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炼成记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19年年底,第七届“韩美林艺术讲坛”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现场,担任论坛主持的白岩松饶有兴致地问嘉宾冯骥才:“论身高的话,您和韩美林老师显得很不和谐,你们为什么可以和谐相处?”身高1米92、人称“大冯”的冯骥才说:“我跟韩美林是最要好的朋友,接触最多。由于身高的原因,我跟他站在一起的时候,必须俯视他,但是我的心是仰视他的,我把他当成一个巨人。我们都是无功利的,都是美的信徒,都为思想活着,都追求纯粹,我想这是我们俩的一致性。”随后,韩美林补充说:“我和大冯站在一起,一个大个子,一个小个子,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了。我们俩在一起,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做人,灵魂不能下跪,也不言苦。其次就是跟着时代走,我跟着大冯走,大冯一直是我的榜样。大冯一直在研究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我们都是受益人。大冯,我得给你鞠个躬!”俩人惺惺相惜、互相仰慕的友谊,让人羡慕。
  冯骥才与韩美林相识于1983年,那时韩美林刚脱离苦难不久,还没调回北京。初见面时,冯骥才看韩美林个头不起眼,但目光特别明亮透彻,透着一种纯真的东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觉得这样的人可交。正如冯骥才所言:“我欣赏他的是对世俗的无知,毫无功利之心,对谁也不设防。他的目光让人直截了当地感受到他是个以率真生活的人,用情义生活的人,当然这也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而在韩美林的心目中,他觉得自己到了历经世事的年纪,能用一辈子来交的朋友没几个了,以后也没有时间再有冯骥才这样的朋友。韩美林曾感慨说:“大冯的友谊对我而言,弥足珍贵。”
  俩人自从相识后,就一直形影不离。每逢对方的重要时刻,他们从不缺席。杭州、北京、银川三座韩美林艺术馆开馆,以及韩美林的各种艺术大展和全球巡展,冯骥才都亲赴现场为朋友送上祝福和加油助阵,发表情深意切的致辞,去解读、分析、揭示韩美林艺术世界的独特构成与非凡成就。冯骥才说:“每次韩美林办展览,我们都不是招之即来,而是闻风而动,奔走相告,不请自来。”人们还注意到,韩美林的重要著作,从《韩美林画集》到《天书》《嚥山嚼水》,写序言的都是冯骥才。
  同样,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有活动,韩美林也从不缺席,他说:“大冯是抢救民间文化的急先锋,是保护民族遗产的排头兵。作为大冯的铁杆队员,我自然义不容辞,会倾力支持他,不用他召唤,我必随时响应到位。我愿毫无保留地和大冯一起去实现他那‘挚爱真善美,关切真善仁’的纯真理想。”每每听到韩美林的这一表态,冯骥才都感慨万分:“他是在用心去理解我的行动,去感受我的想法,我很感动,这就是朋友之间的理解,这就是老铁和知己。”
  俩人除了从事各自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事业,还经常高低搭档,携手做事。曾经同为全国政协常委期间,每年参加两会,他俩基本都是在一起,看到矮个子的韩美林,一抬头准能找到大个子的冯骥才。他们曾联合提出“建议国家立法取缔活熊取胆”的提案,他们还曾联合发出“中西文化不能相互替代”的呼吁;他们共同前往云冈石窟深入考察和研究,共同保护天津皇会这一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韩美林所言:“大冯和我在人群里特别好认,一高一低,我们这对高低搭档能携手为民族、为历史做点事,很好。大冯口才好,我不像他那么会说,我们就像一对相声搭档,他负责总结原则、讲解艺术,我负责渲染气氛、描绘蓝图。”
  韩美林出身贫苦,2岁丧父,12岁就当了娃娃兵,特别是在“文革”中命运多舛、灾祸不断,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被人压断骨头、挑断手筋、剥掉手指甲。韩美林曾说:“即使在苦难中、身边堆满丑恶,我寻求和看到的仍然是美。”由此,冯骥才更想深入解释韩美林身上这种“苦难与艺术及黑暗与光明的关系”。
