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燃放爆竹烟花习俗的人类学解读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节燃放爆竹烟花主要是汉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它内化为民族的心结,人们通过燃放爆竹烟花这一仪式来辞旧迎新,期盼来年幸福安康。这一习俗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人们皆沉浸在爆竹声的的欢乐中,又说明了它的娱乐性,深层次上,爆竹声又传达着人们全家团聚时内心的喜悦;大家希望通过燃放爆竹烟花来消灾辟邪、喜迎好运,这一仪式又体现着人们的功利性;通过燃放爆竹辞旧迎新这一仪式,又表达出人们期盼来年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愿望,说明它又体现着人们的进取性。
  [关键词]春节;爆竹烟花;北京;人类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47-03
  
  春节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春节习俗,诸如掸尘扫房、挂年画贴对联、大拜年、送红包、耍龙舞狮等。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由农耕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弱化,而燃放爆竹的习俗却在城市甚于农村,因为市民在除夕夜也要大放爆竹烟花,而广大农村只有在元宵节才会燃放烟花,春节的其他时间基本上只放爆竹。
  有人不禁会问:源于农耕社会的燃放爆竹习俗为什么能在城市里摆脱全面禁止燃放的禁令而甚于农村呢?不可否认,这与广大农村村民的购买力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文化寓意——庆祝家人团聚、消灾避邪、期盼来年好运。一定程度上这一习俗与我国传统宗族社会相适应,时至今日它表现出的是家人团聚的民族文化,而城市是一个更加流动的社会,亲人较少有机会团聚,春节七天假使他们得以团聚而共享亲情的温馨,繁忙的春运显示出大家渴望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而燃放爆竹则显示出家人团聚的愉悦心情和热闹场面。大家过年期盼团聚的心情我们通过流行于城乡的《常回家看看》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可见一斑,而燃放爆竹是春节团聚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农村燃放爆竹主要是期盼人丁兴旺、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在城市市民的文化心理中燃放爆竹会驱散晦气带来福气,如北京市民放炮竹叫“嘣嘣”,即崩走霉气,包含着消灾避邪、喜迎好运寓意。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里,要选择一种工具或方式来表达这种辞旧迎新、祈求吉祥的愿望的文化心理,久而久之爆竹便充当了这个角色。
  
  一、燃放爆竹烟花的群众性
  
  春节前和正月初五、十五,在爆竹烟花销售点,笔者看到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父母陪伴着的呀呀学语的孩童,选购爆竹烟花的人络绎不绝,市民们基本上没有空手而归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购买爆竹烟花的数量和品种也不同。一向勤俭的老年人基本上只购买少许爆竹,中年人和青年人是爆竹烟花购买的主力,儿童则主要购买一些比较安全的儿童烟花。市民们普遍认为,春节期间燃放爆竹是一年中惟一不会因噪音问题而招致其他市民反对和投诉的时机。这些都说明燃放爆竹烟花广泛的群众性。显而易见,爆竹烟花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极其广泛群众性的春节文化的极其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据与笔者一起工作的北京市民讲,前些年京城禁放期间,虽有民警到各个社区执勤,但仍有老年人甚至执勤民警的父亲及长辈“顶风作案”,叫板民警,扬言若政府一味禁放自己宁愿去派出所过年。这些老年人留恋回味年味浓重、氛围浓厚的老北京的春节,突然而至的禁放有些让他们无所适从,这也说明春节燃放爆竹已经内化为我们民族的心结。
  市民们认为家人团聚且燃放爆竹烟花的春节才是圆满的,这是春节燃放爆竹烟花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而爆竹所蕴涵的吉祥文化是燃放爆竹具有极其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吉祥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成为国民日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到中华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而爆竹能流传至今,与它所具有的吉祥文化寓意密不可分。据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志怪小说《神异经》说:“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这就不难理解爆竹烟花销售点“财源滚滚”、“新迎好运”、“金牛迎春”、“满地红”爆竹、3888响爆竹等畅销的原因。
  
