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内久负盛名的百年学府,清华大学在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同时,也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和当地社会发展持续发力。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2003年开始实施一项教育扶贫工程。不过,就当时情况看来,大量教学、教育资源固定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只能说是一个点。如何能将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己“紧紧相连”?前无古人,后也不见来者,这就是一场从未有过的“结网实验”,而清华就是这张教育扶贫网的中心。
9年辛勤结网
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终身学习需要的继续教育运作模式,服务于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求,2002年清华大学决定将继续教育学院在管理体制上进行转轨: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创新需要有体制的支撑,更离不开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清华大学应当尽怎样的职责?从内蒙古贫困地区走出来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康飞宇教授首先想到了贫困地区:经过党和政府二十年来的努力,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人们兜里还是没有钱。如何使解决了温饱的人们不返贫?如何使东西部地区共同走向富裕?如何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
2003年,在学院刚刚转轨仅一年,各方面尚需要经费发展的情况下,为实践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康飞宇与他的同仁们一道,依托清华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在全国开展了教育扶贫工程——本着“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率先免费把“虚拟大学”办到了中国最贫困的地区。
教育扶贫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2004年9月10日-11日,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教授,率领校专家到达迪庆州,考察学校在该县建立的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他说:“清华大学直接参与‘西部人才工程——先锋计划’,这是学校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清华大学是一所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学校,我们认为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很重要的是要承担国家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我们知道,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清华大学应该积极参与,义不容辞。”
“只有让大多数人受益的教育培训才是真正的培训,只有让大多数人受益的继续教育才是真正的继续教育。”清华大学本着这样的理念,开始了教育扶贫的历程。
摸清实际,才能有的放矢。素来以“求真、务实”为工作理念的清华人即使是免费为贫困地区做事,他们也没有搞“花拳绣腿”,而是从调研人手,实地考察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县,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当地是否初步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
康飞宇教授曾说:“中国贫困地区的贫困实际上是农民的贫困。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收入关键靠两点:一靠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二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了,就能够学习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农业发展;就能够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从第一产业中走出来,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中谋求发展,实现真正富裕。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就必须广泛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
调查的情况表明,提高现代生产率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观念。事实上,有些贫困地区缺少的并不是资源,而是改变贫困状况的观念。
“给钱给物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困,只有教育才是使贫困地区人民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的唯一途径。”必须全面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提升农村教育层次,以实用为本,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部分西部贫困地区已经具备基本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一现实,以及当地人民渴望教育,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走和中东部共同富裕道路的愿望。清华大学初步计划从2003年起,在3年内选择100个以西部为主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无偿帮助他们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5年内通过卫星与网络无偿输送适合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和农民需要的现代教育资源,点燃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火种,满足那里干部和群众的需求。
宽阔的培训渠道
没有贫困县的工作基础,他们就从定点帮扶的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寻找突破口,在其所在的定点扶贫县率先建立远程教育站点;没有面向贫困地区教学的经验,他们就在世界范围内遍寻适合的课程。
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课程安排。多年来,清华开发了大量关于干部、中小学师生、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农民的课程,每年播出的课程近3000学时。如在干部培训方面,开发了“县域经济与机遇”、“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与依法行政”、“园区建设与县域发展”、“新闻发言人”、“招商引资策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适合县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系列课程;中小学师生方面,开发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校长管理培训”、“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小学教师系列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发了“清华余元中职生实习计划”、“汽车修理师的培训”、“贫困地区女青年美容师培训”、“IT软件工程师培训”等课程;医疗卫生方面,开发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乡镇医疗卫生管理培训”、“清华一辉瑞医学继续教育工程”等课程,并与国家计生委合作,针对基层计生干部研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培训”等课程。
