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对自己的记忆往往是最没有把握的,让它们重新回来总是需要些偶然诱因。叶昌华以及那两本日记的出现就是这样,若不是这次被莫名其妙地派过来听讲座,早已消失了将近二十年的叶昌华是不会回来的。
我现在的职务是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角色,既没有人事权也没有财权,主要的职责就是应付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和无关紧要的检查,被人称为会贩子。这次讲座本来是局长亲自要来的,局长要来的原因不是因为讲座本身对他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这次讲座是市委孟书记亲自张罗的。但就在今天早上下面一所学校发生了教师体罚学生致死的恶性事件,局长只好把我派了过来。我对这种说教类的讲座本身就没有兴趣,再加上是别人剩下的冷饭,就更感到无所谓了。通知上要求讲座九点钟正式开始,我八点五十才从办公室里磨磨蹭蹭地走出来,想到会议室签个到然后就开始溜儿号。
位于市政中心二楼的这间大会议室没有想象的那么肃穆,参加讲座的头头脑脑们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摇摆着臃肿的体态松松垮垮地从两侧的楼梯往上移动,就像是一群赶着去湖边戏水的鸭子。骚乱当然也是有的,这些部委办的大员们平时各忙各的,开会聚在一起自然也就成了谈交易的最佳时机。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调笑和攻讦往往就是撬动筹码的杠杆,这就把开会前的会议室搞得像集市一样嘈杂。会议室门口有个大的宣传牌,上面用黑体大字写着讲座的题目: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信任及其构建途径。下面是讲座人介绍,著名学者、省委党校著名教授:叶昌华先生。紧跟着后面的是这位教授著述的罗列,什么《对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当今中国如何在金融大战略中谋取地位》……都是些方向很大的论著,让人觉得这些论著是足以跟上面的两个著名相匹配的。边上还有一张影印上去的大大照片。
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和这张照片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记忆中的那个叶昌华,只是觉得照片上那个戴着无边框眼镜的男人看着有些眼熟,再回身目光穿过宣传牌前那大大小小的脑袋,突然就定格在那张照片上了,眼镜后面那浅浅的眼眶,还有那张圆圆的娃娃脸。是他!就是那个记忆中的叶昌华。这个明确的意识一冒出来,关于叶昌华的一切就像一度丢失的家狗一样沿着记忆的通道原路返回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叶昌华,他是我们那所农村联办中学第一个考出来的师范生,自然就成了我们那批农村孩子学习的榜样,到了第二年我也顺利地考入了师范学校,跟叶昌华成了校友。在那所省级重点师范学校叶昌华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出色。我们的交往也仅限于彼此知道是老乡,偶在校园里碰到也只是点头而过。我进入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叶昌华面临毕业,学校要选拔四位毕业生进入师范大学继续深造,选拔的程序分两步,先学校推荐然后再参加统一考试。叶昌华顺利地进入了第二关,张榜公布的那天他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找到了我,直截了当地要借校刊编辑部复习功课。当时由于在外面的中学生杂志发了几篇小文,我被学校团委任命为校刊主编,位于三楼楼梯间的这间窄小的校刊编辑部也就成了我的专用。
此后我跟叶昌华的联络才多了起来。由于校刊还是要出的,我有时也去编辑部定定稿子,这个时候叶昌华就显得有些尴尬,把头从书本中抬起来,站起来看我工作。为了掩饰,他一开始总是找些话题来说,大部分是关于他们班级的一些情况,有时也问我明年毕业时的打算,并以过来人的口吻提醒我要早动手开始筹划,他说的筹划显然是指留城或者考学,这是我们当时毕业后最好的出路。那年我恰好十八岁,有着一腔热血,也仅仅是有一腔热血,总感到好男儿志在四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任何的处心积虑的筹划有着本能的反感和不屑。所以对叶昌华的提醒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反而觉得他有些太世故了。
如果不是那两本日记,我和叶昌华的关系也就仅止于此了。
我们的暑假开始,他们也面临毕业离校,离校前一天他已经得到了确切的通知被师范大学录取了。当天下午他约我出来吃饭,那时候的饭馆远没有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按照他说的地址,我越过了好几条街道,才在一个偏僻的胡同找到一家门面很小的馆子。叶昌华已经跟他同班的两位男同学早来了,他的这两位同学我也认识,一个姓张,一个姓左,有几次看他们同进同出,应该是跟他的关系比较铁的那种。我刚落座,张同学就问还有谁,叶昌华说再等等。过了十来分钟的样子,左同学有些沉不住气了,说,要不我回学校看看?叶昌华皱了一下眉头,还是说再等等。看到叶昌华这个样子,那两位同学都噤声了,我不知什么原因也不便再问,这样房间里的气氛就凝重了许多。又过了一会儿叶昌华独自出去了,听到院子里传来自行车车架拖起的声响,左同学对张同学说他去学校了。张同学意味深长地看了左同学一眼,问,叫她了?左同学“嘁”了一聲说,你以为是请你呀!这叫大白于天下,犹如富贵还乡。张同学说,还是你充当的信使吧?左同学说当然,只有在下才有这个资格嘛!张同学说,拉个皮条,看把你美的!
