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细节”的教研笔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枝叶。一堂课的价值往往蕴涵在细节之中。所谓“一叶一世界,一沙一乾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作为教师,还要建立“细节优势”,舒展教学智慧,实现教学相长。
  
  一、尊重不只是和颜悦色
  
  教学细节常在我们忽略和漠视的地方。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
  这是一堂《小雨点》的公开课。教师满面春风,衣服的下襟贴满了蓝色的“小雨点”。一转身,“小雨点”掉了一颗。一个学生很懂事地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接了过来,又贴在自己的身上,一言未发。过了一会儿,教师身上的“聪明娃”又掉了一个,又有一个学生认真地捡起来,交给教师。“不要了。”面对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有些犹豫地将手中的“聪明娃”抛掉了。
  有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石》即将结课时问学生:“你们想去黄山玩吗?”学生说“想”。教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教师是随便说说,和学生套套近乎,以示平易近人。但老师没想到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就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老师一下子不知所措,慌乱得说不出话来。
  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实现这一跨越却何其艰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教学的真谛。但我们教师却在课堂上习惯性地失去应有的真诚。应该说新课程理念的伪善化在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亟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教学语言的尴尬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往往最为我们老师所忽视。细细品味这些语言,很多都是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在教学现场,有的教师虽然心中有数,但是由于习惯使然,往往在课堂中不由自主地露馅;有的则认为这些教学用语不讲究,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虽然有所发觉,也只是一笑置之。周恩来曾说过:“关心小事,成就大事。”这里,我想说:“注重细节,关系成败。”细究教师一些高频率使用的问题用语,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类。
  
  1.愚弄式
  如:(1)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老师的回答可能不能令你满意。你课后去问问爸爸妈妈,或者自己找找资料,得到的答案也许更好。
  (2)这个问题我们再交流。
  这是所有教师无师自通的一招。当老师遭遇到课堂意外而不知所措的时候,往往就玩这招太极推手,听起来温情脉脉,但请各位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是真正兑现过自己的承诺,或者落实过自己曾经提出的要求呢。难怪有人把这称作是美过容的休止符。
  
  2.霸权式
  如:(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桂林去旅游,想去吗?
  (2)你也想来美美地读一读吗?
  事实上,不管前面老师的铺垫多么糟糕,一旦发出这样指令,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真实意图,肯定会大声喊“想”。但这一定会是所有孩子此时真正的内心需求吗?我看未必,甚至我敢说在这大声附和的背后,还有不少孩子对你的教学指令还没听明白呢!
  (3)你读错了,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
  这个课堂究竟是谁的?披上了理念的甜蜜外衣,从中看出的只有老师的话语霸权。
  (4)读了《珍珠鸟》,你一定很羡慕作者这一番动人的经历,很向往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当然你也一定想拥有这样一只鸟或其他小动物。你想养什么?想为它安个怎样的家?又想怎样与它相处?把你的美好心愿用一段话写下来。行吗?
  难道谁都喜欢小动物?难道谁都认为小动物都要人为地给它安置一个家,生活在大自然中是不是会更好呢?我们老师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总把自己放在先知的位置,把学生当成被动无知的接受者。
  
  3.强迫式
  如: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对了,教师会满脸堆笑地问:“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台下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这种不正确的做法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而且在课堂中频繁的使用。如果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来探讨交流,适当通过举行表决等方式来促进孩子的深层思考,无疑更贴近教学本质。这种在老师的一再追问下,学生屈服于老师的想法,并没有达到真正认同的目的,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负责任。
  
  4.伤害式
  如:(重复学生的话)他这样说对吗?
  课堂频繁使用的反诘现象让教师不得人心。如果是当学生读错、答错时,教师面向大家提高音量、声调再将他的错误重复一遍,然后加一句“他这样说对吗”,更让人觉得是一种对学生的嘲讽意味。点到的学生会觉得难堪而不认同教师,而没点到的学生又觉得教师在卖弄自己的学问。当学生出现一些小错误时,教师需要指正,但不一定要去放大它,这样可能不会伤到学生的自尊。错误时常会有,对学生来说也在所难免,教师只要进行适当地点拨引导即可。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好地维护了孩子的自尊。
  
  5.唠叨式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遭遇到各种教学意外。老师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就会用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唠叨”来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串联教学环节,或者表白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这种自乱阵脚、不知所措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但事实上这样的唠叨往往是无效的,甚至让学生陷入迷茫。
  如果你真的一时缺乏良策,倒不如退一步,把这个皮球还给孩子,让他们回到文本中再去寻找相关信息,这样老师一方面可以赢得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从孩子的发言中捕捉推进教学进程的契机。
  
  三、呼唤有生命感的教育
  
  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始终是教育的本质。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让其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一句话,打造细节,成就人生。
  带着微笑,形象素质俱佳的年轻女教师,在《七颗钻石》的教学中出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样对待小狗?”
  话音刚落,一位男生脱口而出:“我会狠狠地踢它一脚。”“我要把它踹得远远的。”另一男生愤慨直言。
  教师说:“一个要踢,一个要踹,其他同学呢?”
  “我要吐它一口唾沫,至少要对它翻一个白眼。”一位女生如此说。
  “不错,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笑盈盈地总结道。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讲真话,这没有错,但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盲目鼓励,只会造成学生的认知模糊。如果教师用文中“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的感人细节进行正面引导,用怜爱之心创造奇迹,用“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了银的”的美妙境界加以感染,善良、富有爱心的小姑娘的形象就会鲜活在学生心间,文本表达的有责任感和爱心的价值取向就会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莫让“美丽”常打折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生:孔子连这个问题都“不能决”,人们为什么还称他为“圣人”?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老师的回答可能不能令你满意。你课后去研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得到的答案也许更好。
  对学生提出的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没有进行引导,而是搪塞过去,轻易地将一个绝好的引导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的契机放过了,与有望生成的精彩擦肩而过。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就会发现,孔子作为当时的一个大教育家、大学问家,这么认真地对待小孩的问题,又这样如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不能决”,体现了孔子谦逊、诚实的品格,也是这个小故事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感受孔子人品的伟大,感悟知识的浩潮。
  教师为什么会被学生问得措手不及,以致错失“生成精彩”的良机呢?关键在于“预设”出了问题。本文的人文内涵主要有两种: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如果在备课时能准确把握、深入领会教材,这样的遗憾是可以避免的。
其他文献
怎么样可以吹出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在杭州市教科所附小的一个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想了很多方法,有的加糖,有的加甘油,吹出各种大小的肥皂泡。一堂课下来,大家都很有收获,也玩得很开
4发展成因4.1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盐田码头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自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并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后,20世纪80年代初,西部港区蛇口码头也开始展现了最初的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
6月17日,当529.23自然箱/h的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诞生时,作为专业媒体的本刊编辑部,在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深感这比照先前一次创造的装卸记录有着巨大的跨越.为了解这"跨越"中的
对采油七矿503队作业井现场及造成检泵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油井综合返工率的主要因素,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对策。分析了各项措施的效果,通过研究应用新技术,延长
9月28日,新濠陶瓷桂林营销中心盛大开业,这是新濠陶瓷继柳州营销中心开业后在广西开设的又一大型专卖店。开业期间,众多产品以大型工程厂家直供价面对消费者,并采用全场明码标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构建开放而富有活
本刊讯 近日,依诺瓷砖云南蒙自专卖店盛大开业。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在各行各业的群星闪烁之中,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以非凡的速度、辉煌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沸腾热烈的作业场景已成为许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