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初中生物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与创新,本文通过对如何在生物课程中使得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做出分析,以期为发挥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奠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15-001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以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常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去接收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原本的创作能力。因此,只有在课堂中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释放学生的天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的优化课堂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必须使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将生物课程当成一门课程去教,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产生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生物课程是学生新接触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在生物课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程的开头,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提问,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作为课程的导入,这时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看到学生纷纷讨论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身体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化学元素组成,其成分占人体元素中的96%之多。而氧和氢构成了水,当我们人体缺失5%的水分时,就会感觉到口渴,而下降20%时,则会导致死亡。学生在听到这些的时候,往往会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主动的进行探索。
二、多媒体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而这些知识点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知识的状态,没有主动的去学习的过程,很难对知识点有很好的理解。而多媒体的出现,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了生动的影像资料,也使得枯燥的文字内容变为有声有色的影音图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将一些课堂上难以操作的生物实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生物有个更直观的了解。例如在讲到一些动物解剖的实验时,一方面受到了社会上保护动物的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也认为解剖实验过于残忍,因此导致这个实验无法正常进行,而只是听教师讲,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完美的解决上述难题,多媒体呈现出的动物解剖实验过程,使得学生能观察到解剖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关于行动的议程》是在1980年由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正式提出的,它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将课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出来,或者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其提出来,使学生在解决被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对以往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积极分析,构成对问题新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思想固定住,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让学生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束缚内,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那么他们需要消耗氧气吗?这时学生就会进行思考,植物也需要能量活动,那么能量是怎么产生的呢?能量是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所以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那么植物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为什么说多种植物会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呢?植物在白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然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要远远大于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所以说植物是释放氧气的。这样的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使学生不断的在问题中得到成长,真正的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课堂主体位置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多数是以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收知识,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从课堂的主体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得更好的了解生物课程的内容,对课堂中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很好的解答,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15-001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以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常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去接收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原本的创作能力。因此,只有在课堂中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释放学生的天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的优化课堂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必须使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将生物课程当成一门课程去教,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产生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生物课程是学生新接触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在生物课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程的开头,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提问,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作为课程的导入,这时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看到学生纷纷讨论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身体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化学元素组成,其成分占人体元素中的96%之多。而氧和氢构成了水,当我们人体缺失5%的水分时,就会感觉到口渴,而下降20%时,则会导致死亡。学生在听到这些的时候,往往会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主动的进行探索。
二、多媒体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而这些知识点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知识的状态,没有主动的去学习的过程,很难对知识点有很好的理解。而多媒体的出现,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了生动的影像资料,也使得枯燥的文字内容变为有声有色的影音图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将一些课堂上难以操作的生物实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生物有个更直观的了解。例如在讲到一些动物解剖的实验时,一方面受到了社会上保护动物的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也认为解剖实验过于残忍,因此导致这个实验无法正常进行,而只是听教师讲,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完美的解决上述难题,多媒体呈现出的动物解剖实验过程,使得学生能观察到解剖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关于行动的议程》是在1980年由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正式提出的,它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将课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出来,或者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其提出来,使学生在解决被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对以往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积极分析,构成对问题新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思想固定住,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让学生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束缚内,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那么他们需要消耗氧气吗?这时学生就会进行思考,植物也需要能量活动,那么能量是怎么产生的呢?能量是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所以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那么植物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为什么说多种植物会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呢?植物在白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然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要远远大于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所以说植物是释放氧气的。这样的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使学生不断的在问题中得到成长,真正的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课堂主体位置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多数是以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收知识,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从课堂的主体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得更好的了解生物课程的内容,对课堂中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很好的解答,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