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经济分析何以滥用:基于知识结构和学术风气的剖析

来源 :经济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式逻辑和数理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分析的重要工具,但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工具却成了价值,形式替代了目的。在这种情势下,众多经济学人越来越沉迷于展示智力的逻辑游戏,不仅导致数理经济学的勃兴,而且使完整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被割裂开来。一些经济学人并无力在数理建模或逻辑演绎上有实质性创新,而主要只是机械地模仿和搬用西方经济学界的模型与分析,或者是对其中的变量进行稍许调整。正是在这种庸俗化的数理取向下,一些经济学理论研究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乃至蜕变成为一种"极高明而不道中庸"的纯逻辑体系。
其他文献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表明,劳动从属性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控制权反向变化,明辨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从属性强度的关键在于考察劳动过程控制权演化的特点和影响。在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经济下,劳动时间和地点等控制权向网约工转移,劳动的人身和组织从属性弱化;劳动过程控制权的生成根源由物质资本所有权向数据所有权扩展,劳动的数据从属性强化;劳动过程控制手段数字化且重点不一,劳动从属性多层分化;劳动过程控制主体向消费者扩展,劳动从属性易被遮蔽。有效保护网约工权益,需要以"自主劳动→从属劳动"为据分类推进劳动关系
在厘清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和统计内涵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梳理沿边省区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逻辑,构建沿边省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熵值分析法进行组合评价赋权,测算2000-2017年沿边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分指数,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果,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测算不同影响因素对沿边省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沿边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整体水平偏低;辽宁、黑龙江、吉林等沿边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甘肃
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纳入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若不考虑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一国的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越高,该国的经济增速就越快。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坚持创新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跃升,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转移我国剩余价值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
开放式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具有显著优势,可降低中心化金融导致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数字资产的价格发现效率和市场化程度,分布式账本有助于提高交易透明度及可审查性,智能合约则提高了金融的标准度、可编程性、灵活度及风险的相对隔离性。但开放式金融在实现数量和内涵等维度增长的同时,还面临行使资产和货币职能的代币种类有限、系统缺乏最后贷款人、金融业的公共性和商业实体的逐利性难以协调,以及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安全商业应用等制约条件。为推动开放式金融的健康发展,应促进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步提高资产通证化比例,通过机制设置创设最后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区分沿线国家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出口方面看,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在南亚地区、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互补效应,但在西亚地区、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出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从进口方面看,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替代效应,在西亚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互补效应,但在东南亚地区和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进口替代效应或
实现要素集约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资本的持续深化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农业资本深化程度进行测度,然后沿着"农业资本深化-要素结构调整-农业要素配置效率"的脉络分阶段对农业资本深化效率与要素配置效率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农业资本深化效率与要素配置效率密切相关,且在不同阶段呈现一致性。在农业资本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应从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强投资主体协作、促进农业信贷市场发育等方面实现农业要素优化配置。
2019年12月14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系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70年全景实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家论丛第二辑》《中国政治经济学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2019》等新书发布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曲阜师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主要机制。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产业、空间、身份视角进行分析可发现其具有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三重内涵。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推演逻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事实,但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依次递减、多种落差的结构特征,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具有契合自身国情的独特性质。这种结构特征导源于我国实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应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演变进
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关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生猪产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生猪购销体制变革的历史逻辑,发现我国生猪产业在生产方式上经历了种养关系的转变、养殖模式的转变及猪粮关系的转变,而在购销体制上则经历了自由购销、派购统销、议购议销及新的自由购销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从现代经济体系发展要求的角度提出,应在建立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和现代生猪经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和生猪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有助于科学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保障其正确发展方向。本文从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16项具体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农业大省--吉林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得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从初级农业现代化向基本农业现代化转型阶段的结论。未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