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腐斗争中,经常看到某个官员被查处,其身边的个别官员也被发现腐败的现象。这让我想起我们身体里的器官也有同样的“毛病”,即一个器官有病,没好好治疗,结果连同旁边的器官也感染疾病。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胆心综合征,许多人留下的教训,我们不可不吸取!
病例:姚老太,60岁,10年前查体就发现胆囊有数块结石,虽右上腹痛,但不严重,也就没认真治疗。近两年发作了几次胆绞痛,劝她手术,她还是不肯,因为疼痛能自动缓解。过年期间因为荤腥吃多了,引发心窝部绞痛、呕吐,吐了不少黄绿色的苦水。因为疼痛不缓解,难以忍受,才同意手术。可术前检验报告表明,她不仅有胆囊炎胆石症,还同时有明显的心肌梗死,诊断为重度胆心综合征,让内外科医生都骑虎难下,一时拿不出合适办法,为此她差一点丢掉性命!
胆囊有病,波及心脏
胆心综合征是指胆道系统有了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通俗的说就是肝胆系统有病,把心脏拖下了水。这一句话也道出了发病机理的主从关系。
一百多年前就有医生发现胆与心脏疾患之间的联系;40年前俄国学者提出了胆心综合征的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心脏多无原发性病变,在胆系疾病治愈后,心脏症状可消失,心电图明显好转。1981年国外有医生研究报道,在109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63%有冠心病症状。胆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胆道高压及神经反射,由于心脏、胆囊感觉神经在脊髓胸段T4~5神经处发生交叉,T5~8神经处重叠,当胆管内压力增高或痉挛等刺激产生的冲动,通过脊髓同节神经,由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血管收缩、痉挛,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肌缺血甚至梗死。胆系疾患就是通过这种神经和反射,嫁祸于心的。
近年来更进一步发现,血脂代谢异常、肥胖、糖尿病、少活动、进食过多动物脂肪或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也是胆心综合征的易患因素或促发因素。
4法识破胆心综合征
●有反复发作右上腹或心窝部阵痛病史,典型发作呈绞痛样,伴恶心、呕吐、吐黄绿苦水,有时右肋缘下出现梨形包块,基本可判定系胆系疾患。在此之后出现心悸、憋闷、气短、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病症状,即应高度警惕胆心综合征的可能。
●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虽无典型胆绞痛发作病史,但有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有过黄疸病史等,也应考虑胆系疾患与心血管疾患的关系。
●尽管胆绞痛和心绞痛都可能为心窝部剧痛,但胆绞痛患者往往辗转反侧,剑突下或右肋缘下明显压痛;心绞痛主要在胸骨后剧痛,不敢活动,有恐怖感,胸闷严重,影响呼吸心跳明显。二者可以区别。
●心电检查和酶谱检测可发现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的特征。这是一般医院都可以做到的。只要讲清楚病史,医生做出诊断并不困难。
防治胆心综合征6招
消除胆色素结石因素 胆道疾患主要是胆石症,我国居民胆结石成分主要是胆色素结石,约占50%;其次是胆固醇结石和混合型结石。胆色素结石的形成和饮食有直接关系。在正常胆汁中,有一种叫葡萄糖二酸的物质,是葡萄糖醛酸酶的克星,能防止胆汁中胆红素的水解,因此有阻止或减缓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如果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长期不足,就会引起胆汁中葡萄糖二酸的明显减少,促使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加强,就容易发生胆色素结石。患胆色素结石的人以现在的老人居多,他们应该适量增加蛋白和脂肪饮食,但不可矫枉过正,而造成胆固醇结石增多。还是均衡营养最适宜。
少吃高胆固醇食品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胆心综合征,许多人留下的教训,我们不可不吸取!
病例:姚老太,60岁,10年前查体就发现胆囊有数块结石,虽右上腹痛,但不严重,也就没认真治疗。近两年发作了几次胆绞痛,劝她手术,她还是不肯,因为疼痛能自动缓解。过年期间因为荤腥吃多了,引发心窝部绞痛、呕吐,吐了不少黄绿色的苦水。因为疼痛不缓解,难以忍受,才同意手术。可术前检验报告表明,她不仅有胆囊炎胆石症,还同时有明显的心肌梗死,诊断为重度胆心综合征,让内外科医生都骑虎难下,一时拿不出合适办法,为此她差一点丢掉性命!
胆囊有病,波及心脏
胆心综合征是指胆道系统有了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通俗的说就是肝胆系统有病,把心脏拖下了水。这一句话也道出了发病机理的主从关系。
一百多年前就有医生发现胆与心脏疾患之间的联系;40年前俄国学者提出了胆心综合征的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心脏多无原发性病变,在胆系疾病治愈后,心脏症状可消失,心电图明显好转。1981年国外有医生研究报道,在109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63%有冠心病症状。胆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胆道高压及神经反射,由于心脏、胆囊感觉神经在脊髓胸段T4~5神经处发生交叉,T5~8神经处重叠,当胆管内压力增高或痉挛等刺激产生的冲动,通过脊髓同节神经,由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血管收缩、痉挛,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肌缺血甚至梗死。胆系疾患就是通过这种神经和反射,嫁祸于心的。
近年来更进一步发现,血脂代谢异常、肥胖、糖尿病、少活动、进食过多动物脂肪或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也是胆心综合征的易患因素或促发因素。
4法识破胆心综合征
●有反复发作右上腹或心窝部阵痛病史,典型发作呈绞痛样,伴恶心、呕吐、吐黄绿苦水,有时右肋缘下出现梨形包块,基本可判定系胆系疾患。在此之后出现心悸、憋闷、气短、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病症状,即应高度警惕胆心综合征的可能。
●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虽无典型胆绞痛发作病史,但有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有过黄疸病史等,也应考虑胆系疾患与心血管疾患的关系。
●尽管胆绞痛和心绞痛都可能为心窝部剧痛,但胆绞痛患者往往辗转反侧,剑突下或右肋缘下明显压痛;心绞痛主要在胸骨后剧痛,不敢活动,有恐怖感,胸闷严重,影响呼吸心跳明显。二者可以区别。
●心电检查和酶谱检测可发现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的特征。这是一般医院都可以做到的。只要讲清楚病史,医生做出诊断并不困难。
防治胆心综合征6招
消除胆色素结石因素 胆道疾患主要是胆石症,我国居民胆结石成分主要是胆色素结石,约占50%;其次是胆固醇结石和混合型结石。胆色素结石的形成和饮食有直接关系。在正常胆汁中,有一种叫葡萄糖二酸的物质,是葡萄糖醛酸酶的克星,能防止胆汁中胆红素的水解,因此有阻止或减缓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如果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长期不足,就会引起胆汁中葡萄糖二酸的明显减少,促使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加强,就容易发生胆色素结石。患胆色素结石的人以现在的老人居多,他们应该适量增加蛋白和脂肪饮食,但不可矫枉过正,而造成胆固醇结石增多。还是均衡营养最适宜。
少吃高胆固醇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