叶昌华这次出去了足有半个小时的样子,回来就吵嚷着让服务员上菜。那两位同学看他脸色不好也没敢问,再加上等到这么晚也确实饿了,看到菜上来就埋头吃菜,而叶昌华自己却很少动筷子,后来酒上来就开始闷头喝酒。这天晚上叶昌华很快就醉了,一开始是含混地喊一个叫程玉芳的女生,再后来就跟阻止他喝酒的张左两位同学发脾气,闹了一阵就倒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我本来是兴冲冲赶来庆贺的,没想到最后是这个样子,所以感到很扫兴,饭也几乎没吃就撇下大放悲声的叶昌华独自离开了。
暑假中的某一天叶昌华突然来家找我,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我和叶昌华所居住的村子虽然都隶属于墨镇,但离得很远,有将近二十华里的样子。当时我就断定他一定找我有事,不然这么热的天他是不会跑这么远的。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见是师范同学而且还被师范大学录取了,对叶昌华就有些敬畏,打过招呼之后就去下地干活了。这时叶昌华才把随身带着的一个黄书包打开,从里面掏出来一摞东西,最上面是一个硬壳的笔记本,封面是一个戴着红领巾身着白裙的少女背影,底色是一望无际的绿地,边上用红字写着“青春的留念”。叶昌华把它交到我手上说,本来是那天晚上要给你的,但…… 说到这里叶昌华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当然也不便说破,说了声谢谢就把本子接过来了。我还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笔记本,不但有编著者还有正式的出版社,起始就是五幅彩色画页。有两幅是关于晨景的摄影;三幅世界名画,其中有一幅是庚斯保罗门的《蔷薇色的少年》,那位穿着粉红色衣饰的少年正用漂亮的大眼睛盯视着外面的世界,不知为什么那忧郁的眼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似乎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无可把握的世界。后面就是叶昌华的题字了。
赠亲爱的学弟:
即离去,一切不复回;抬眼望,无语话苍茫。
生活中没有眼泪并不说明他是强者;事业中没有成功并不说明他是悲观的弱者。
人在我们这个年龄也许都会办些傻事,可正因如此我们才渐渐成熟起来。
你的朋友:叶昌华
一九八七年七月八日
跟送我的这个笔记本相比,下面的两个就显得太不够档次了,封面类似于牛皮纸的包装,而且边角都磨得掉了颜色。一个上面用草体写着:天津手册;另一个直接就是两个字:手册。我不明白叶昌华为什么把这两个旧的笔记本带过来,就用疑惑的目光看他。叶昌华变得更窘迫了,原本白嫩的脸庞飞上了一片粉红色的彩霞,鼻尖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儿。我瞬间有些明白了,打开最上面的那本手册,只见扉页上写着:让事业上的成就补偿青春时期的遗恨!我愿用鲜血和生命、青春和热情结成瑰丽无比的花环,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没有目光的注视,叶昌华变得自然了起来,说,这是我从二年级上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一年之间的日记,听说你写小说,就想让你看看。
我对叶昌华带来的这第二份礼物感到吃惊,日记应该是很私人化的一种记录,怎么能拿出来让其他人分享呢?叶昌华显然已经感到了我的疑惑,就又说,我觉得自己的这份经历非常难得,非常独特,一直想写下来,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看过你发表的文章,觉得你能行的。而且……而且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我过去的一些影子。
后面的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反感,那时候我们不缺的就是自负,自认为自己的将来一定是广阔的独特的,绝不甘心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更何况叶昌华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情感的寄托方式并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那个程玉芳我是知道的,好像是他们班的文艺委员,平时很活跃也很张扬,夏天喜欢像男生一样把衬衣扎进长裤里。我们很多男生都不喜欢她这种做派,暗地里都说这个女生太浅薄了。正因为有这种印象,我从心里对叶昌华的日记不抱有太大的期望。我们的生存状态太相似了,有了這个基点,假如叶昌华诚实的话,那在日记中袒露的心曲应该跟我自己的没有什么不同;假如不诚实,那就更没有必要看了。
