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和运用数学,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成为自主能力的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收集到的几个案例的诊断剖析,指出7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不足,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诊断;教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创设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问题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再发现、再创造),教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需求。然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中,常存在一些误区。如:喧宾夺主,文字语言过长,而实际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很少;以为问题情境设计得越“花”越好;哗众取宠;看似很漂亮的引入,其实毫无意义;以为追求生活化引入,就可以失真等等。
  
  二、情境描述与诊断剖析
  
  2.1 喧宾夺主,偏离主题。[情境一]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七下《3.1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中创设了如下情境:多媒体演示“守株待兔”的故事,并设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何启发?
  生1:我得到做事要脚踏实地。
  生2:我们做事不能不劳而获。
  生3:我认为他很傻(齐笑)。
  师追问:他为什么很傻?
  生3:兔子以后不一定会在这棵树上撞死。
  师:很好,这是一件偶然事件,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因此我们要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研究,引入课题。
  [诊断剖析]情境中的老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希望抓住故事中的偶然性事件引入课题,使课堂具有人文关怀,激起学生兴趣,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情境中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指向并不同,教师抓住故事的偶然性,而学生关注故事趣味性。
  改进方案:若以实验操作(如抛硬币游戏)引入课题更贴近课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会更明确。
  
  2.2 虚构情境,弄虚作假。
  [情境二]“圆周角定理的发现”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探讨了圆周角概念,现在一起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先请大家通过画图来观察思考,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学生动笔画图、观察,过了两三分钟,还没有学生表示已找出结果。此时,老师打开几何画板,开始演示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
  生(大部分):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有三种关系:圆心在圆周角内,圆心在圆周角外,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
  师:如图2所示,∠BAC与∠BOC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它们的角度有什么关系?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这里的动画演示。
  


  师:怎么样?看出来了吗?
  生(被老师叫起):∠BAC=1/2∠BOC。
  师;其它同学呢?
  生(异口同声):一样。
  师:弧BC所对的圆心角∠BOC是固定不变的,∠BAC可以移动变化。(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A在弧BAC上移动,同时显示∠BAC、∠BOC的度数)
  生:不管A在弧BAC上的任意一点,都有∠BAC=1/2∠BOC。
  师: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学规律,但不能代替证明。下面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证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大家不妨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入手来探究。
  [诊断剖析]几何画板直观动态的演示虽然让学生省却了画图测量,只要通过简单的观察即可发现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有三种关系,以为是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但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失去一个动手操作探究和引发对数学深刻的思考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走入了一个误区,让电脑操作代替了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需要,就不会引起思维。在教学时,我们使学生常处于欲求明白而未得,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情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在学生经过紧张思考而不能解决时,老师再启发和引导,“顿悟”就能够发生。
  
  2.3 问题的延伸。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冲击下,情境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问题情境”有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即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知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其次才是“情境”,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动力。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凭借一个或一组精彩的问题情境,创建学生情感体验,激起学生认知上冲突、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应该有“趣”、“真”、“近”、“效”、“新”等特征。
  “趣”就是趣味性。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用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真”就是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不是为教学的需要虚构情境,为学生提供错误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情境四”就是老师为热闹而虚构的,这样的情境还不如不要。
  “近”就是贴近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心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真正经历“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真正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效”就是有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或非得讲故事、走一走。所有的情境创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浩、明快。如果只是作了表面文章,看上去热闹,实则苍白,浪费课中珍贵的学习时间。
  “新”就是新颖性。有教育家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要以新颖的面貌呈现在学生装面前。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外包装以新面貌示人,常学常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何乃忠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2007.9
  [3]《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数学卷).海南出版社.2003
  [4]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面对这场教育革命,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其成败直接影响着课堂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因此,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本人认为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致力于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
期刊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语文的人性与个性,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原来的一些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适应课改的要求,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
期刊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潜心尝试总结出了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名著阅读与解读课本相结合    很多学生都喜欢阅读原著,刚开始时阅读兴趣很高,可是看到中途就不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提出了变革要求。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是新课改进一步推进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要阐述的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开展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师生关系;引导探究;正确认识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已受到广大教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几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法的概况。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到经济、文化、信息及思维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发展相对滞后、语言表达相对欠缺、导致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成了相对棘手的问题。但在素质教育成为教育主旋律的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便成了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迫在眉睫。下面是
期刊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认为学习数学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做大量的练习就能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那些做过大量练习的学生却常因对题意不能正确理解,导致解题错误或无法解题,其原因就是阅读能力较差。如何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显的越来越重要。为此,要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对学生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