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是牵手KKR,随后又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不差钱的海尔集团两笔合计超过50亿元的合作协议赚足了市场的眼球。对于海尔来说,公司不温不火的局面需要借助这些合作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2013年国庆节当天,青岛海尔(600690.SH)宣布全球顶级私募KKR近34亿元入股公司。就在市场还在热议此次合作会给青岛海尔带来怎样的影响时,海尔集团旗下另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01169.HK)又在12月初宣布,公司与阿里巴巴达成了近30亿港元的物流合作协议。
接连引入外部投资者,让之前沉寂许久的海尔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被格力和美的两大竞争对手接连超越后,海尔能否凭借外力重现当初的辉煌呢?
海尔引入KKR和阿里巴巴
12月9日,在港上市的海尔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海尔集团与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将对海尔集团子公司海尔电器进行总额为28.2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13亿元)的投资。双方将联手打造家电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安装服务等整套体系及标准,该体系将对全社会开放。
在此次投资中,物流成为合作的重点。其中,阿里巴巴对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投资18.57亿港元,包括以5.41亿港元认购日日顺物流9.9%的股权;认购海尔电器发行的13.16亿港元可转换债券,该可转换债券未来可转换成日日顺物流24.1%的股份。
也就是说,未来阿里巴巴将合计持有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34%的股权。此次入股海尔电器,阿里巴巴的目标就是其所拥有的物流业务。“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意图明确,那就是日日顺物流业务,而且日日顺渠道业务和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可以在大件物流方面相互协同。”中信证券(600030.SH)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胡雅丽表示。
而海尔方面则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日日顺物流的建设,扩大和升级仓储能力、“最后一公里”网络建设、线上线下融合业务融合发展。“不排除海尔在发挥现有物流配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兼并收购快速做大、做强物流业务。”胡雅丽表示。
此外,阿里巴巴以认购新股的方式对海尔电器投资9.65亿港元,获得投资后海尔电器2%的股份。
实际上,在与阿里巴巴合作之前,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刚刚完成一笔33.82亿元的融资。国庆节当天,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1.29元/股向KKR集团的全资子公司KKR(卢森堡)定增约3.05亿股(股权激励行权后),募资33.8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发行完成后,KKR(卢森堡)将持有公司10%的股权,成为战略股东。
作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KKR以擅长管理层收购而闻名,此次接近34亿元的投资也是KKR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的一笔投资。
不差钱的青岛海尔之所以引进KKR,公司表示,“未来合作方(KKR集团)将利用其全球资源,与公司在战略定位、物联网智慧家电、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资本市场和资本结构优化与资金运用、海外业务及并购,以及潜在的运营提升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战略合作,加速将公司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一流创新能力的全球家电行业引领者。”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海尔集团就完成了两笔合计超过50亿元的合作协议。对于资金并不紧张的海尔集团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家电巨头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下,海尔如何能够再现当初的辉煌。
海尔的心思
在海尔电器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中,阿里巴巴的意图更加明显,那就是大家电物流。表面上是阿里巴巴入股海尔电器,实际上马云所有的投资都指向了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
资料显示,目前日日顺物流在全国拥有9个发运基地,90个物流配送中心,仓储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已建立7600多家县级专卖店,约26000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并在全国2800多个县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和17000多家服务商网点。
马云正是看上了日日顺物流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全国的物流体系。由于没有自建的物流体系,在电商业务如脱缰野马般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物流已经渐渐成为阿里巴巴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了解决物流难题,2013年5月底,阿里巴巴、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目标是通过5-8年的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国任意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送达。
菜鸟的实质就是阿里巴巴的大物流计划,但菜鸟目前更紧迫的是数据和系统的战略设计,线下物流的搭建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且,与顺丰、“三通一达”相比,日日顺物流不但布局全国,更大的优势在于大件配送,这也正是目前主流快递公司的薄弱之处。
与马云弥补大件物流的短板相比,海尔又能从此次合作中得到什么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合作发布会上指出,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是平台,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是开放的生态圈;海尔正在做的就是怎样变成开放平台,而阿里是开放的榜样。
