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下的生命科学教育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创立的生态体验论提出了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和生态德育观,并通过实验提炼了“生态体验教育模式”,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认为,生态体验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全新的德育理论,仅仅只在注重培养当代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而与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我进一步理解生态体验的内涵之后,尤其是接触“生态美的体验内在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人通过与生态过程亲密地融合而体验到的”和“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等观点后,我的认识观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其实,生态体验理论与学科教学之间也是有着必然联系的。甚至,完全可以把生态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而且势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与激情。在这里,本文结合实际暂举两例,与各位教师分享。
  例1:人与生物圈教学过程中的生态体验
  内容概要: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九章,讲述的是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凭借着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向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索取而导致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赤潮等等。而这些现象的发生,最终必将会危害到人类自身。据报道,许多发达国家分别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奇怪的生态或生命变异现象,如“双头合腹”、三足畸形婴儿等怪异生命体等。而人类各种遗传病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
  
  贯穿生态体验理论的策略:
  
  1.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环境恶化的信息。
  2.上课过程中,选取部分学生,让他(她)们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陈述。
  3.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议题: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勾画出未来人类社会的画面。
  4.老师针对各小组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课后布置作业,围绕“酸雨”写一篇小的科研论文,题目拟定为:如果我是一棵小树(要求站在植物的角度,应用拟人手法,写出酸雨对植物带来的巨大伤害)。
  感悟:我相信,按照以上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比按照“讲授——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教授效果要好很多。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准备的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会产生更直接、更深刻的体会,也会更加增强他们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2: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教学过程中的生态本验
  内容概要:高中生物选修课本第三章,其中讲到了关于二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之后,特别是近10年来,其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在实际应用领域——医药卫生、农牧业、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展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贯穿生态体验理论的策略:
  
  1.课前教师设计制作计算机教学课件,收集与“基因工程成果与发展前景”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录像。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看书、看报及看电视等方式收集有关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资料或信息。
  2.上课过程中,老师展示课件图片,老师出示课题名称:基因工程在医药卫生方面的成就、在农牧业与食品业方面的成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学生按照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兴趣爱好在教师协调下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确定一个子课题作为本组研究和讨论的中心内容,并且各小组研究的子课题内容不能重复。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同学要积极展开讨论。
  3.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并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罗列出来,显示在投影仪上,帮助同学们系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感悟:由于本节课属于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领域问题,教材中的大量内容是基因工程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其他章节来讲内容比较新颖和超前,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手段,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课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尝试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再加上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大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且在上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因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两个事例,是笔者结合实际应用生态体验理论于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粗浅想法。事实上,正如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所揭示的:“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可以说,在学科学习中,处处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会更多地将生态体验理论等先进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师生共同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性的魅力。
其他文献
交谈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是护士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护士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全过程中,都必须随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例如:通过交谈收集患者资
古籍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专业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必须掌握基础的知识。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和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是古籍版本学领域比较优秀的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弥漫着浓厚的苗族文化气息,本文探讨他对苗族文化情有独钟的缘由,并从他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民问艺术的描写中体会苗族文化的精髓.在描写湘西民
3月23日至24日,台北市江西同乡会会长黄耀甫带领该会于都籍常务理事杨景福、肖汉、黄忠桃一行来到江西省于都县考察交流。县人大主任方萃涛、副县长叶富安代表县委、县政府对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对作圆周运动物体是否存在离心力,一直是众说纷芸,各说各的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多种不同说法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是说没有离心力,二是说有离心力。此外,还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模棱两可的观点。  两种相互对立观点中说没有离心力,认为从该运动中飞出的物体是以切线方向飞出的,没有物体对飞出物在半径线上施加背离圆心的力,故离心力是假想的力、虚拟的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飞出物离圆心
“凌晨十二点二十八分,进来一个穿黑色风衣的男人,没有提包.”rn“凌晨三点零五分,进来一个穿白衬衫的男人,提着黑色公文包.”rn“凌晨五点三十六分,进来一个穿黑色短裙的女
《博物志》,东晋张华撰,十卷。原书已经散佚。今本系后人辑录而成,又杂以他记以附益之。此书在内容上不仅有“记怪”的特点,其“博物”也是一大特色,大体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
曹七巧被冠以恶母的称号成为现当代文学走廊里的一个经典形象.但是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分析.我觉得曹七巧在恶的前提下承受了太多的挤压和委屈,因此认为应
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不适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为大一新生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