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家族为何由绍兴迁居淮安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家族为什么由绍兴迁居淮安?对此,周恩来本人有两次扼要的说明。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篇回忆故乡淮安的作文《射阳忆旧》(刊于《敬业》1914年第1期)。文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另据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其中《周恩来小传》写道:“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自大父宦于吴,遂徙居焉。”
其他文献
2008年岁末,经济寒潮冲击江苏出口企业,位于如东经济开发区全球最大的安全用品——强生手套生产商订单下滑,利润缩水。
近年来,我们江都市档案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都”的目标要求,不断整合档案资源,尤其是注重民生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创新档案服务,为经济社会事业又
“我们关注贫困大学生(目前称经济困难生),除了要为他们提供切实的物质资助,还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来自教育界的十七大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对贫困大学生
我名叫戴巧云,1920年出生在句容县春城乡西秋圩村。我家姊妹众多,有兄弟姊妹七人,我是老大。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1937年冬月间日军占领句容,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百姓到处
2007年秋天,我应邀给《为正义敲响法槌——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官叶在增》一书作序,从梅孝斌、叶恕兵合著的这本30多万字传记中获悉,叶在增法官当年曾亲手执笔起草了长达万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60年大庆,我一个75岁的老朽能为祖国作些什么?前年在瑞典探亲时动手写作《伴随祖国走过六十年》这本书,当时就考虑到在文章中应当配发些相关照片。去年8月回
进入21世纪,高校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过渡到数字化管理已呈必然趋势,档案馆工作突出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为学校建设
革命烈士陆兰秀,江苏吴县人。1918年2月13日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陆兰秀是家中的长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942年,其父陆殿扬任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兼东南大学教授,陆兰
本文采用改进的界限面模式为受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受拉混凝土视为线弹性材料。开裂后的非线性现象用经验公式予以考虑,对钢筋混凝土板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为提高计算精度,本文
9月24日,原北京人艺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苏民先生及夫人和北京人艺摄制组一行八人,在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领导陪同下,来到溧水县档案馆查阅宗谱档案,搜集《著名艺术家——苏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