2010年9月10日,清华大学教育援助北川中学的“清华大学教育援助北川远程教学站”正式开通,开通典礼在北川中学及清华大学两地共同举行,为北川中学师生带去了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教学站正式开通后,北川中学师生可以通过清华大学卫星远程双向教学站,无偿使用清华大学每年提供的几千个学时的教育教学资源。 北川中学只是清华大学在全国两千多个中小学建立教学站的一个特殊代表。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师生分享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清华大学已组织3300多名贫困地区校长、中小学教师赴清华大学参加免费培训,另外每年通过远程的方式,输送近2000学时的师生培训课程。
国家人口计生委系统有近50万名基层计生干部,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也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合理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安全工作。为了用好清华大学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的远程教学站,计生委宣教司领导多次考察教学站,并从2007年开始,每年依托清华大学教学站,为贫困地区基层计生干部组织培训,传播人口健康常识。当计生委的领导看到一次专题培训有上万名基层干部听课时,他激动地说:“我每次到基层考察,只有身边陪同的基层干部听一听我这个部长说的话。没想到利用清华的远程教育平台,会有这么多的基层干部听我上课,并这么受基层计生干部的欢迎!”为此,计生委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写入“十二五”规划,希望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让更多的基层计生干部和老百姓受益。
新疆区委组织部得知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后,积极引进清华教育扶贫资源,将干部培训课程全部放在新疆的昆仑网上,让全疆的基层干部分享。2012年9月1号-10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市、县、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二和周五准时坐到当地的党员干部学习中心,因为他们要聆听来自几千里外的清华大学教授专为他们讲授的“特区经济建设”的课程。
截至2012年7月,清华大学已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996个县市区建立了1068个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覆盖了5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累计培训逾140多万人次。举全校之力实现结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清华发动全校力量不遗余力地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支援,秉承“智力扶贫”的理念,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
经过9年的探索,清华总结出依托教学站,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一方面邀请教学站所在地区的干部、校长、教师、医药卫生人员到清华大学参加面授,同时将面授的培训课程直播到教学站,让每一个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有现场感;另一方面,组织清华教师到教学站进行巡讲,组织当地的师生亲身感受。
很多清华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扶贫的工作中来,义务为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基层干部授课。外文系的罗立胜教授曾去过河南滑县、内蒙太仆寺旗、四川通江义务讲授英语教法,每到一处,都能让当地的教师感受到英语教学中的美感和教法。2008年1月,罗教授去贵州余庆巡讲,遇到百年不遇的一场大雪,他推着汽车在山路上艰难前行,希望能够按时赶到,为乡村教师们讲课。虽然最后因为要赶回北京上课,没能到达目的地,但罗老师一想到乡村教师的企盼,表示以后一定要到余庆为当地的英语教师讲授一堂课。当别人问起罗老师为什么年年都要去贫困地区巡讲时,罗老师说:“我们都是清华人,应该为乡村英语做些他们需要的事情。此外,清华外文系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院系,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学生从事英语教育。通过巡讲工作,对我们培养通才学生有很大帮助。”
经管学院的一位老师到高原地区为当地授课时,高原反应极其严重。但是一到课堂上他就精神抖擞,讲完课后马上就眩晕,不得不吸氧。公共管理学院的胡鞍钢教授亦是如此,他平时教学、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一旦需要他为教育扶贫讲课时,他会马上赶到。
9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拨款人民币1205万,港澳和内地爱心机构及爱心人士捐款人民币3204万。项目资金全用于清华教育扶贫工作硬件平台的搭建、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站考察、各种巡讲论坛、正常办公开支等费用。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将其视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和指导教育扶贫工作,下设教育扶贫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教育扶贫工作。该工作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帮扶对象,通过在当地建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清华大学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无偿输送给贫困地区,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真正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为使远程教育网络真正、可持续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站所在地政府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的县领导监督教学站的工作。每个教学站设站长、信息员、技术员,任职人员经清华大学的面授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工作中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教育扶贫过程中,清华注重地区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来设计和调整课程。每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都会召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经验交流会,总结教育扶贫开展的经验,了解各教学站的需求。
结网之后的收获季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位农户家中,一位青年农民正在聚精会神地上着“县域经济与机遇”课程,与来自清华的老师通过视频直播进行互动课程交流。而他的妹妹也正在“基础英语教师培训”在线课堂上认真学习……
这就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要达到的愿景——让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师生都能够随时随地在线上清华课堂,与清华老师进行直接互动的交流。现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所在地的农民及中小学师生已经能够在家中通过网络下载培训课程课件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到村里或者乡镇里的教学站直接进行远程课堂培训,而下一步就是要实现随时随地地双向沟通。
