖》是这样写的:  老僧在长沙食鱼
期刊
我,是书。  我的家族成员可以以百亿计量:世上有多少种文字,就有多少种文字写成的书;世上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种行业的专业书;人类有多少情感,就有多少带你进入这些情感的书。  我和我的家族记载着宇宙的变化, 记载着人类历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与成吉思汗一起打下四万四千平方公里的江山,领略了何为“一代天骄”;我曾在拿破仑于滑铁卢兵败时发出沉重的叹息,也知道了维多利亚女王为何让王子在他墓前下跪;我和女
期刊
当北斗星缓缓升起,夜色撩人,秋天将至,树叶一片片落下,微微摇曳的树有点孤单,独自站在那里。路灯染亮了天空的边角,当没有人流攒动,车辆停止喧嚣。这一夜安静了下来。鸣笛声渐远,我进入了温暖的被窝。悄然而逝似那白驹过隙,回想今年走过,四面疫情已悄悄退去。  梦境前,想到今年不一样的时期。听到长辈讲“非典”时期的事情,觉得遥不可及,就算暴发,之前也应该有一些经验了,国家应该很快可以控制住。其实并非如此,就
期刊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玉米豆,开金花,迎来祥龙下雨啦。面豆豆,土中炒,咬掉虫虫春耕早。”一首民谣道出了关中农村过“二月二”的民俗,当然,除过玉米豆和面豆豆,还有其他的豆类,但玉米豆和面豆豆是其中两个比较有意趣的。  关于炒玉米豆,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有一年开春时分,天公不作美,多日无雨,土地干涸,农人苦焦。有一个好心的玉龙,偷偷给人间下了一场春雨,解了百姓燃眉之急。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把
期刊
邵步越老师走了,在大雪节令来临的严冬。今天,我们高七四级三班同学和各界哀悼者一起为老师送行。  想不通,为什么总是在这样的日子呢?四十六年前,就是这样的日子,于户县八中门口,是你,含笑嘱咐,送我们这一班同学去“广阔天地”;四十六年后,还是这样的日子,我们却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送你,送你去哪里呢?问招摇纸幡的金童玉女,它们朱唇带笑,僵而不语。问敛翅侍立的白鹤,它们更口衔灵芝,自顾西望。连你,也毅然把惯见
期刊
张炜搬动一张桌子  人是非常奇怪的生物,既有强大的惰性,又会不断泛起新的冲动,这两种倾向都会造成相应的后果。前者会让社会停滞和腐败,后者则让一个时代显现复杂的状况,二者往往很难以简单的好或不好来论断。比如当个体的冲动汇集起来并形成一股洪流的时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决就要到来,这就是所谓的“革命”。当局部的躁动不安、以至于厌烦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将发生激越的冲突以至于成为较大的行动,这可能就是“变
期刊
陈晨  1920年7月。上海法租界。  正是上海最热的季节,太阳再不是温暖和煦、平和宽容的模样,不知何时变了脸,怒火冲冲地发威,空气燥热难当,尤其是午后,弹格路上的一地阳光,热得让人跳脚。摩登的太太、小姐,平日里爱撑着小伞,在法租界里婀娜地走走停停,遇到如此猛烈的太阳,便也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歇午觉。梧桐树上的知了,有气无力地嘶叫着,一阵响,一阵歇,抗议似的。  陈独秀坐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二号
期刊
一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一种豁达。但想来想去,光光的来光光的走,这也是一种为人的狼狈吧。人真不如狗,好歹它带身毛吧。据说人原本也是有的,只是进化掉了。干嘛要进化呢,毛多有用啊,长长的,柔软的,天当被地当床的,方便实用暖和。还纯天然,在隔绝有害物方面大抵能顶上半件防护服吧。  许是扛不过冷,只能往身上套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多的是动物的皮。掠夺多了,报应了。上苍说:看把你们能的。达尔文说:进化是法则。
期刊
红楼一梦终成空,恰如烟柳醉春风。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乡贤张树侯有云:“古人谓作史需有三长,曰:才、学、识。吾谓作字亦然。生而有妙之笔姿,此才也;所见多,所习久,则学也;而尤需不振于大名,不囿于风尚,则存乎其识矣。三者之中,识为尤要。即有才有学,若识不足,亦恐误入歧途,枉费功矣。”这种强调识的见解,虽说是指撰写史书和写毛笔字,但也可以用在品读“红楼”上。  阅毕那本以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