再见到叶昌华是两年之后,这时我已分到一个乡镇联中教书,叶昌华是师范大学的二年级学生。他利用假期的时间来学校找我,一见面就批评我没有把握住毕业分配的机会。面对这次他对我的批评,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抵触,残酷的现实已经让我原来所有的心劲开始瓦解。那天叶昌华对我谈了很多,主题就是理想和未来。两年的时间叶昌华还是有些变化的,比过去有了更多的野心和梦想,相比较而言在这方面我已苍白了很多,在他面前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卑。临离开的时候叶昌华跟我讨要那两本日记,这让我一时无措起来,那两本日记我在两年前随手翻过就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
看得出来叶昌华对这两本日记是极为看重的,一听说找不到了,刚才还一团和气的脸庞立刻就拉了下来,让我好好想想放在了什么地方,并说这两本日记是他最重要的成长记忆,让我无论如何也想办法找到。后来叶昌华又给我写了好几封信来追讨日记,措辞一封比一封严厉。但当时我确实记不起日记丢在什么地方了,一开始我还回信解释,后来就不知道怎么说了。直到十年前老家的祖屋重新翻盖,我才在那扇老式的窗棂子上面发现了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的那两本日记,而这时我跟叶昌华已断绝联系多年了。
2
讲座由市委孟书记亲自主持,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叶昌华讲得也应该非常精彩,这从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就能够体现出来。之后孟书记对叶昌华的讲座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接着就谈了自己的感受,说听叶教授讲课不但能得到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想当年他在省委党校学习第一次听叶教授的讲课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叶教授讲座中闪烁出来的大思维、大智慧、大审美直接影响了他的执政理念和人生态度。至此在座的已经明白孟书记亲自出来主持讲座的原因了,主席台上那位看起来秀气文弱的书生跟决定他们仕途的市委书记有师承关系。我当然也明白如今的叶昌华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酒醉后大喊女生名字的青年学子了,但脑海中却总也摆脱不掉当年他那不好意思的神情,还有脸上飞过的那抹粉红色的彩霞以及鼻尖上沁出的细密汗珠儿。我是想让叶昌华发现我的,这种心理当然也有虚荣的一面,跟市委书记请来的客人当众握一下手寒暄一下,这要比晚上去组织部部长家送礼有效果得多,这种效果也是我所需要的,但这却不是全部,我想要的也许是另外的东西。
在密集掌声中叶昌华站起来鞠躬,然后从主席台后面的角门退场,这反而让我放松下来,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这似乎是小时候跟哥哥抢一块饼干,本来自己处于劣势但心里就是有股不平之气,当最后饼干掉在泥地里碎了烂了心里就舒服了。不得不承认我是有些怕见到叶昌华,原因也许就是那两本没能归还的日记。
虽然讲座结束的时间还早,我却不想回单位,这样的活动是不用着急向局长汇报的,再说有市委书记参加的活动,晚上的电视和明天的报纸都会大篇幅报道,其详尽程度绝不会逊于我的汇报。更何况我就是想汇报局长现在也不会在局里,发生恶性事件的那所学校是我原来待过的,在我手上曾经一度非常辉煌,由一所不入流的普通中学变成了我们这个地级市的名校,学校出名之后就与校长无关了,这个领导要求扩大规模进一步辐射名校效应,那个领导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兼并几所发展不景气的学校,更有各种乌七八糟的人员通过关系以教师的身份调进学校,本来是一潭清水的学校很快就变成一条混杂着污浊之气的龙须沟。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校在接二连三出了几个事故之后,我很快就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被调进了教育局,保留原来的正县级待遇,职务却是副县级的党委副书记。
对自己的记忆往往是最没有把握的,让它们重新回来总是需要些偶然诱因。叶昌华以及那两本日记的出现就是这样,若不是这次被莫名其妙地派过来听讲座,早已消失了将近二十年的叶昌华是不会回来的。
我现在的职务是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角色,既没有人事权也没有财权,主要的职责就是应付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和无关紧要的检查,被人称为会贩子。这次讲座本来是局长亲自要来的,局长要来的原因不是因为讲座本身对他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这次讲座是市委孟书记亲自张罗的。但就在今天早上下面一所学校发生了教师体罚学生致死的恶性事件,局长只好把我派了过来。我对这种说教类的讲座本身就没有兴趣,再加上是别人剩下的冷饭,就更感到无所谓了。通知上要求讲座九点钟正式开始,我八点五十才从办公室里磨磨蹭蹭地走出来,想到会议室签个到然后就开始溜儿号。