张瑞敏的心思或许正是开放平台,这意味着未来日日顺物流不仅满足海尔和阿里巴巴自身需要,还有望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借助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数据,日日顺物流显然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合作短期为日日顺锁定了增量来源,提升了运营效率,标志着公司社会化物流进入快车道;中长期看,日日顺物流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公司O2O运营、售后服务商转型相辅相成,日日顺体系数据化管理模式为将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基础。”胡雅丽表示。
如果说海尔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更多的是业务层面的考虑,那么与KKR集团的协议则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合作。借助KKR集团在全球的资源优势,帮助公司在国际化方面再次取得新的增长。
“KKR作为外部股东代表,有动力和能力去降低公司内部代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其在资本界和产业圈的资源禀赋强,能为青岛海尔对外合资合作提供支撑。”胡雅丽表示。 银河证券家电分析师袁浩然也认为,在“网络化”战略指导下,公司需要引入具有国际化战略视角和思路的合作伙伴。KKR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契合了青岛海尔网络化战略的发展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前10个月,券商关于格力电器(000651.SZ)的研报超过80篇,而青岛海尔却不足50篇,如今的家电老大早已经意属格力,海尔如同人到暮年的老者逐渐失去了光环。作为第一个销售破千亿的家电龙头,或许海尔早想找回曾经的辉煌。
尴尬海尔谋求翻身
10年前的2004年,海尔集团销售破千亿,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彼时的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000333.SZ)远没有如今的风光。2004年,当时并未整体上市的美的电器以192.01亿元的年销售额领先,青岛海尔152.99元紧随其后,格力电器以138.33亿元排名第三。
但到了2012年,青岛海尔营收为798.57亿元,美的电器为680.71亿元,格力电器以993.16亿元从曾经的老三一跃占据了榜首的位置。而且,若不是美的电器遭遇转型阵痛,青岛海尔实际上已经跌至第三的位置。
比营收落后更可怕的是净利润的差距。2012年年报显示,青岛海尔实现净利润32.69亿元,美的电器为34.77亿元,格力电器却实现了73.8亿元的盈利;而2004年格力电器净利润为4.21亿元,青岛海尔是3.69亿元,两者相差无几,但如今青岛海尔的净利润却不足格力的一半,这不禁让人唏嘘,海尔这是怎么了?
虽然在冰箱和洗衣机业务方面早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也正是因为冰洗业务已经做到了极致,又错失了空调大发展的机遇,多元化无果的青岛海尔增长遇到了瓶颈。从产品线来看,青岛海尔的“战线”无疑是三家公司中最长的一个。格力基本以空调为主,辅之以一部分小家电和其他产品;美的电器布局空调、冰箱和洗衣机三大产品线;而青岛海尔除了这三大产品之外,还包括了装备部品、热水器、小家电以及渠道综合服务。
但在关键的空调领域,青岛海尔多年来不温不火的表现让格力电器后来居上。2012年,青岛海尔空调收入不足格力的1/5,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更是喊出了未来五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的目标,留给青岛海尔的时间越来越少。
虽然50亿元的投资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海尔集团的“大企业病”,但如果能靠着引入阿里巴巴布局开放平台,借助KKR实现公司网络化战略目标,对于沉寂许久的青岛海尔来说,至少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13年国庆节当天,青岛海尔(600690.SH)宣布全球顶级私募KKR近34亿元入股公司。就在市场还在热议此次合作会给青岛海尔带来怎样的影响时,海尔集团旗下另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01169.HK)又在12月初宣布,公司与阿里巴巴达成了近30亿港元的物流合作协议。
接连引入外部投资者,让之前沉寂许久的海尔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被格力和美的两大竞争对手接连超越后,海尔能否凭借外力重现当初的辉煌呢?
海尔引入KKR和阿里巴巴
12月9日,在港上市的海尔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海尔集团与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将对海尔集团子公司海尔电器进行总额为28.2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13亿元)的投资。双方将联手打造家电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安装服务等整套体系及标准,该体系将对全社会开放。
在此次投资中,物流成为合作的重点。其中,阿里巴巴对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投资18.57亿港元,包括以5.41亿港元认购日日顺物流9.9%的股权;认购海尔电器发行的13.16亿港元可转换债券,该可转换债券未来可转换成日日顺物流24.1%的股份。
也就是说,未来阿里巴巴将合计持有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34%的股权。此次入股海尔电器,阿里巴巴的目标就是其所拥有的物流业务。“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意图明确,那就是日日顺物流业务,而且日日顺渠道业务和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可以在大件物流方面相互协同。”中信证券(600030.SH)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胡雅丽表示。
而海尔方面则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日日顺物流的建设,扩大和升级仓储能力、“最后一公里”网络建设、线上线下融合业务融合发展。“不排除海尔在发挥现有物流配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兼并收购快速做大、做强物流业务。”胡雅丽表示。
此外,阿里巴巴以认购新股的方式对海尔电器投资9.65亿港元,获得投资后海尔电器2%的股份。
实际上,在与阿里巴巴合作之前,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刚刚完成一笔33.82亿元的融资。国庆节当天,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1.29元/股向KKR集团的全资子公司KKR(卢森堡)定增约3.05亿股(股权激励行权后),募资33.8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发行完成后,KKR(卢森堡)将持有公司10%的股权,成为战略股东。
作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KKR以擅长管理层收购而闻名,此次接近34亿元的投资也是KKR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的一笔投资。