  二、 燃放爆竹烟花的娱乐性
  
   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亲人团聚和燃放爆竹烟花的娱乐性的关系。以老年人为例,他们一般和子女分居,更有甚者是和子女天各一方,在春节也难有团聚,他们期盼能有全家人一个都不少的春节团聚,因为就算同居一城,全家人一年中能聚在一起的机会也不多。能有一个全家人团聚的春节,一向比较喜欢安静但不是冷静的老年人自然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他们会乐呵呵地到爆竹销售点购买爆竹,但仍会比较节俭,因为他们的子女来与他们团聚时会购买更多的爆竹烟花。有孙子的老年人会购买大量儿童烟花供他们娱乐,并且给孙子上百元的压岁钱,而这些压岁钱又有一部分流向爆竹销售点。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对子孙满堂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面对着一年为数不多却一个都不少的全家福情景,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情不自禁燃放爆竹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从民族心理来看,中国人喜欢几世同堂的笑语欢声、 庭院里的鸡鸣狗吠等等热闹场景,在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更是要采用最热闹的方式来欢庆。谁家的气氛最热闹 ,就说明谁家的日子最红火。爆竹燃放的多 ,虽然不能直接说明一个家庭是否真的人丁兴旺、 五谷丰登 ,但它则可以最快最有效地制造出热闹的气氛。”
  中、青年市民除购买爆竹外,也会选购大量的烟花,烟花能喷出五彩缤纷的焰火,更能迎合人们春节喜庆热闹氛围。观看烟花更能使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而全身心沉浸在热闹欢庆的全民节日氛围中。对于广大中年市民而言,面临着诸多来自生活、工作、家庭压力,在全民狂欢的节日里,通过燃放爆竹烟花可以乐以忘忧,全身心地享受生活。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深刻地感受到,源于农耕社会的传统爆竹文化渐行渐远,历经社会的变迁,这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在经历着现代的构建过程。传统意义上它主要迎合了人们驱邪迎福的心理,而当今它主要发挥着娱乐功能。不少青年北京市民并不怎么清楚春节为什么要燃放爆竹烟花,他们身处全城爆竹声声的氛围里,高兴而身不由己的去燃放爆竹烟花,并且每年只有一次允许燃放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不少青年人能够表面上将燃放爆竹烟花和辞旧迎新、全家团聚联系在一起。
  