位于市政中心二楼的这间大会议室没有想象的那么肃穆,参加讲座的头头脑脑们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摇摆着臃肿的体态松松垮垮地从两侧的楼梯往上移动,就像是一群赶着去湖边戏水的鸭子。骚乱当然也是有的,这些部委办的大员们平时各忙各的,开会聚在一起自然也就成了谈交易的最佳时机。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调笑和攻讦往往就是撬动筹码的杠杆,这就把开会前的会议室搞得像集市一样嘈杂。会议室门口有个大的宣传牌,上面用黑体大字写着讲座的题目: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信任及其构建途径。下面是讲座人介绍,著名学者、省委党校著名教授:叶昌华先生。紧跟着后面的是这位教授著述的罗列,什么《对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当今中国如何在金融大战略中谋取地位》……都是些方向很大的论著,让人觉得这些论著是足以跟上面的两个著名相匹配的。边上还有一张影印上去的大大照片。
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和这张照片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记忆中的那个叶昌华,只是觉得照片上那个戴着无边框眼镜的男人看着有些眼熟,再回身目光穿过宣传牌前那大大小小的脑袋,突然就定格在那张照片上了,眼镜后面那浅浅的眼眶,还有那张圆圆的娃娃脸。是他!就是那个记忆中的叶昌华。这个明确的意识一冒出来,关于叶昌华的一切就像一度丢失的家狗一样沿着记忆的通道原路返回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叶昌华,他是我们那所农村联办中学第一个考出来的师范生,自然就成了我们那批农村孩子学习的榜样,到了第二年我也顺利地考入了师范学校,跟叶昌华成了校友。在那所省级重点师范学校叶昌华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出色。我们的交往也仅限于彼此知道是老乡,偶在校园里碰到也只是点头而过。我进入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叶昌华面临毕业,学校要选拔四位毕业生进入师范大学继续深造,选拔的程序分两步,先学校推荐然后再参加统一考试。叶昌华顺利地进入了第二关,张榜公布的那天他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找到了我,直截了当地要借校刊编辑部复习功课。当时由于在外面的中学生杂志发了几篇小文,我被学校团委任命为校刊主编,位于三楼楼梯间的这间窄小的校刊编辑部也就成了我的专用。
此后我跟叶昌华的联络才多了起来。由于校刊还是要出的,我有时也去编辑部定定稿子,这个时候叶昌华就显得有些尴尬,把头从书本中抬起来,站起来看我工作。为了掩饰,他一开始总是找些话题来说,大部分是关于他们班级的一些情况,有时也问我明年毕业时的打算,并以过来人的口吻提醒我要早动手开始筹划,他说的筹划显然是指留城或者考学,这是我们当时毕业后最好的出路。那年我恰好十八岁,有着一腔热血,也仅仅是有一腔热血,总感到好男儿志在四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任何的处心积虑的筹划有着本能的反感和不屑。所以对叶昌华的提醒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反而觉得他有些太世故了。
如果不是那两本日记,我和叶昌华的关系也就仅止于此了。
我们的暑假开始,他们也面临毕业离校,离校前一天他已经得到了确切的通知被师范大学录取了。当天下午他约我出来吃饭,那时候的饭馆远没有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按照他说的地址,我越过了好几条街道,才在一个偏僻的胡同找到一家门面很小的馆子。叶昌华已经跟他同班的两位男同学早来了,他的这两位同学我也认识,一个姓张,一个姓左,有几次看他们同进同出,应该是跟他的关系比较铁的那种。我刚落座,张同学就问还有谁,叶昌华说再等等。过了十来分钟的样子,左同学有些沉不住气了,说,要不我回学校看看?叶昌华皱了一下眉头,还是说再等等。看到叶昌华这个样子,那两位同学都噤声了,我不知什么原因也不便再问,这样房间里的气氛就凝重了许多。又过了一会儿叶昌华独自出去了,听到院子里传来自行车车架拖起的声响,左同学对张同学说他去学校了。张同学意味深长地看了左同学一眼,问,叫她了?左同学“嘁”了一聲说,你以为是请你呀!这叫大白于天下,犹如富贵还乡。张同学说,还是你充当的信使吧?左同学说当然,只有在下才有这个资格嘛!张同学说,拉个皮条,看把你美的!
