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医用核磁共振装置往往不能将图像生成前的信号处理过程可视化,无法观察到信号如何转化为图像,无法获得实验的物理数据和信号获取处理过程。为清楚的展示核磁共振信号产生的过程以及信号到图像的完整转化,我们以我校万东0.36T开放型核磁共振设备为试验平台,借助频谱仪软件,实现核磁共振现象观察、信号的捕捉处理、图像重建等环节的可视化,完整的获取了人体信号在重建为图像前的不同过程。
材料与方法:万东0.36T i-open永磁型核磁共振,附属成像组件,万东头部线圈专用水模,软件:MatIab6.5,RNIMR,IMRI。以万东0.36T医用开放性核磁共振为试验平台,常规头部线圈采集.以SE、FSE序列采集志愿者头部T1、T2影像;使用IMRI、RINMR、Matlab6.5软件。截取扫描序列的90度射频脉冲信号,选取等间隔偶数采样点,采集数据.拟合出T1、T2弛豫时间曲线,以及组织SE回波电信号,获得K空间频率域图像。①测量组织在常规序列中信号强度。采用头部扫描常用的SE、FSE序列,序列重复次数设定为1.测量单次90度、180度射频脉冲情况下,头部组织的电压信号最大强度值;②测量样品T1、T2时间曲线。选用头部线圈,使用核磁共振专用方形水模,PSE序列扫描,选用256次180度激励,偶数点采集。曲线脉冲指令通过RINMR软件施加给核磁共振谱仪.获得T1、T2时间曲线;③获取FID、Echo回波电压信号。以志愿者头部组织作为样品.不采用常规序列形式,去除二级信号放大,施加单个90度射频脉冲.获得头部组织的FID电压信号;施加180度射频脉冲.获得头部组织单一回波电压信号;④获取信号对应的K空间图和断层图像。以水模作为组织样品,常规SE序列扫描,设定12层断层图像。脉冲指令通过IMRI软件施加给核磁共振计算机,获得该层的K空间频率域图或相位图。然后采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采样点频率的反傅立叶变换.获得空间域图像。
结果:获得了核磁共振在成像不同阶段的信号可视化图形.即电压信号曲线一样品的T1、T2时间曲线-FID、回波信号-K空间图、实际断层重建图。
结论:核磁共振信号的可视化在核磁共振成像的各个环节中。均可实时的展示出信号的情况和变化。同时,笔者还利用成像可视化,开设了相应的核磁共振成像可视化实验,相比于原有的核磁共振实验,更全面、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核磁共振成像。成像过程的可视化可使医师观察到成像的每个环节,观察到不同激励产生的电信号差别。从而可以根据实际信号,预先选择更加合适的射频激励,充分发挥设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