2011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建站工作。还将启动第二阶段的工作,推动这些教学站有效发挥作用,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继续策划实施针对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上;第三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继续探索欠发达地区机会均等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作出贡献。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2003年开始实施一项教育扶贫工程。不过,就当时情况看来,大量教学、教育资源固定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只能说是一个点。如何能将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己“紧紧相连”?前无古人,后也不见来者,这就是一场从未有过的“结网实验”,而清华就是这张教育扶贫网的中心。
9年辛勤结网
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终身学习需要的继续教育运作模式,服务于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求,2002年清华大学决定将继续教育学院在管理体制上进行转轨: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创新需要有体制的支撑,更离不开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清华大学应当尽怎样的职责?从内蒙古贫困地区走出来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康飞宇教授首先想到了贫困地区:经过党和政府二十年来的努力,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人们兜里还是没有钱。如何使解决了温饱的人们不返贫?如何使东西部地区共同走向富裕?如何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
2003年,在学院刚刚转轨仅一年,各方面尚需要经费发展的情况下,为实践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康飞宇与他的同仁们一道,依托清华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在全国开展了教育扶贫工程——本着“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率先免费把“虚拟大学”办到了中国最贫困的地区。
教育扶贫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2004年9月10日-11日,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教授,率领校专家到达迪庆州,考察学校在该县建立的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他说:“清华大学直接参与‘西部人才工程——先锋计划’,这是学校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清华大学是一所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学校,我们认为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很重要的是要承担国家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我们知道,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清华大学应该积极参与,义不容辞。”
“只有让大多数人受益的教育培训才是真正的培训,只有让大多数人受益的继续教育才是真正的继续教育。”清华大学本着这样的理念,开始了教育扶贫的历程。
摸清实际,才能有的放矢。素来以“求真、务实”为工作理念的清华人即使是免费为贫困地区做事,他们也没有搞“花拳绣腿”,而是从调研人手,实地考察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县,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当地是否初步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
康飞宇教授曾说:“中国贫困地区的贫困实际上是农民的贫困。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收入关键靠两点:一靠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二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了,就能够学习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农业发展;就能够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从第一产业中走出来,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中谋求发展,实现真正富裕。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就必须广泛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
调查的情况表明,提高现代生产率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观念。事实上,有些贫困地区缺少的并不是资源,而是改变贫困状况的观念。
“给钱给物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困,只有教育才是使贫困地区人民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的唯一途径。”必须全面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提升农村教育层次,以实用为本,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部分西部贫困地区已经具备基本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一现实,以及当地人民渴望教育,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走和中东部共同富裕道路的愿望。清华大学初步计划从2003年起,在3年内选择100个以西部为主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无偿帮助他们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5年内通过卫星与网络无偿输送适合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和农民需要的现代教育资源,点燃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火种,满足那里干部和群众的需求。
宽阔的培训渠道
没有贫困县的工作基础,他们就从定点帮扶的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寻找突破口,在其所在的定点扶贫县率先建立远程教育站点;没有面向贫困地区教学的经验,他们就在世界范围内遍寻适合的课程。
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课程安排。多年来,清华开发了大量关于干部、中小学师生、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农民的课程,每年播出的课程近3000学时。如在干部培训方面,开发了“县域经济与机遇”、“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与依法行政”、“园区建设与县域发展”、“新闻发言人”、“招商引资策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适合县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系列课程;中小学师生方面,开发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校长管理培训”、“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小学教师系列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发了“清华余元中职生实习计划”、“汽车修理师的培训”、“贫困地区女青年美容师培训”、“IT软件工程师培训”等课程;医疗卫生方面,开发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乡镇医疗卫生管理培训”、“清华一辉瑞医学继续教育工程”等课程,并与国家计生委合作,针对基层计生干部研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培训”等课程。