  三、 燃放爆竹烟花的功利性与进取性
  
  不少市民认为,春节里燃放爆竹烟花能消灾避邪,新的一年里全家人会幸福安康、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燃放爆竹烟花这一习俗体现出广大市民的功利性色彩,即认为这一习俗对他们是有用的,正如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凌诺夫斯基与拉德克里夫-布朗认为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风俗——一种依传统力量而使社区分子遵守的标准化的行为方式-是能作用的或发生功能的” 。
   有些老年人认为,在除夕夜能全家人团聚,对家人来说这是一个热闹盛大的场合,必须燃放爆竹予以庆祝,燃放爆竹能“嘣”走晦气,来年能人旺财旺。所以,除夕夜有些人会攀比燃放爆竹的数量,而有些老年人则认为只要能听到响声,他们同样也可以辞旧迎新,来年幸福安康。
  据传说爆竹的发明就是古人用来驱赶山臊、消灾避邪的,由此可见爆竹自一发明就是具有功能,最初人们燃放爆竹就具有功利性,后来演变为在在春节燃放爆竹驱走山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忘记过去的不快和烦恼,期盼来年的幸福、快乐和进步,渴望自己人生能有所改观的心理在燃放爆竹烟花的文化习俗中也得到体现,对于来世观念淡薄重视现世的我们民族来说,人生的改观和自己的进步要通过奋斗来达到,显然燃放爆竹烟花体现出广大市民的进取性。爆竹烟花“这种化黑暗为光明、化平淡为绚丽、化沉寂为热闹、化腐朽为神奇的追求,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功利性和进取性在商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他们也是爆竹烟花的大宗购买者。如果他们一年来的经商业绩比较理想,他们会比较大方地购买不少烟花爆竹予以庆祝,同时他们也会将燃放烟花爆竹视为新一年奋斗的开始,即“开门炮”或“开门红”。有的商人或商家直接点名要购买“财源滚滚”、“财神到”、“开门红”、“满地红”之类爆竹烟花,他们一般开着豪华车,不砍价,付款后即刻装车离去。有些商人认为自己购买的烟花爆竹越多,燃放的爆竹越响,来年的生意就越红火。北京某购物中心购买了价格不菲的“满地红”10000响的爆竹,因为春节假期结束,购物中心开业时,他们要燃放这种无土全红纸制作的爆竹,使炸碎的红纸能铺满地。笔者认为这些商人不讲价可能是因为讲价可能担心被别人小视自己实力,更可能是因为讲价会伤和气影响他们未来一年的运气。表面看来这些有些奢侈的燃放爆竹烟花的行为实际上却蕴涵着商人们进取心。他们与普通人同样过完快乐的春节,则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生意中去。
  在平时的乔迁新居、开业、婚娶等重要活动时,人们也会燃放爆竹,燃放爆竹的寓意和春节的燃放意义有着不小的差别,平时的燃放更多是庆祝,而春节的燃放却具有全民的色彩,在源远流长的春节文化影响下,它有家人团聚、祈求幸福安康、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等寓意。最初发明用来驱赶“山臊”的爆竹后被我们祖先用来在正月初一为了一年平安无事而燃放爆竹驱赶“山臊”,而“山臊”含义也从疾病等自然灾害扩大为人生的一切灾邪。时至今日,在科技较为发达的时代,春节燃放爆竹除了被赋予消灾辟邪寓意外,它所表达的更多是祈福和人们的进取性。随着它的寓意的扩大而逐渐和深入人心的吉利文化、全家团员等密不可分,因而春节燃放爆竹烟花而具有了极其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参考文献]
  [1]廉如鉴.燃放烟花爆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J].兰州学刊,2007,(4):84.
  [2]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81.
  [3]英·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3.
  [4]陈碧,袁艺.烟花鞭炮与中国传统民俗[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6):58.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现实主义美术经历了20世纪的发生与发展,已经成为多元艺术风格中的重要一元,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1世纪,继续弘扬现实主义美术仍然是我国艺术实践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对于现实主义自身的思考也成为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现实与写实的思考是探究现实主义美术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现实主义美术;现实;写实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巴金小说《激流三部曲》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蕴。巴金笔下的悲剧,可分为个体生命的死亡悲剧、个体性格的死亡悲剧和整个“家”崩溃灭亡的悲剧。在作者抒写死亡悲剧的背后,有对旧制度的憎恨,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美的追求。  [关键词]巴金;《激流三部曲》;死亡悲剧艺术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65-02    巴金小说《激流三
期刊
[摘要]真实是文学的基本理念,但由于政治环境、思想制度、经济状况的变化,真实性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新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作者从文化角度洞察农村,从较为纯粹的文化视角来描绘农民的苦难意识,提高了乡村小说的真实程度。  [关键词]文学真实性;乡土小说;《爸爸爸》;《古船》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69-0
期刊
[摘要]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以其对文学的“根”的定位、提倡和骄人的创作实绩而享誉文坛。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发现他所描绘的楚湘风情、小说人物、文本指向都有图解现实的作用,而没有建构一个“根”性复萌的世界。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根”的失落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67-02    作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主潮
期刊
[摘要]包围在藏文化圈中的临潭回族婚俗,处处体现了与当地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另一番景象:既有伊斯兰婚姻观,又有传统婚姻程式的 “六礼”古俗,还有江淮遗韵的审美观念,更有当地藏文化圈的习俗熏染,反映出当地回族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景象。  [关键词]藏区;回族婚俗;临潭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42-03    临潭,古称洮州,位
期刊
[摘要]方方相对大气的创作风格被很多学者称为“超性别”写作,但她近几年的女性题材创作逐渐增多,显示出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方方把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放到现实社会的文化、伦理体系中来追寻其根源,既有向女性启蒙传统的自觉回归,与同时期其他女性作家相比又显示出了她独特的超越性。  [关键词]方方小说;女性启蒙;奴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
期刊
[摘要]已有的对于《金色笔记》的研究仅限于对该作品中女性主义、苏菲主义等思想的阐释,以及对作品中后现代创作手法的解读。本文分析探讨了女主人公安娜如何在荒谬、混乱的后现代世界中从精神崩溃到最终重新找到自我的精神旅程。揭示出该作品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存在主义问题以及莱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为解读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关键词]《金色笔记》;安娜;精神旅程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组织活动形式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课堂合作学习变成了“摆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合作的主题过于简单,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不合适,合作学习小组分配不合理,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未得到训练,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理论准备不到位,没有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
期刊
[摘要]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两位玉女形象,虽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香消玉陨,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黛玉;妙玉; 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411 [
期刊
异国春花闹,水墨雨淋淋。不久前,年逾七秩的师云先生从北美归来,再次带回一批新作,给人又一新鲜的面貌:水墨飘香,新风扑面,风花雨雾,流连眼底,水汪汪中的花卉世界充满了无穷魅力。可谓“与花传神将人意,画笔有情总是春”。体现出师云先生在花鸟画艺术中不断追求创新的独到之处。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钟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家的个性人格。读师云先生的作品,给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