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现行绩效评估相比,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式评估框架是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动态的绩效评价方法。本文提出了建立战略式评估框架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式评估的指标框架。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正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人的集体,所以它永远以人性为课题,永远探究善与恶。我们提倡让国学精髓为现代管理服务,并不是否定现代管理科学,国学并不能代替现代管理科学,二者相辅相成,要提升我们的现代管理水平,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常说的“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无道者不可成大事也”,指的就是二者之关系。
让传统国学与现代管理相融合,这是因为二者存在乘积关系。道德素养与管理科学是组成乘式的两个因子,只有在不断提高管理者道德素养的同时,才能真正运用好现代管理科学,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道理是自然存在,但如果某些人非要把它总结出来,就不是常规的道理,而是这些人心目中特定的道理了。如春夏秋冬,本来没有次序,只是人类依据自己的生存习惯将春放在首位而提出来的。如何让传统国学与现代管理融合在一起,以进一步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山东)国学大讲堂项目负责人徐小勇。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山东)国学大讲堂的背景是什么?
徐小勇:为开发好国学大讲堂这个项目,我们经多次调研,与山东省经贸委职工教育办公室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山东国学大讲堂”,这是因为:一方面山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及落实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山东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创办这个项目,也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向文化强省跨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目标相吻合。
我们创办大讲堂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目的是充分调动高校和地方的积极性,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共同为促进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你是如何认识国学与管理这个问题的?
徐小勇:关于国学与管理的结合,最近颇多争论。有人说国学等于管理,因为国学是用来“管人”的。有人说国学是“大智慧”,把大智慧定义为管理,简直是把国学妖魔化。难道管理不是大智慧,而是小把戏吗?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财和物)的交易合约,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创造价值,赢得利润。为了能挣得足够的利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企业所有资源都得最大限度的投入到企业增值业务之中,人员、物资和资金构成企业的资源总体,其存在形式、目的或与企业目标不一定都相一致,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这就是企业管理产生的必然性,它要求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这一系列职能活动我们总称管理。
千百年实践中人们得出一条经验是:人是比较不好管的,为此人们也想了不少办法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各项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们都知道管理少不了制定这个制度,那个制度,这些制度财务资本(财和物)是不会执行的,最终都是由人去执行,所有制度都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为此,企业制度还要符合"人性",但是,无论制度制定得怎么周全,人们总觉得少一个适合“我”的制度,中国人一直都提倡无为而治,但要真的实现无为而治,可能永远是一种梦想,因此大大小小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如何,人员素质有多高,都设有不同的制度。这些,都将是我们这个大课堂交流的平台。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管理的结果。管理也需要大智慧,以为不受大智慧指引和约束的管理都只不过是“瞎搞”,都会像一切昏庸、腐败的旧朝廷一样,逃脱不了破产和失败的厄运。
记者:大讲堂为何选题《新国学与现代管理之道》?
徐小勇:国学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华夏文明的根基。国学已经广泛地融入了全球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之中,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不了解国学,就不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国学中蕴藏着许多深刻的修身、养心、领导的思想和治世方略,有许多精髓需要继承和发扬。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出自《周易》,这八个字也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
我们提出新国学,就是立足国学的应用和国学的现代化,深入发掘传统国学中符合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的精华,并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融合,启迪现代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传承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催化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也就是原“清华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等四大国学导师倡导的“古今贯通、中西融汇”,为今所用。
记者:您作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怎样理解现代管理与国学的关系?
徐小勇: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学,注重实证与逻辑分析,倾向于给出精确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问题。近几年来,管理学界兴起了“中国式管理”和“国学热”,企业家和学者们也开始思考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管理之中。
应当说,国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智慧大道,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外,兵家的谋略早已从军事运用扩展到商业竞争,道家“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则体现了柔性管理和人性管理的特征,其他还有法家、墨家、易学等思想、思维,都为我们现代的管理者提供了借鉴。
记者:这个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徐小勇:目标是通过三十多天的系统学习,全面汲取五千年国学文化的精髓,转化为现代管理实践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和驾驭复杂环境,实现个人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有利于培养国学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升华管理智慧,体悟管理大道;二是拓展知识面,启发纵深思维,即在管理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广的历史视野,更多的历史纵深思考;三是提高人文素养和自我发展潜质,在与古人对话和精神遨游中,调节身心和养浩然之气。
无论是“道家”、“儒家”、“法家”还是“兵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总结,而且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其精髓已成为世界华人道德观的根本,提倡学习国学,让国学精髓为现代管理服务,让国学精髓古为今用,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养,实现自我管理,可以说,这是我国提出“以德治国”的原因之所在。
记者:社会上国学班较多,这个课程的特色是什么?
