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对文本的适度超越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o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以生为本、和谐共振的教学观正深入人心,语文课也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而是围绕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多视角对话,共同咀嚼字词,增加读写活动,贴近学生心灵,使之慢慢有了语文味。然而,笔者以为,当下的课堂里,仅仅围绕课文阐释、师生机械问答的现象愈来愈成为一种模式与框架。比如,有教师教《陈情表》,在疏通文言大意后,提出了三个主问题:李密面临怎样的困境?李密说服晋武帝是否成功?他的说理艺术是什么?最后一起分析写作特色。这样的教学流程自有其逻辑,但显得中规中矩,过于呆板,令观者意犹未尽,回味不永。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也正是一些同仁反复强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教学的活动原本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无须拘泥于文本呈现的一隅,要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是,我们在吃透文本、确立教学导向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有必要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实现对本文的适度超越。
  何谓“适度超越”?即把文本作为一个范例,一次学习的契机,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者的设计,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平面式的迁移拓展和向上式的提高升华,追求视野开阔,思维深广,情意荡漾,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积累丰厚,让语文课堂表现出一种既舒展又有高度的姿势。它既强调有针对性的预设,也注重生成的有机效果,它是预设和生成的结晶。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文本到文本、从故事到故事、从人物到人物的穿梭,而从实质上来说,它就是从语言到文化、从知识到思想、从情感到情怀的发生发展过程。
  适度超越注重生成。窦桂梅老师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从解读“不幸”到解读“幸福”,让小女孩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变得丰实完美;更重要的是她能跳出文章,结合西方文化信仰,引入安徒生的一句话,于是有了学生对幸福观的精彩生成:“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这样的课堂,是饱满的,是活跃的,是高效的,不仅教会学生学语文的方式,更是陶冶了孩子们的思维品质,是教文育人的典范。
  适度超越注重提升。顾乐波老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引导学生品味外交语言,挖掘潜台词,设计活动,指导诵读,让学生深切感知烛之武的雄辩之才,并客观评价人物形象的闪光点。文本研习任务完成后,课堂并未到此结束。教师顺势推进,举出荆轲、唐雎、毛遂等杰出士人及其故事,并援引《战国策·刘向书录》中的一段话,高度肯定了士之气概、国之精魂,从而把课堂推向高地,让学生的思绪驰骋在传统文化的广袤原野,精神世界的悠远天空。由此,既能窥斑见豹,拓宽人文视域;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人生的境界。正如顾老师在课例反思中所言:“把烛之武这个人放在中国传统士文化中去观照,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更深刻地理解烛之武身上表现出的忠义、勇气、智谋,并由烛之武打开窥探中国传统士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感受士人们身上的浩然正气,进而理解这种传统精神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备课时也曾针对一些课文做过尝试。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结合文本特征,分析学情,可以发现:作为一篇典型的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层次井然。学生在充分预习、掌握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先生提出的思想主张内涵、文本的逻辑结构并不难领会,朴实、诚挚的情感力量在诵读中亦能体会。但笔者反复忖度,时代不同,当年的社会大环境已然无存。时隔九十多年,今天的我们学习此文是不是还能有更深的启迪?为此,笔者让学生阅读《煌煌上庠》、《哈佛告诉你》、《大学的远见》、《我们的希望所在》等文章,引发同学们对大学精神的热烈讨论,并抓住时机介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国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等著名论点;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大学教育的时事新闻,反思中国高等教育之弊,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有学生谈到当前大学的学术腐败和功利主义思潮),让学生明白先生的三项要求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就自己的求学观作一番省察,最后有学生总结出“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学问“的心得,让每个人受益匪浅。这些活动,实际上补充和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帮助孩子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超越文本应以文本为根,遵循有利于参悟文本、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等原则进行设计,不做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随意拓展;超越有度,应把握分寸和尺度,不能反客为主,喧宾夺主,误把延伸作为课堂的主阵地;适度超越也要围绕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教学维度来预设,不能脱离语文课而把它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美术欣赏课。打造有生成性和提升性的课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勤苦钻研,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素养,不断探索,积累自己的经验,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需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激励式的课堂氛围,为课堂的互动创造相宜的外部条件;需要坚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比如主动预习、主动回答、主动质疑,多读书、多思考、善于积累,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一句话,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相应准备,精彩课堂的诞生也就可能水到渠成。
  此外,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小名字大学问、广告语欣赏、戏曲大舞台等)、开发地方校本教材也是对文本教学适度超越的有益实践。杨邦俊老师的《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尝试》一文就介绍了他的一次成功开拓。通过参访名人故居、参拜文化建筑、寻访文化遗址等方式,漫溯历史长河,触摸宜都积淀千年的厚重文化,贯穿倾听、对话、诵读、写作等语文元素,教育效果十分显著。总之,语文课程是规模宏大的,无所不包,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的胸怀。而追求文本教学的适度超越是语文课堂长远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这样的语文课,总是有一种持久的、润泽瞩目的生命力,学生最终会在文化修养、人文情怀、迁移能力、思维品质诸方面得到锤炼。
  [作者通联:安徽肥西中学语文组]
其他文献
介绍了高含钠废水作为工业软化水钠型阳离子树脂再生液的可行性,其被利用来代盐再生树脂的关键是解决再生系统中硫酸钙的析出问题。当采用低硫酸根离子浓度(20-25g/L)、高流速(8—
金属回收率是选矿厂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直接反映选矿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文章分析了选矿回收率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金属回收率的措施。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意象丰富。情感激越。教学时如果不从“艺术”这一个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我县优秀教师
介绍直流电机励磁线圈匝间短路故障的查找和处理方法,并记录下每个测量点的数据,便于比较和分析。