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愉悦的初中音乐课堂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任课教师都在不断探索各个学科高效愉悦的教学方式,初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初中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构建高效愉悦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的要求,如何使得音乐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多样、气氛宽松和谐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为了能让学生能从音乐课堂上理解音乐的本质,获得音乐知识、技能,感受音乐情感,构建高效愉悦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思维活动宽松自由,尤其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严肃拘谨的课堂氛围会使得音乐教学陷入困境,整堂课程中,老师没有享受到辛勤播种的快乐,学生既没有收获,也没有沉浸在音乐殿堂的美好徜徉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自身的形象要是欢快愉悦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更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在进入课堂伊始应当展现出情绪饱满、端庄亲切、富有激情的精神风貌,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放松、放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比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开场白,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整节课成败的关键、是情感的起点,采用诸如讲笑话、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自然,为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音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一段音乐不失为一种导入。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趣味性的语言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有趣又不失深刻的问题中学习,不但印象深刻,更能够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效果,当然如何灵活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积累和备课过程当中不断探索。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的教如果离开了学生的配合就会变成对牛弹琴,而学生的学离开了教师的传授就会变得毫无头绪,因此,高效愉悦的课堂是师生共同面临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师生的高效配合不仅是师生情感交融、思维共鸣的过程,更是知识传授和接受的基础。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双方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的,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爱戴老师,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在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音乐课堂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本身就具有灵活性,更需要学生和老师的良好配合,试想,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而是老师高高在上,学生见到老师噤若寒蝉,这样的课堂氛围只能变成老师在唱独角戏,而这样的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
  3.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课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身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独到的看法,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认清这一客观现实,是教师正确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比如,音乐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教师采用特定的模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使得学生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但是音乐具有不确定的特性,学生也具有个体差异,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情景化,有时候教师的循循善诱可能扼杀了学生驰骋的想象,局限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4.调控高效的教学节奏
  音乐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是学生享受和体验音乐之美的场所。一堂课程如无波之湖般平静,没有高潮,没有引起学生的兴奋点无疑是失败的。高效愉悦的音乐课堂教学节奏应当是动静相宜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既有活跃的状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情歌唱,也能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只有这样的课堂节奏,才能使学生在活跃又不失舒缓的环境中寓学于乐,教师也能够寓教于乐,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5.积极开拓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也逐渐摈弃了一黑板一讲台的单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对于音乐教育而言,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让音乐这种本身更具感性色彩的事物更好的展现出来,让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除此之外,音乐教学还需要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生活中感受音乐之美,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总之,高效愉悦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音乐课堂教育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采用最适合音乐学科和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评改作为写作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方式是否正确、效果是否理想,对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一直以来,作文评改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即使评改,评改的主体和方式也十分单一机械,导致作文教学一直无法获得理想效果。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评改环节,并且采取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互动评改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作文;互动评改;评改标准与方法;多元互动;反馈评价
期刊
很多年以后我一定会无比怀念现在的光景,仰头就能望见绿树在阳光轻吻下青翠欲滴的叶子,连带着想起的,理所当然便是令人歆羡的青春岁月。都说学生时光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几年,在象牙塔里挥斥书生意气,评点江山,一次次只凭胸中豪情向梦想挑战。真正始终坚持着怀抱的梦想的还剩几人,当时间之刀雕琢了面容,也磨平了大多数人的棱角。约翰·纳什是个例外,因为他用了一生去诠释对数学的信仰,在所有磨难历尽之后,唯一不变的是追求
期刊
摘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表示美感的良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语言被物化,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绘本阅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绘本阅读的魅力,在于将科学与社会常识,以图画的方式体现出来,同时极少的文字,为讲述者和幼儿创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搭起了一座图画和思维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本阅读;形象思维;艺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
期刊
斜阳  大概是冬日傍晚的缘故,那漾着红光的夕照枣一般的红,深沉热烈,奔放不羁,红得燥、透、浑、厚,扎人的刺眼直射得眼睛倦累,炙热焦灼直窜心底,游荡徘徊在心里的感觉,在此刻却有着丝丝的暖意。没有了夏日里的那种相视的强悍和畏惧,眷恋莫名其妙地洋溢心坎,奔腾的滚烫与清冷的寒意交织相容,有着不舍的别离,末了,就释然淡去了。  田埂上,山壁边,伸展的杂草,摇曳着冬的斜阳——进发出银色的亮光,满盈盈的,没有一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电子书包横空出世,在现代智慧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书包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育难题,均衡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拓了自主学习模式,为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本文就教育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智慧教室、教学变革进行阐释,并对未来智慧教育作出无限遐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教育变革  一、扑面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  近年来,语音识别、人工智
期刊
摘要:在小学中,很多学生怕作文。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从赏识教育入手,通过激励学生,以转化习作的学困生。  关键词:赏识;习作;应用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被赏识。”赏识可以促使成功,抱怨将导致失败,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上进的愿望,对于习作学困生而言,他们更需要被我们赏识。赏识教育能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克服对作文自卑、恐惧的心理,从而给这些学生摘掉“学困生”的帽子。那
期刊
摘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做到夯实基础,让表达更流畅;立足课堂,让表达更准确;设计习作,让表达更真实;拓展阅读,让表达更生动。  关键词:夯实基础;流畅;立足课堂;准确;设计习作;真实;拓展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期刊
摘要: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习近平;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要坚持立德树人,同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随着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习近平同志立德树人的教育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期刊
摘要: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的限制和自身生活范围的限制等,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比较狹窄,对于不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有一些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促进自身的全面的发展,促进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思考建议  在现代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期刊
摘要:“因材施教”充分反映了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特别需要注重的并且是需要贯穿始终的教学思维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我们往往在教学中着意于让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思路引导下通过提问、思考、再回答的形式去分析课文,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我们想要的固定思维的教学制品。就这一点来讲,背弃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得变,我自己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