徐小勇:我们首创国学实地体验式研修,增加考察游学比重,强化实地现场学习,有助于触动深层体验,推进心性感悟的进程,加速知识经验的融汇贯通。授课方面,更多地采用案例互动教学。
针对国学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在学习培训的同时,安排了内容丰富的管理研讨、课外拓展、班级联谊、实践考察、论坛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学员之间相互深入交流学习,拓宽交际领域,发展更多的合作渠道,打造了交流与合作平台。
古人说“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中国企业创百年基业,需要让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企业家、管理高层,能够在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基础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我们愿为企业家、管理高层培养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国学思维、人文素养、发展潜质,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正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人的集体,所以它永远以人性为课题,永远探究善与恶。我们提倡让国学精髓为现代管理服务,并不是否定现代管理科学,国学并不能代替现代管理科学,二者相辅相成,要提升我们的现代管理水平,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常说的“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无道者不可成大事也”,指的就是二者之关系。
让传统国学与现代管理相融合,这是因为二者存在乘积关系。道德素养与管理科学是组成乘式的两个因子,只有在不断提高管理者道德素养的同时,才能真正运用好现代管理科学,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道理是自然存在,但如果某些人非要把它总结出来,就不是常规的道理,而是这些人心目中特定的道理了。如春夏秋冬,本来没有次序,只是人类依据自己的生存习惯将春放在首位而提出来的。如何让传统国学与现代管理融合在一起,以进一步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山东)国学大讲堂项目负责人徐小勇。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山东)国学大讲堂的背景是什么?
徐小勇:为开发好国学大讲堂这个项目,我们经多次调研,与山东省经贸委职工教育办公室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山东国学大讲堂”,这是因为:一方面山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及落实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山东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创办这个项目,也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向文化强省跨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目标相吻合。
我们创办大讲堂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目的是充分调动高校和地方的积极性,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共同为促进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你是如何认识国学与管理这个问题的?
徐小勇:关于国学与管理的结合,最近颇多争论。有人说国学等于管理,因为国学是用来“管人”的。有人说国学是“大智慧”,把大智慧定义为管理,简直是把国学妖魔化。难道管理不是大智慧,而是小把戏吗?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财和物)的交易合约,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创造价值,赢得利润。为了能挣得足够的利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企业所有资源都得最大限度的投入到企业增值业务之中,人员、物资和资金构成企业的资源总体,其存在形式、目的或与企业目标不一定都相一致,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这就是企业管理产生的必然性,它要求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这一系列职能活动我们总称管理。
千百年实践中人们得出一条经验是:人是比较不好管的,为此人们也想了不少办法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各项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们都知道管理少不了制定这个制度,那个制度,这些制度财务资本(财和物)是不会执行的,最终都是由人去执行,所有制度都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为此,企业制度还要符合"人性",但是,无论制度制定得怎么周全,人们总觉得少一个适合“我”的制度,中国人一直都提倡无为而治,但要真的实现无为而治,可能永远是一种梦想,因此大大小小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如何,人员素质有多高,都设有不同的制度。这些,都将是我们这个大课堂交流的平台。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管理的结果。管理也需要大智慧,以为不受大智慧指引和约束的管理都只不过是“瞎搞”,都会像一切昏庸、腐败的旧朝廷一样,逃脱不了破产和失败的厄运。
记者:大讲堂为何选题《新国学与现代管理之道》?
徐小勇:国学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华夏文明的根基。国学已经广泛地融入了全球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之中,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不了解国学,就不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国学中蕴藏着许多深刻的修身、养心、领导的思想和治世方略,有许多精髓需要继承和发扬。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出自《周易》,这八个字也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
我们提出新国学,就是立足国学的应用和国学的现代化,深入发掘传统国学中符合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的精华,并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融合,启迪现代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传承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催化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也就是原“清华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等四大国学导师倡导的“古今贯通、中西融汇”,为今所用。
记者:您作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怎样理解现代管理与国学的关系?
徐小勇: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学,注重实证与逻辑分析,倾向于给出精确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问题。近几年来,管理学界兴起了“中国式管理”和“国学热”,企业家和学者们也开始思考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管理之中。
应当说,国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智慧大道,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外,兵家的谋略早已从军事运用扩展到商业竞争,道家“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则体现了柔性管理和人性管理的特征,其他还有法家、墨家、易学等思想、思维,都为我们现代的管理者提供了借鉴。
记者:这个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徐小勇:目标是通过三十多天的系统学习,全面汲取五千年国学文化的精髓,转化为现代管理实践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和驾驭复杂环境,实现个人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有利于培养国学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升华管理智慧,体悟管理大道;二是拓展知识面,启发纵深思维,即在管理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广的历史视野,更多的历史纵深思考;三是提高人文素养和自我发展潜质,在与古人对话和精神遨游中,调节身心和养浩然之气。
无论是“道家”、“儒家”、“法家”还是“兵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总结,而且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其精髓已成为世界华人道德观的根本,提倡学习国学,让国学精髓为现代管理服务,让国学精髓古为今用,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养,实现自我管理,可以说,这是我国提出“以德治国”的原因之所在。
记者:社会上国学班较多,这个课程的特色是什么?
徐小勇:我们首创国学实地体验式研修,增加考察游学比重,强化实地现场学习,有助于触动深层体验,推进心性感悟的进程,加速知识经验的融汇贯通。授课方面,更多地采用案例互动教学。
针对国学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在学习培训的同时,安排了内容丰富的管理研讨、课外拓展、班级联谊、实践考察、论坛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学员之间相互深入交流学习,拓宽交际领域,发展更多的合作渠道,打造了交流与合作平台。
古人说“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中国企业创百年基业,需要让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企业家、管理高层,能够在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基础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我们愿为企业家、管理高层培养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国学思维、人文素养、发展潜质,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