不差钱的青岛海尔之所以引进KKR,公司表示,“未来合作方(KKR集团)将利用其全球资源,与公司在战略定位、物联网智慧家电、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资本市场和资本结构优化与资金运用、海外业务及并购,以及潜在的运营提升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战略合作,加速将公司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一流创新能力的全球家电行业引领者。”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海尔集团就完成了两笔合计超过50亿元的合作协议。对于资金并不紧张的海尔集团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家电巨头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下,海尔如何能够再现当初的辉煌。
海尔的心思
在海尔电器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中,阿里巴巴的意图更加明显,那就是大家电物流。表面上是阿里巴巴入股海尔电器,实际上马云所有的投资都指向了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
资料显示,目前日日顺物流在全国拥有9个发运基地,90个物流配送中心,仓储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已建立7600多家县级专卖店,约26000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并在全国2800多个县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和17000多家服务商网点。
马云正是看上了日日顺物流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全国的物流体系。由于没有自建的物流体系,在电商业务如脱缰野马般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物流已经渐渐成为阿里巴巴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了解决物流难题,2013年5月底,阿里巴巴、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目标是通过5-8年的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国任意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送达。
菜鸟的实质就是阿里巴巴的大物流计划,但菜鸟目前更紧迫的是数据和系统的战略设计,线下物流的搭建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且,与顺丰、“三通一达”相比,日日顺物流不但布局全国,更大的优势在于大件配送,这也正是目前主流快递公司的薄弱之处。
与马云弥补大件物流的短板相比,海尔又能从此次合作中得到什么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合作发布会上指出,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是平台,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是开放的生态圈;海尔正在做的就是怎样变成开放平台,而阿里是开放的榜样。
张瑞敏的心思或许正是开放平台,这意味着未来日日顺物流不仅满足海尔和阿里巴巴自身需要,还有望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借助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数据,日日顺物流显然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合作短期为日日顺锁定了增量来源,提升了运营效率,标志着公司社会化物流进入快车道;中长期看,日日顺物流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公司O2O运营、售后服务商转型相辅相成,日日顺体系数据化管理模式为将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基础。”胡雅丽表示。
如果说海尔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更多的是业务层面的考虑,那么与KKR集团的协议则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合作。借助KKR集团在全球的资源优势,帮助公司在国际化方面再次取得新的增长。
“KKR作为外部股东代表,有动力和能力去降低公司内部代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其在资本界和产业圈的资源禀赋强,能为青岛海尔对外合资合作提供支撑。”胡雅丽表示。 银河证券家电分析师袁浩然也认为,在“网络化”战略指导下,公司需要引入具有国际化战略视角和思路的合作伙伴。KKR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契合了青岛海尔网络化战略的发展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前10个月,券商关于格力电器(000651.SZ)的研报超过80篇,而青岛海尔却不足50篇,如今的家电老大早已经意属格力,海尔如同人到暮年的老者逐渐失去了光环。作为第一个销售破千亿的家电龙头,或许海尔早想找回曾经的辉煌。
尴尬海尔谋求翻身
10年前的2004年,海尔集团销售破千亿,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彼时的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000333.SZ)远没有如今的风光。2004年,当时并未整体上市的美的电器以192.01亿元的年销售额领先,青岛海尔152.99元紧随其后,格力电器以138.33亿元排名第三。
但到了2012年,青岛海尔营收为798.57亿元,美的电器为680.71亿元,格力电器以993.16亿元从曾经的老三一跃占据了榜首的位置。而且,若不是美的电器遭遇转型阵痛,青岛海尔实际上已经跌至第三的位置。
比营收落后更可怕的是净利润的差距。2012年年报显示,青岛海尔实现净利润32.69亿元,美的电器为34.77亿元,格力电器却实现了73.8亿元的盈利;而2004年格力电器净利润为4.21亿元,青岛海尔是3.69亿元,两者相差无几,但如今青岛海尔的净利润却不足格力的一半,这不禁让人唏嘘,海尔这是怎么了?
虽然在冰箱和洗衣机业务方面早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也正是因为冰洗业务已经做到了极致,又错失了空调大发展的机遇,多元化无果的青岛海尔增长遇到了瓶颈。从产品线来看,青岛海尔的“战线”无疑是三家公司中最长的一个。格力基本以空调为主,辅之以一部分小家电和其他产品;美的电器布局空调、冰箱和洗衣机三大产品线;而青岛海尔除了这三大产品之外,还包括了装备部品、热水器、小家电以及渠道综合服务。
但在关键的空调领域,青岛海尔多年来不温不火的表现让格力电器后来居上。2012年,青岛海尔空调收入不足格力的1/5,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更是喊出了未来五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的目标,留给青岛海尔的时间越来越少。
虽然50亿元的投资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海尔集团的“大企业病”,但如果能靠着引入阿里巴巴布局开放平台,借助KKR实现公司网络化战略目标,对于沉寂许久的青岛海尔来说,至少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