  有一次,冯骥才对韩美林说:“我和你几乎是一生的朋友,可我一直欠着你一件事,我应该为你写一本书。”韩美林问其故,冯骥才说:“我对你仍有难解之惑,我想寻找你究竟是怎样一步步从黑暗的炼狱到达通明的艺术天堂的,我想写一本你的口述史,虽然我已经积累了你的不少素材,但我还是想请你给我打工半个月,我给你打工半年,争取在你80大寿时完成,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你。”韓美林甚为感激,马上用他们之间特有的风趣语言,恭恭敬敬地回写了个保证书:“自由兵韩美林想怎样就怎样,坐得住也站得起。请大个子放心,为你打工时,我一不走神,二不接客,三不跑题,四不瞎编,上厕所请假,有病不请假,是个好战士。”写好后还郑重按了手印。
  口述完成后,冯骥才争分夺秒,天天早起,在去外地开会的来回车上,也仍在奋力干活。终于,冯骥才为韩美林撰写的《炼狱·天堂——韩美林口述史》正式发行,近10万字的著作,倾注了冯骥才极大的心力。全书上半部分“炼狱”是韩美林的口述传记,介绍其人生经历及本人的感知,主要是他的受难史;下半部分“天堂”则是韩美林的精神世界,主要是对他的美好心灵的解析与认知。这本书是一位作家和一位画家的对话,更是两位“老铁”之间友情的互动和深度的交流。
  冯骥才与韩美林之间漫长而牢固的友谊,是当今中国艺术界的美谈。如今,他们的友谊已经有37年,他们年龄之和超过160岁,艺龄之和超过110岁。年龄上,韩美林比冯骥才大了6岁,而个头上冯骥才比韩美林高了30公分。一个矮大哥,一个高小弟,他俩为何能这样铁?韩美林夫人周建萍说:“冯骥才是韩美林生命中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物,知韩美林,冯骥才也。我想除了经历以外,更多的是相互有安全感。相对而言,冯老师给美林安全感似乎更多一些,虽然他比美林年纪小几岁,但他跟美林在一起时更像一个大哥,冯老师看美林的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爱怜,令人感动。”
  友谊是心灵的结合,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这就是冯骥才与韩美林可以成为“老铁”的根本原因。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生活永远是先有考验,才会有平淡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戳中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心窩,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余欢水在家里受到妻子的抱怨,父亲的逼迫,你也会;余欢水在单位受到领导的刁难,同事的排挤,你也是;余欢水身患绝症,仍然想通过卖器官给老婆孩子留下点钱,你也曾经历;余欢水的懦弱和忍让连街坊邻居都想欺负他,看轻他,你感同身受;余欢水想自杀,他一个人在大街上崩溃大哭,却仍然压抑自己,哭不出自己的
良好的心态将使一切事情变得简单  如果诺言没有兑现,迟早有一天,灵魂会找上门来。有朋友问:“你怎么看自己现在的状态??”我说,我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抵达了少年时代的梦想之境,我只是感觉,生命中所有的线索都有了着落。  最佩服张之洞的“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胡雪岩有2个著名观点:一是靠山即火山,靠山一倒你即会跟着树倒猢狲散。二是前半夜想别人,后半夜想自己。只要先
有位姓王的朋友,平时喜欢吹嘘自己,比如夸自己乒乓球技术高超,在单位没有对手;比如夸自己骑单车的耐力出众,五十公里路程连水都不喝一口。然而,假若你觉得这位兄弟干事不靠谱,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做企业,是一等一的好手,产品经常创新,经营讲诚信,年年是市里的纳税大户;他对朋友特别热心,你遇到什么困难,他一定会第一时间帮忙。熟悉他的人都觉得此君不过是有点好面子,本质上是个大好人。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懂得原谅别