叶昌华这次出去了足有半个小时的样子,回来就吵嚷着让服务员上菜。那两位同学看他脸色不好也没敢问,再加上等到这么晚也确实饿了,看到菜上来就埋头吃菜,而叶昌华自己却很少动筷子,后来酒上来就开始闷头喝酒。这天晚上叶昌华很快就醉了,一开始是含混地喊一个叫程玉芳的女生,再后来就跟阻止他喝酒的张左两位同学发脾气,闹了一阵就倒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我本来是兴冲冲赶来庆贺的,没想到最后是这个样子,所以感到很扫兴,饭也几乎没吃就撇下大放悲声的叶昌华独自离开了。
暑假中的某一天叶昌华突然来家找我,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我和叶昌华所居住的村子虽然都隶属于墨镇,但离得很远,有将近二十华里的样子。当时我就断定他一定找我有事,不然这么热的天他是不会跑这么远的。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见是师范同学而且还被师范大学录取了,对叶昌华就有些敬畏,打过招呼之后就去下地干活了。这时叶昌华才把随身带着的一个黄书包打开,从里面掏出来一摞东西,最上面是一个硬壳的笔记本,封面是一个戴着红领巾身着白裙的少女背影,底色是一望无际的绿地,边上用红字写着“青春的留念”。叶昌华把它交到我手上说,本来是那天晚上要给你的,但…… 说到这里叶昌华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当然也不便说破,说了声谢谢就把本子接过来了。我还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笔记本,不但有编著者还有正式的出版社,起始就是五幅彩色画页。有两幅是关于晨景的摄影;三幅世界名画,其中有一幅是庚斯保罗门的《蔷薇色的少年》,那位穿着粉红色衣饰的少年正用漂亮的大眼睛盯视着外面的世界,不知为什么那忧郁的眼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似乎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无可把握的世界。后面就是叶昌华的题字了。
赠亲爱的学弟:
即离去,一切不复回;抬眼望,无语话苍茫。
生活中没有眼泪并不说明他是强者;事业中没有成功并不说明他是悲观的弱者。
人在我们这个年龄也许都会办些傻事,可正因如此我们才渐渐成熟起来。
你的朋友:叶昌华
一九八七年七月八日
跟送我的这个笔记本相比,下面的两个就显得太不够档次了,封面类似于牛皮纸的包装,而且边角都磨得掉了颜色。一个上面用草体写着:天津手册;另一个直接就是两个字:手册。我不明白叶昌华为什么把这两个旧的笔记本带过来,就用疑惑的目光看他。叶昌华变得更窘迫了,原本白嫩的脸庞飞上了一片粉红色的彩霞,鼻尖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儿。我瞬间有些明白了,打开最上面的那本手册,只见扉页上写着:让事业上的成就补偿青春时期的遗恨!我愿用鲜血和生命、青春和热情结成瑰丽无比的花环,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没有目光的注视,叶昌华变得自然了起来,说,这是我从二年级上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一年之间的日记,听说你写小说,就想让你看看。
我对叶昌华带来的这第二份礼物感到吃惊,日记应该是很私人化的一种记录,怎么能拿出来让其他人分享呢?叶昌华显然已经感到了我的疑惑,就又说,我觉得自己的这份经历非常难得,非常独特,一直想写下来,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看过你发表的文章,觉得你能行的。而且……而且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我过去的一些影子。
后面的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反感,那时候我们不缺的就是自负,自认为自己的将来一定是广阔的独特的,绝不甘心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更何况叶昌华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情感的寄托方式并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那个程玉芳我是知道的,好像是他们班的文艺委员,平时很活跃也很张扬,夏天喜欢像男生一样把衬衣扎进长裤里。我们很多男生都不喜欢她这种做派,暗地里都说这个女生太浅薄了。正因为有这种印象,我从心里对叶昌华的日记不抱有太大的期望。我们的生存状态太相似了,有了這个基点,假如叶昌华诚实的话,那在日记中袒露的心曲应该跟我自己的没有什么不同;假如不诚实,那就更没有必要看了。
