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视觉角度下的“生态鄱湖”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鄱阳湖艺术考察,深入的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借助与现代科技技术探索与创造,选用丝网版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从“雅俗共赏”的艺术角度出发来展现和传播鄱阳湖生态自然美。
关键词:生态鄱湖;版画实践;创作体验
1 创作背景
鄱阳湖——全球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是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氧化的湖泊,被称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湖”。鄱阳湖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国人及世界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江西本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也成为赣鄱大地4300万人民的骄傲。而生态文明以其对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得到普遍共识。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作为生态文化中的美术在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等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引领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对于促进全民生态道德观的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
2 创作意义
生态与地域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主题,无论是各国政要、平民百姓都在关注生态,重视环保,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作为艺术家有责任去表现这一重大主题,以美术的视觉直观性和思想感染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深入地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文化的内在意蕴,以艺术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公众关注生态、关爱环境,保护美丽的家园。鼓励和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以此为契机,激发广大公众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鄱阳湖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得到江西的关注、中国的关注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让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注入千家万户,沁人心脾。
3 创作体验
一年来,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教师与学生先后多次深入鄱阳湖生态区写生,以视觉角度下的生态鄱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鄱阳湖艺术考察,深入的挖掘地域文化特征,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借助与现代科技技术探索与创造,选用新兴版种丝网版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从“雅俗共赏”的艺术角度出发来反映鄱阳湖生态自然美。下面结合创作感悟看艺术家如何体现生态鄱湖:
著名艺术家龚声教授的《鄱湖浪花》组画在深蓝的湖水中,用逆光来表现浪花滚滚,波光粼粼,色彩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的美,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鄱阳湖水的宏大气魄。
《夏韵》创作的灵感源于在乘着船飘进鄱阳湖的那一刻,深刻的感受到鄱阳湖的美丽,鄱阳湖是季节湖,水位落差很大,涨水期烟波浩淼,一片片水草,在蓝天或夕阳之下迎风摇曳,水面的波纹荡漾人心的律动着。身处芦苇的海洋,令人陶醉,真是美不胜收。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鄱阳湖的“天更蓝,水更绿,湿地更美丽”。
《鞋山晨曲》这幅以鄱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湖口的鞋山清晨为创作背景。因为生态环境未遭到人为破坏,每年都引来无数白鹤来越冬。以白鹤围绕鞋山清晨觅食为寓意,群鸟为主体,用偏灰的色调表现出早晨鞋山的朦胧景色,同时用深色的鸟儿们与鞋山背景产生强烈的对比,产生太阳即将升起时的剪影效果,给鄱阳湖增添了靓丽的景色,白鹤入画给静谧的画面增添一丝动感,“动静相宜”展现了鄱阳湖的生态美景。
学生李婧的作品《生命》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无数蝌蚪在水草中奋力向前,游去探寻它们的成长之路和生命轨迹。又像是一章跳动音符一样,谱出一首动人的旋律,喻寓示鄱阳湖的生态蓬勃发展,用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全世界都看见鄱阳湖的美与活力。
袁满的《鄱湖大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出发点,描绘一座厚实的桥墩。鄱阳湖大桥作为鄱阳湖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大桥东西飞架湖口,气势恢弘的斜拉索,远远望去像大船上张满的巨帆,多少车辆曾在它面前穿流走过,奔赴四方。大桥庄严屹立,令人敬畏。因此,这座大桥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所有起着纽带和沟通作用的桥梁。这幅画应用了红绿两种对比色,互相补充,给人以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作者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一个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大桥形象。
《落霞》描述的是一种和睦,静谧的氛围及生态和谐的画面,淡淡的霞光,枯朽的树木,墨绿斑驳的渔网,栖息的鸟儿,使人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阔。作品以暖色调鲜明的色彩刺激观者的视觉,引发内心的共鸣,对江西鄱阳湖独特的落阳,霞光所吸引进而达成共鸣。反映出鄱阳湖的生态和谐,环保先行的旗帜。
《渔舟唱晚》描绘了一幅渔夫傍晚捕鱼的情景,夕阳西下,渔夫撒网捕鱼,船儿缓缓回归,湖上水波微荡,水光涟滟。可以想象,船中人对自己劳动后的满足溢于画表。表达了一种惬意、悠闲的状态,使观者也能体验“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的欢乐之感。
4 结语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美术专业师生在围绕江西省委提出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贯彻到教学改革实践上来。通过独特的艺术角度反映出艺术与当代生态环境的关系,显示了当代美术创作对于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传递了生态鄱湖这一主题。旨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以艺术的形式呼吁和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是当代江西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刘俊.生态鄱湖·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程凌云(1982—),男,江西南城人,高校讲师,艺术设计副主任。