2010年9月10日,清华大学教育援助北川中学的“清华大学教育援助北川远程教学站”正式开通,开通典礼在北川中学及清华大学两地共同举行,为北川中学师生带去了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教学站正式开通后,北川中学师生可以通过清华大学卫星远程双向教学站,无偿使用清华大学每年提供的几千个学时的教育教学资源。 北川中学只是清华大学在全国两千多个中小学建立教学站的一个特殊代表。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师生分享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清华大学已组织3300多名贫困地区校长、中小学教师赴清华大学参加免费培训,另外每年通过远程的方式,输送近2000学时的师生培训课程。
国家人口计生委系统有近50万名基层计生干部,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也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合理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安全工作。为了用好清华大学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的远程教学站,计生委宣教司领导多次考察教学站,并从2007年开始,每年依托清华大学教学站,为贫困地区基层计生干部组织培训,传播人口健康常识。当计生委的领导看到一次专题培训有上万名基层干部听课时,他激动地说:“我每次到基层考察,只有身边陪同的基层干部听一听我这个部长说的话。没想到利用清华的远程教育平台,会有这么多的基层干部听我上课,并这么受基层计生干部的欢迎!”为此,计生委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写入“十二五”规划,希望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让更多的基层计生干部和老百姓受益。
新疆区委组织部得知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后,积极引进清华教育扶贫资源,将干部培训课程全部放在新疆的昆仑网上,让全疆的基层干部分享。2012年9月1号-10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市、县、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二和周五准时坐到当地的党员干部学习中心,因为他们要聆听来自几千里外的清华大学教授专为他们讲授的“特区经济建设”的课程。
截至2012年7月,清华大学已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996个县市区建立了1068个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覆盖了5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累计培训逾140多万人次。举全校之力实现结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清华发动全校力量不遗余力地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支援,秉承“智力扶贫”的理念,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
经过9年的探索,清华总结出依托教学站,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一方面邀请教学站所在地区的干部、校长、教师、医药卫生人员到清华大学参加面授,同时将面授的培训课程直播到教学站,让每一个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有现场感;另一方面,组织清华教师到教学站进行巡讲,组织当地的师生亲身感受。
很多清华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扶贫的工作中来,义务为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基层干部授课。外文系的罗立胜教授曾去过河南滑县、内蒙太仆寺旗、四川通江义务讲授英语教法,每到一处,都能让当地的教师感受到英语教学中的美感和教法。2008年1月,罗教授去贵州余庆巡讲,遇到百年不遇的一场大雪,他推着汽车在山路上艰难前行,希望能够按时赶到,为乡村教师们讲课。虽然最后因为要赶回北京上课,没能到达目的地,但罗老师一想到乡村教师的企盼,表示以后一定要到余庆为当地的英语教师讲授一堂课。当别人问起罗老师为什么年年都要去贫困地区巡讲时,罗老师说:“我们都是清华人,应该为乡村英语做些他们需要的事情。此外,清华外文系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院系,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学生从事英语教育。通过巡讲工作,对我们培养通才学生有很大帮助。”
经管学院的一位老师到高原地区为当地授课时,高原反应极其严重。但是一到课堂上他就精神抖擞,讲完课后马上就眩晕,不得不吸氧。公共管理学院的胡鞍钢教授亦是如此,他平时教学、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一旦需要他为教育扶贫讲课时,他会马上赶到。
9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拨款人民币1205万,港澳和内地爱心机构及爱心人士捐款人民币3204万。项目资金全用于清华教育扶贫工作硬件平台的搭建、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站考察、各种巡讲论坛、正常办公开支等费用。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将其视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和指导教育扶贫工作,下设教育扶贫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教育扶贫工作。该工作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帮扶对象,通过在当地建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清华大学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无偿输送给贫困地区,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真正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为使远程教育网络真正、可持续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站所在地政府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的县领导监督教学站的工作。每个教学站设站长、信息员、技术员,任职人员经清华大学的面授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工作中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教育扶贫过程中,清华注重地区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来设计和调整课程。每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都会召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经验交流会,总结教育扶贫开展的经验,了解各教学站的需求。
结网之后的收获季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位农户家中,一位青年农民正在聚精会神地上着“县域经济与机遇”课程,与来自清华的老师通过视频直播进行互动课程交流。而他的妹妹也正在“基础英语教师培训”在线课堂上认真学习……
这就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要达到的愿景——让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师生都能够随时随地在线上清华课堂,与清华老师进行直接互动的交流。现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所在地的农民及中小学师生已经能够在家中通过网络下载培训课程课件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到村里或者乡镇里的教学站直接进行远程课堂培训,而下一步就是要实现随时随地地双向沟通。
2011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建站工作。还将启动第二阶段的工作,推动这些教学站有效发挥作用,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继续策划实施针对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上;第三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继续探索欠发达地区机会均等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