再见到叶昌华是两年之后,这时我已分到一个乡镇联中教书,叶昌华是师范大学的二年级学生。他利用假期的时间来学校找我,一见面就批评我没有把握住毕业分配的机会。面对这次他对我的批评,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抵触,残酷的现实已经让我原来所有的心劲开始瓦解。那天叶昌华对我谈了很多,主题就是理想和未来。两年的时间叶昌华还是有些变化的,比过去有了更多的野心和梦想,相比较而言在这方面我已苍白了很多,在他面前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卑。临离开的时候叶昌华跟我讨要那两本日记,这让我一时无措起来,那两本日记我在两年前随手翻过就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
看得出来叶昌华对这两本日记是极为看重的,一听说找不到了,刚才还一团和气的脸庞立刻就拉了下来,让我好好想想放在了什么地方,并说这两本日记是他最重要的成长记忆,让我无论如何也想办法找到。后来叶昌华又给我写了好几封信来追讨日记,措辞一封比一封严厉。但当时我确实记不起日记丢在什么地方了,一开始我还回信解释,后来就不知道怎么说了。直到十年前老家的祖屋重新翻盖,我才在那扇老式的窗棂子上面发现了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的那两本日记,而这时我跟叶昌华已断绝联系多年了。
2
讲座由市委孟书记亲自主持,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叶昌华讲得也应该非常精彩,这从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就能够体现出来。之后孟书记对叶昌华的讲座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接着就谈了自己的感受,说听叶教授讲课不但能得到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想当年他在省委党校学习第一次听叶教授的讲课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叶教授讲座中闪烁出来的大思维、大智慧、大审美直接影响了他的执政理念和人生态度。至此在座的已经明白孟书记亲自出来主持讲座的原因了,主席台上那位看起来秀气文弱的书生跟决定他们仕途的市委书记有师承关系。我当然也明白如今的叶昌华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酒醉后大喊女生名字的青年学子了,但脑海中却总也摆脱不掉当年他那不好意思的神情,还有脸上飞过的那抹粉红色的彩霞以及鼻尖上沁出的细密汗珠儿。我是想让叶昌华发现我的,这种心理当然也有虚荣的一面,跟市委书记请来的客人当众握一下手寒暄一下,这要比晚上去组织部部长家送礼有效果得多,这种效果也是我所需要的,但这却不是全部,我想要的也许是另外的东西。
在密集掌声中叶昌华站起来鞠躬,然后从主席台后面的角门退场,这反而让我放松下来,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这似乎是小时候跟哥哥抢一块饼干,本来自己处于劣势但心里就是有股不平之气,当最后饼干掉在泥地里碎了烂了心里就舒服了。不得不承认我是有些怕见到叶昌华,原因也许就是那两本没能归还的日记。
虽然讲座结束的时间还早,我却不想回单位,这样的活动是不用着急向局长汇报的,再说有市委书记参加的活动,晚上的电视和明天的报纸都会大篇幅报道,其详尽程度绝不会逊于我的汇报。更何况我就是想汇报局长现在也不会在局里,发生恶性事件的那所学校是我原来待过的,在我手上曾经一度非常辉煌,由一所不入流的普通中学变成了我们这个地级市的名校,学校出名之后就与校长无关了,这个领导要求扩大规模进一步辐射名校效应,那个领导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兼并几所发展不景气的学校,更有各种乌七八糟的人员通过关系以教师的身份调进学校,本来是一潭清水的学校很快就变成一条混杂着污浊之气的龙须沟。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校在接二连三出了几个事故之后,我很快就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被调进了教育局,保留原来的正县级待遇,职务却是副县级的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