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高校建立了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它们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这是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由于现有的校园网络大都与因特网相联,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有些人认为高校机房和电子阅览室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管理比较规范,与社会上的网吧不一样,所以就忽视了其负面效应的存在。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笔者对河南一所高校的电子阅览室进行调查统计表明,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只有约21%的学生在网上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上机时间的80%,而71%的学生约有80%的上机时间用于聊天、游戏。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了解,但不可否认,网络媒介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确存在着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客观地面对这种现象,认真进行探讨研究,切实拿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对策,履行其教育职能。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作用
浪费时间、钱财,荒废学业。谈到沉迷网络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这似乎与互联网的初始目的有些矛盾,在一些科研和商业机构,互联网的确发挥着它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校园,许多调查显示,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成反比。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控能力,上网严重地侵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使其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应有的规律。一旦上网成瘾更会使他们失眠甚至逃课,从而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这种现象还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此外,大学生是纯消费群体,他们大部分的经济支出都由父母和亲属承担。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强迫本已负担很重的父母花费大量的支出,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的魅力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学生对世界和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无法阻止学生浏览不良信息,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信息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着冲击,极易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其次,我国现阶段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相当严重。大学生在网络中往往又充当着统治者、主宰者的角色。因此,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我”是虚拟环境的中心,但在现实社会中,“我”又只是小小的社會一员,这种矛盾状况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则会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过程造成障碍。再次,大学生在成长中非常渴望得到自我肯定和他人的关怀,而在网络社会中这两方面都很容易得到满足,虚拟自我的实现也更为容易,并且可以通过BBS、QQ等形式扩大和强化自我认同。因此很容易使他们倾向于逃避现实而沉迷于网络。
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进行网络聊天时没有固定的话题,大多是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聊天,很少有人交流学习,或者交流其他积极健康的话题。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时期,尚未定型。这种散漫式的聊天方式易使其精神难以集中,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另外,从思维模式看,书籍和报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而网络媒介容易使人的思维浅表化,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易使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与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学生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较高,时间较长。对于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综合征极易形成。一旦产生网瘾,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有人认为网络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尽管网络成瘾被列入“精神病”的做法仍有争议,但有关网络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现象和报道随处可见。
助长大学生的短期行为。互联网传递的是一种快餐文化。网络交友、网络征婚热火朝天,网上选美如火如荼,网上聊天无休无止,网络色情屡见不鲜,这使得部分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和短期行为,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正在取代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膨胀。摆阔气,讲时髦,这些都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浮躁特征,使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学生群体出现。
相应对策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文化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8家单位于2000年12月共同启动网络文明工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大、中学生文明上网。共青团中央、教育局、文化部等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网络秩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的网络教育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网络突破以教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与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网络突破了单一学校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吸收校内外教育信息资源。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引导大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从网上获取与课堂教学有关信息的能力,或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汇报展示他们在某一专业的成果,发表他们的学习心得等,进而把学生上网的兴趣与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使其具有强烈的网络学习意识和良好的信息分析评价能力。
完善校内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首先,高校要完善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上网登记手续。对上网的大学生都要做好数字化记录,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及时追溯。其次,管理人员要加强巡回检查,发现违规者应立即进行劝阻。还可以从学生中招募“义务监督员”,尽可能使各方的网络文明监督形成有效合力。再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在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内营造健康的氛围,在显眼处公告规章制度,并张贴倡导文明的标语,使学生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要经常举办一些教育活动和座谈会,加大教育力度。尤其要教育学生自觉控制上网聊天的时间,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上网、学习、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
运用科技手段,防控有害信息。学校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信息控制手段的探索,利用多种技术限制学生访问不良网站。最常见的信息控制方法有控制法和过滤法。前者主要是利用IE等浏览器具有的分级审查控制系统,使系统拒绝链接不安全的有害网站;后者主要在网络的用户终端安装有效的过滤软件,这些程序能够判断网站是否为不良网站,若出现问题,程序将主动切断主机与该站点的联系并记录在案。目前常用的LanSee、AnyView、BWMeter等软件,就具有较强的网络检测和过滤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替代法、加密法等。技术控制的方法很多,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如果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则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目前许多高校对校园网站建设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网页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站的自身建设,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网上阅读、咨询、网上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学生、凝聚人心。只有建设好吸引学生的网站,才能牢牢把握住校园网络育人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08J12)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范红:《媒介素养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李伦:《鼠标下的德性》,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凡卓:《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研究向度》,《当代教育科学》,2009(1)。
