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对开放性眼外伤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眼外伤(OGI)因损伤机制、部位不同等导致病情复杂、变化多样,以致OGI后不同时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的结局完全不同。OGI PPV时机一般分为早期(≤3 d)、延迟(4~14 d)、晚期(>14 d)。国内外对于OGI后PPV的手术时机仍存在较大争议。眼内异物或高感染风险者通常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眼内炎的发生;但由于OGI导致的角膜水肿、玻璃体积血等为早期诊断及手术增加困难。伴有明显脉络膜出血或较大后部创伤者一般选择延迟手术,此时血凝块已液化使其更容易去除;但手术后并发症风险也相应增加。晚期手术可降低PPV难度,但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几率增加,可能导致严重的视网膜牵拉、裂孔以及手术后瘢痕的形成。了解OGI后PPV时机、眼内变化和特点、手术结局,可为OGI后PPV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炎性凋亡为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机制主要通过炎性小体复合物的活化介导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产生,以及细胞的渗透性溶胀,破裂死亡,在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而眼底疾病中往往存在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等视网膜细胞的死亡,是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炎性凋亡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中,炎性凋亡可直接引起R
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是老年人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自噬作为细胞代谢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对受损细胞器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利用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研究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延缓衰老的进程起作用,减少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在哺乳动物体内,沉默信号调节蛋白(SIRT)6发挥其去乙酰化酶和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参与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抑制细胞衰老、肿瘤形成、代谢疾病,参与细胞寿限的调节,对组织和器官的
目的观察经结膜切口改良最小量巩膜外扣带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行经结膜切口改良最小量巩膜外扣带手术的连续单纯RRD患者76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1例42只眼,女性35例36只眼。平均年龄(33.90±15.60)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三面镜、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
脉络膜色素痣是眼底常见的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患病率为0.15%~10.0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白色人种患病率高,有色人种患病率低。其继发的视网膜下积液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视网膜病变可能损害视力。脉络膜色素痣存在恶变为黑色素瘤的风险,恶变危险因素包括脉络膜色素痣厚度、视网膜下积液、视觉症状、橘红脂样色素改变、瘤体边缘接近视盘、超声检查显示瘤体内呈挖空表现和周边晕消失等。临床上早期识别可能损害视力
目的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CE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PPV治疗的201例2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86只眼,女性115例115只眼。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7.94±9.65)岁;其中,≥ 50岁159例,<50岁42例。糖化血红蛋白<7.0% 36例,≥7.0% 165例。右眼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预防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临床确诊为NMOSD且病程超过1年的2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10~51岁,平均发病年龄(26.2±12.3)岁。病程2.3~25.8年,平均病程(9.2±5.9)年。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眼科检查、血清学检验及神经系统查体,记录其NMOSD的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