“没用的,放弃吧!命中注定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  一年前的冬天,一个男孩站在体重秤上,男孩的身高只有175cm,体重却达到了180多斤,他是班里体重最重的人。男孩看着秤上的数字,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满脑子回荡着这样一个想法:我这么胖,可能要单身一辈子了。青春期的男生总有奇怪的想法。  男孩的体检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偏胖,家里的父亲、舅舅、伯伯、弟弟都挺着老大的肚腩。男孩在生物课上听老师说:“
金凭火炼方知色 与人交财便知心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忻峰从美术系毕业,言及当年求学时情状,感慨万千。上课时老师把凳子拿走,要求学生站着写字,每天下午必须交60个核桃大小的楷体字作业,持续30日之后,不再要求。老师说,今后不让你们交了,因为一个人有1个月的持续坚持,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习惯。忻峰说:“果然,那30天的作业成了骨子里的习惯,30多年了,到现在我成了导师,但是每天写字的习惯却没有间断过。”由
社会上你的前途与你在学校的成绩无关  “唉,这次路考又没过!”“看你这段时间很是认真地在练车啊!”“嗨,我那只不过是在朋友圈刻苦罢了。”这段来自办公室的对话,真实反映出了假装努力的后果。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那些在朋友圈秀口语的大学生,英语始终没过四级;天天叫嚷着不瘦10斤不换头像的朋友,往往越减越肥。突然想到以前的自己,看似点灯熬油在写作,其实东翻翻、西瞅瞅,完全不在状态。一个月下来,
作家张大春写作《见字如来》的初衷,是突然发现,当一代人说起一代人自己熟悉的语言,上一代人的寂寥和蒙昧便真是个滋味,也不是个滋味。余英时坦然地问宾馆服务员:“茅房在哪里?”服务员面面相觑。在这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熟悉的语言空间。  和女儿逛街,看到一款衣服,她说抹茶色挺好看,我说那是薄荷色,我妈说:“啥,这不是军绿嘛。”细想,在我们对颜色的描述上,使用的都是属于自己成长年代的名词,它们之间
攀得越高,跌得越惨  来自浙江的年轻人张雪岩,是一名户外攀岩运动爱好者。一天,他在网上认识了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毛晓松和张安琪,之后他们相约专门挑选陡峭的岩壁攀爬,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张雪岩经常召集人,组织活动,渐渐成了三人中的“头驴”。他带队探险,乐在其中。他们曾经在古城墙和某景区陡峭的岩壁攀爬,因为违反了景区管理规定,还被罚过款,但都是百十来块钱,他们也没放在心上。  然而,越是经验老到的驴
乡村学校的教室也需要上锁,可是,没有同学愿意管钥匙,嫌麻烦、怕担责,或想赖床多睡一会儿。问了个遍,转了一圈之后,班主任老师蓦地把拴于红毛线上的钥匙直接挂到我脖子上,不由分说,径自走了。于是,“黄袍加身”一般,我莫名成了同学们口中的“锁长”。  老师何以这般?对此,我一直沉思:难道是因为我一向怕羞,见到女生就会脸红,老师意欲通过一把钥匙来锤炼我一下?难道是因为父亲走后,我有那么一点怯懦,老师想引领我
安庆男孩陆玉昆,长在一个传统家庭。每逢考试之前,妈妈都会带他到寺庙,让他往祈福池里投掷硬币。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祈求保佑。  大学毕业后,陆玉昆应聘到安庆一家贸易公司做销售。由于工作需要,他經常乘坐飞机出差。尽管陆玉昆受过高等教育,但他每次出差之前,还是会到附近寺庙祈福,一如既往地往祈福池里投掷硬币。2019年2月17日晚,陆玉昆乘坐云南祥鹏航空有限公司执飞安庆—昆明8L9960次航班,准备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