4.牟芷:《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0)。
5.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3)。
6.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及构建》,《学术论坛》,2008(1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编校:赵 亮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作用
浪费时间、钱财,荒废学业。谈到沉迷网络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这似乎与互联网的初始目的有些矛盾,在一些科研和商业机构,互联网的确发挥着它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校园,许多调查显示,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成反比。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控能力,上网严重地侵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使其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应有的规律。一旦上网成瘾更会使他们失眠甚至逃课,从而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这种现象还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此外,大学生是纯消费群体,他们大部分的经济支出都由父母和亲属承担。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强迫本已负担很重的父母花费大量的支出,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的魅力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学生对世界和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无法阻止学生浏览不良信息,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信息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着冲击,极易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其次,我国现阶段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相当严重。大学生在网络中往往又充当着统治者、主宰者的角色。因此,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我”是虚拟环境的中心,但在现实社会中,“我”又只是小小的社會一员,这种矛盾状况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则会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过程造成障碍。再次,大学生在成长中非常渴望得到自我肯定和他人的关怀,而在网络社会中这两方面都很容易得到满足,虚拟自我的实现也更为容易,并且可以通过BBS、QQ等形式扩大和强化自我认同。因此很容易使他们倾向于逃避现实而沉迷于网络。
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进行网络聊天时没有固定的话题,大多是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聊天,很少有人交流学习,或者交流其他积极健康的话题。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时期,尚未定型。这种散漫式的聊天方式易使其精神难以集中,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另外,从思维模式看,书籍和报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而网络媒介容易使人的思维浅表化,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易使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与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学生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较高,时间较长。对于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综合征极易形成。一旦产生网瘾,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有人认为网络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尽管网络成瘾被列入“精神病”的做法仍有争议,但有关网络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现象和报道随处可见。
助长大学生的短期行为。互联网传递的是一种快餐文化。网络交友、网络征婚热火朝天,网上选美如火如荼,网上聊天无休无止,网络色情屡见不鲜,这使得部分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和短期行为,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正在取代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膨胀。摆阔气,讲时髦,这些都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浮躁特征,使大学生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学生群体出现。
相应对策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文化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8家单位于2000年12月共同启动网络文明工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大、中学生文明上网。共青团中央、教育局、文化部等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网络秩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的网络教育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网络突破以教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与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网络突破了单一学校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吸收校内外教育信息资源。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引导大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从网上获取与课堂教学有关信息的能力,或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汇报展示他们在某一专业的成果,发表他们的学习心得等,进而把学生上网的兴趣与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使其具有强烈的网络学习意识和良好的信息分析评价能力。
完善校内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首先,高校要完善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上网登记手续。对上网的大学生都要做好数字化记录,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及时追溯。其次,管理人员要加强巡回检查,发现违规者应立即进行劝阻。还可以从学生中招募“义务监督员”,尽可能使各方的网络文明监督形成有效合力。再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在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内营造健康的氛围,在显眼处公告规章制度,并张贴倡导文明的标语,使学生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要经常举办一些教育活动和座谈会,加大教育力度。尤其要教育学生自觉控制上网聊天的时间,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上网、学习、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
运用科技手段,防控有害信息。学校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信息控制手段的探索,利用多种技术限制学生访问不良网站。最常见的信息控制方法有控制法和过滤法。前者主要是利用IE等浏览器具有的分级审查控制系统,使系统拒绝链接不安全的有害网站;后者主要在网络的用户终端安装有效的过滤软件,这些程序能够判断网站是否为不良网站,若出现问题,程序将主动切断主机与该站点的联系并记录在案。目前常用的LanSee、AnyView、BWMeter等软件,就具有较强的网络检测和过滤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替代法、加密法等。技术控制的方法很多,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如果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则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目前许多高校对校园网站建设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网页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站的自身建设,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网上阅读、咨询、网上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学生、凝聚人心。只有建设好吸引学生的网站,才能牢牢把握住校园网络育人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08J12)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范红:《媒介素养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李伦:《鼠标下的德性》,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凡卓:《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研究向度》,《当代教育科学》,2009(1)。
4.牟芷:《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0)。
5.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3)。
6.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及构建》,《学术论坛》,2008(1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