关键词:生态鄱湖;版画实践;创作体验
1 创作背景
鄱阳湖——全球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是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氧化的湖泊,被称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湖”。鄱阳湖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国人及世界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江西本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也成为赣鄱大地4300万人民的骄傲。而生态文明以其对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得到普遍共识。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作为生态文化中的美术在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等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引领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对于促进全民生态道德观的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
2 创作意义
生态与地域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主题,无论是各国政要、平民百姓都在关注生态,重视环保,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作为艺术家有责任去表现这一重大主题,以美术的视觉直观性和思想感染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深入地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文化的内在意蕴,以艺术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公众关注生态、关爱环境,保护美丽的家园。鼓励和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以此为契机,激发广大公众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鄱阳湖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得到江西的关注、中国的关注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让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注入千家万户,沁人心脾。
3 创作体验
一年来,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教师与学生先后多次深入鄱阳湖生态区写生,以视觉角度下的生态鄱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鄱阳湖艺术考察,深入的挖掘地域文化特征,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借助与现代科技技术探索与创造,选用新兴版种丝网版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从“雅俗共赏”的艺术角度出发来反映鄱阳湖生态自然美。下面结合创作感悟看艺术家如何体现生态鄱湖:
著名艺术家龚声教授的《鄱湖浪花》组画在深蓝的湖水中,用逆光来表现浪花滚滚,波光粼粼,色彩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的美,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鄱阳湖水的宏大气魄。
《夏韵》创作的灵感源于在乘着船飘进鄱阳湖的那一刻,深刻的感受到鄱阳湖的美丽,鄱阳湖是季节湖,水位落差很大,涨水期烟波浩淼,一片片水草,在蓝天或夕阳之下迎风摇曳,水面的波纹荡漾人心的律动着。身处芦苇的海洋,令人陶醉,真是美不胜收。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鄱阳湖的“天更蓝,水更绿,湿地更美丽”。
《鞋山晨曲》这幅以鄱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湖口的鞋山清晨为创作背景。因为生态环境未遭到人为破坏,每年都引来无数白鹤来越冬。以白鹤围绕鞋山清晨觅食为寓意,群鸟为主体,用偏灰的色调表现出早晨鞋山的朦胧景色,同时用深色的鸟儿们与鞋山背景产生强烈的对比,产生太阳即将升起时的剪影效果,给鄱阳湖增添了靓丽的景色,白鹤入画给静谧的画面增添一丝动感,“动静相宜”展现了鄱阳湖的生态美景。
学生李婧的作品《生命》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无数蝌蚪在水草中奋力向前,游去探寻它们的成长之路和生命轨迹。又像是一章跳动音符一样,谱出一首动人的旋律,喻寓示鄱阳湖的生态蓬勃发展,用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全世界都看见鄱阳湖的美与活力。
袁满的《鄱湖大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出发点,描绘一座厚实的桥墩。鄱阳湖大桥作为鄱阳湖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大桥东西飞架湖口,气势恢弘的斜拉索,远远望去像大船上张满的巨帆,多少车辆曾在它面前穿流走过,奔赴四方。大桥庄严屹立,令人敬畏。因此,这座大桥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所有起着纽带和沟通作用的桥梁。这幅画应用了红绿两种对比色,互相补充,给人以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作者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一个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大桥形象。
《落霞》描述的是一种和睦,静谧的氛围及生态和谐的画面,淡淡的霞光,枯朽的树木,墨绿斑驳的渔网,栖息的鸟儿,使人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阔。作品以暖色调鲜明的色彩刺激观者的视觉,引发内心的共鸣,对江西鄱阳湖独特的落阳,霞光所吸引进而达成共鸣。反映出鄱阳湖的生态和谐,环保先行的旗帜。
《渔舟唱晚》描绘了一幅渔夫傍晚捕鱼的情景,夕阳西下,渔夫撒网捕鱼,船儿缓缓回归,湖上水波微荡,水光涟滟。可以想象,船中人对自己劳动后的满足溢于画表。表达了一种惬意、悠闲的状态,使观者也能体验“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的欢乐之感。
4 结语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美术专业师生在围绕江西省委提出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贯彻到教学改革实践上来。通过独特的艺术角度反映出艺术与当代生态环境的关系,显示了当代美术创作对于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传递了生态鄱湖这一主题。旨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以艺术的形式呼吁和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是当代江西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刘俊.生态鄱湖·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程凌云(1982—),男,江西南城人,高校讲师,艺术设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